摘要:燃料雖將耗盡但其工作載荷並未失效,Intelsat 901的擁有者國際通信衛星公司捨不得讓這麼昂貴的衛星就此壽終正寢,採購諾格公司的任務延壽飛行器MEV-1遠赴墓地軌道提供服務。諾格公司正在製造的第二個服務飛行器在工作模式上有所優化,MEV-2與目標衛星將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對接。

原標題:這命,是續還是不續?

人,總是會犯錯誤的;機器,總是會出故障的。在我們的地球上,從手機翻新到汽車道路救援,各種維修服務早已是人類剛需。而大氣層之外圍繞地球飛行的人造衛星,同樣需要維修服務。

怎麼修?

派一顆衛星,去拯救另一顆衛星。

世界軍火巨頭、航天公司諾斯羅普·格魯曼(下稱諾格)和國際通信衛星公司(Intelsat)2月26日宣佈,諾格的在軌服務飛行器“任務延壽飛行器”(MEV-1)25日同國際通信衛星公司一顆衛星成功實現對接,好讓這顆已有近19年星齡的衛星能夠延遲5年“退休”。載人航天器在軌交會對接並不新鮮,但無人的衛星對接,尚屬歷史上第一次。

諾格2月25日公佈的照片顯示任務拓展飛行器MEV-1 正在接近地球同步軌道衛星 Intelsat 901

1

通過在軌維護延長“壽命”的這枚衛星編號Intelsat 901,屬於國際衛星通信系統的一部分,承擔着爲歐洲和美國提供話音、圖形業務的職責。兢兢業業工作19年之後,它該退休了,而退休的人造衛星最終歸宿,基本是成爲空間碎片、太空垃圾。

地球軌道上的空間碎片是危險的。好萊塢大片《地心引力》講的就是空間碎片撞擊國際空間站而引發的故事,而現實中的危險也已經上演:2009年,俄羅斯失效衛星與美國銥星33號發生碰撞,產生大量碎片;2019年9月,歐空局氣象衛星不得不機動變軌,以避免與SpaceX公司的星鏈衛星“撞車”。

鑑於太空網、太空叉等空間碎片主動清除技術大多還處於試驗階段,生命末期的航天器自我處置就很重要了。

近地軌道衛星由於大氣阻力作用,會逐漸下降至再入大氣層燒燬,或受控落入人煙稀少的南太平洋;負責任的星們還紛紛加裝離軌帆,以縮短墜落燒燬的週期。

而在部署通信衛星的最佳位置——大約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上,軌道衰減慢得多,主動離軌代價又太大,只能讓航天器升軌進入比地球同步軌道高200~300公里的軌道,確保100年內不會與工作中的衛星相撞。這一更高的軌道被稱爲墓地軌道,又叫垃圾軌道或棄星軌道。

本次衛星交會對接,就發生在這裏。燃料雖將耗盡但其工作載荷並未失效,Intelsat 901的擁有者國際通信衛星公司捨不得讓這麼昂貴的衛星就此壽終正寢,採購諾格公司的任務延壽飛行器MEV-1遠赴墓地軌道提供服務。

2019年10月,衛星發射升空;12月,Intelsat 901衛星停止工作,開始爲對接做準備。用了大約三個月的時間,MEV-1到達服務對象所在的墓地軌道,實施交會對接。MEV-1的對接裝置插入Intelsat 901的遠地點發動機噴管、鎖住對方,並在對接後進行了一系列測試,以確定組合體性能。

接下來,組合體將移出墓地軌道、進入GEO工作軌道,大約5年後重返墓地軌道。屆時,組合體分離,發揮完餘熱的Intelsat 901徹底退役,而設計工作壽命不少於15年的MEV-1正當年富力強,將奔向下一位客戶。

2

無人航天器在軌服務的構想提出已久,技術也預研了很多年,這一次終於付諸實踐了:不僅救活了一顆高價值衛星,還有效減少了地球軌道上的垃圾數量。諾格公司說,本次的衛星延壽服務只是第一步,“我們的願景是要建立一支服務飛行器編隊,不僅延長衛星壽命,還提供傾角變化和航天器檢查等其他服務,並利用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執行更多功能,比如在軌維修和組裝。”

顯然,火箭、飛船皆覆蓋的諾格公司,在航天器在軌服務領域也要成爲全能生。這一次任務貌似不太複雜,其前提是救援對象自身並無故障、尚能再戰。那麼,如果目標航天器壞了,還能救嗎?

軟件壞了不難,上載補丁或修復程序。硬件就麻煩了。畢竟,環繞地球飛行的物體中,只有哈勃望遠鏡和國際空間站得到了維修和更新——它們位於近地軌道,而且是由人手動維護的。

上演於高軌道的MEV-1無人維修任務,屬於相對簡單的拖車或外掛“副油箱”模式。在更多的應用場景中,需求比“拖車”複雜得多。這就要用上諾格公司提到的先進機器人技術了——不是普通機械臂,而是人工智能加持的機器人系統,爲目標飛行器提供加油、維修、裝配等在軌服務。

目前,這一領域最複雜的任務設計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Restore-L航天器。藉助五大關鍵技術——自主實時相對導航系統、服務航電設備、靈巧機械臂、先進的工具驅動和工具、推進劑輸送系統計劃,2023年發射的Restore-L將與一顆政府低軌衛星會合、捕獲對方,並幫其延長壽命。

儘管2023年的任務對象是一顆政府衛星,據NASA所說,Restore-L技術所打造的天基信息平臺具備廣泛的擴展性,將有助於“爲衆多政府和商業任務提供新的架構和能力、在軌建造大型通信天線和望遠鏡、突破火箭造成的運載體積限制、精密機器人代替宇航員的部分艙外活動任務,以及通過計劃內或計劃外維修讓延長任務持續時間成爲可能。”

2019年8月6日,在位於法屬圭亞那的歐洲航天發射中心,載有 Intelsat 39 和 EDRS-C 兩枚衛星的阿里安 5 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NASA說,他們將把Restore-L技術轉讓給商業實體,以助推在美國開啓一個新的服務產業。“維修終將成爲太空中的日常業務。一旦成了慣例,政府和商業公司就能夠模塊化地發射通信設施或探測器,然後由機器人在軌組裝。”

3

在軌服務如此重要,爲什麼姍姍來遲?反對的理由來自四方面。第一,延壽是否值得? 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壽命一般爲15年,15年間衛星載荷技術必然更新換代,如果再給衛星延壽10年,意味着衛星後期工作時使用的是25年前的技術,這肯定不符合地面對主流技術的要求。

在軌服務靈活性有限。以MEV-1的此次任務爲例,它與“客戶”綁定工作5年,5年後才能去服務地球同步軌道上另一個位置的另一顆燃料恰好耗盡、需要救援的大衛星。“恰好”的意思是,如果未能在時間上無縫對接,MEV就得自己在GEO上漂着等待。

由於MEV一個週期內只能服務於一顆衛星,那麼如果同時,或者短期內有N顆大衛星需要延壽,就得發射N個MEV一對一地服務——下一批需要服務的衛星如果沒能無縫銜接,這N個MEV就依然漂着。MEV的在軌服務事件貫穿整個5年甚至10年的長週期,各種意外難以預料。服務模式的不確定性,必然帶來系統成本的提升。

在軌服務的目標是節約,但在軌服務器自身成本也並不是一個小數字。對衛星進行燃料補給,同樣需要發射火箭將裝載燃料的機構送入軌道,雖然成本低於新造衛星,上億美元也是需要的。如此不菲的代價,最終維護的卻是一顆處於十幾年前技術水平的大衛星,加註就顯得很不合算了。

近年來小衛星星座的迅猛發展,也爲反對之聲增加了砝碼。地球同步軌道大衛星市場,總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小——衛星星座領域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技術、系統、商業模式的更新換代根本等不了10年。儘管目前GEO軌道上仍有不少傳統大衛星,根據現在的技術趨勢,花成本、冒風險去延壽十幾年前的舊技術,真的是一種廣泛認可的需求嗎?

於是,有人提出了一個看上去更加合理的觀點:與其費勁延壽,爲什麼不降低靜地衛星製造成本、加速衛星技術更新換代呢?或者,乾脆用低軌小衛星星座?

4

更大的爭議來自其使用目的。本次任務中的目標衛星已經在軌工作19年。19年前升空、更久以前完成研製的它不太可能預留對接口,因此服務衛星MEV-1只是以物理連接的方式抓住對方,然後通過自身動力帶上Intelsat 901一起機動工作。

這意味着,任何一顆不受控的衛星——無論是否裝有對接機構,都可能被另一顆衛星捕獲。來者是客,成就一段外太空提供上門服務的佳話;來者爲敵,則可能輕而易舉摧毀自己。

當然,這並不只是衛星在軌服務技術面臨的悖論。從遠古時代的冷兵器到信息社會的人工智能,技術從來都是雙刃劍:可造福人類,亦可毀滅世界。

無論引發多少憂慮,技術仍然在繼承與創新之中前行。諾格公司正在製造的第二個服務飛行器在工作模式上有所優化,MEV-2與目標衛星將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對接。也就是說,被救援衛星不需要中止工作並升軌至“墳墓軌道”,它可以留在原位一邊工作一邊接受服務。MEV-2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由阿里安航天公司的阿里安5號火箭發射。

緊隨首次任務的成功執行,美國國防高級研究項目局(DARPA)將諾格公司選定爲“地球同步衛星機器人服務”(RSGS)計劃的商業合作伙伴。在諾格的MEV平臺上,DARPA將加載由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研製的靈巧機械臂、工具和傳感器,用來爲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提供更多服務。“對我們寶貴的靜地資產實施檢查、修理、延壽和改進不僅能夠辦到,甚至可走向常態化。”

商業衛星的第一次交會對接,諾格成功了,這一事件爲整個在軌服務市場注入樂觀信號。美國智庫、北方天空研究所(NSR)3月發佈的“在軌服務和空間態勢感知市場”第三版報告認爲,到2029年,衛星壽命延長、重新定位、脫離軌道、打撈、機器人和空間態勢感知等應用的累計收入將超過31億美元。

來源:2020年3月18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6期

監 制:胡豔芬 責任編輯:林睎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