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旺蒼北部山區有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教師,39年來,他耕耘三尺講臺,以勤懇踏實的工作作風,一步一個腳印地履行着一名教師的神聖職責,哺育出一片桃李芬芳。

三十多年來,他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榮譽:2016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的“鄉村學校從教三十年”榮譽證書,2014年榮獲四川省農村義務教育教師貢獻獎、2017年被評爲廣元市農村學校優秀教師......他就是旺蒼縣米倉山鎮中心小學校教師餘孝章。

讓山裏孩子享受優質教育

“其實最開始也是很猶豫的,畢竟這個地方被稱作‘黑溝裏’,條件惡劣、校舍破爛,離中心校還要走13公里山路啊!”餘孝章談起當年被分到偏僻的教學點中華小學時的感受,“但我知道我必須留下來,因爲這裏的孩子需要我。”

他一邊認真教學,整治學風,提高教學質量,利用空餘時間走訪動員輟學的學生回校,另一邊利用自己會磚木工的特長,着力改變辦學條件,擠時間維修校舍、改變校貌。

“當時工資並不高,我就自己動手製磚、燒磚、砌牆,徒步20多里的山路把幾百斤窗戶玻璃和頂棚竹蓆揹回學校。”餘孝章回憶說,“記得有一次去中心校開會,在返回學校的途中,突然下起瓢潑大雨,爲了避免水泥被打溼,我脫下衣服護住水泥,妻子爲了來接我,把年僅7歲和3歲的姐弟倆留在家中。現在想想心裏都還挺不是滋味兒。”

看到他那麼辛苦,當時有很多家長也自發加入他組織的這個維修校舍的隊伍中來,他們一起運水泥、運砂石、給孩子們做新的課桌椅......“餘老師,是我見過最有責任心的一位老師,他把我們的孩子當成的自己的孩子那樣疼愛,爲他們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袖手旁觀呢?”一位家長告訴筆者。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於把一所破爛不堪的學校改建成了一所嶄新的校舍——磚木結構粉白牆,油漆門加玻璃窗,上有頂棚,下有水泥地板,辦公室、廚房設備一應俱全。

在中華小學他獨力撐起一校22年,工作千頭萬緒,一直擔任三級複式班教學,包攬所有課程,在這裏他送走了8屆畢業班。2002年,餘老師在中華小學送走了最後一屆畢業生。因爲這一年,他告別了中華小學教學點,來到了中心校。

在中心校,他仍是勤勤懇懇、愛校如家,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他提倡認真求實、科學從教,要在辛勤中收穫成果,在成果中再創輝煌。

讓留守兒童獲得更多關愛

愛崗敬業、關愛學生,以誠實守信的工作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這是他的工作作風。

在和筆者攀談時,掛在餘孝章嘴邊最多的就是那些鄉村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們因爲家距離學校較遠,喫住都在學校,我不光要負責他們的教學工作,還要照顧好這些孩子們的生活起居。這些孩子的家長都出門打工了,走的時候把孩子交給我,我就是他們的父母,在學校裏我不但要嚴格要求他們好好學習,還要培養他們誠懇做人的準則。”

在他提到的留守孩子中,讓他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個叫餘帆的孤兒,“這個孩子從小就失去親人的愛,過着孤獨不幸的童年生活,我想用我的方式能夠讓他感受到一絲親人的溫暖,把失去的“父母的愛”還給孩子。”鄉村教師的工資本來就不高,但他還是用自己不高的工資幫助餘帆完成了小學學業。“我的學生,就和自己的孩子一樣,哪有不伸手相助的道理。”他笑着告訴筆者。

39年,學生走了一批又一批,當年的小夥,現在鬢角已有白髮。餘孝章說不悔當初,“看到一批又一批山區的孩子,用知識改變了命運,改變了山村,這就是當老師的快樂。”

39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荊棘與鮮花一路,坎坷同歡樂齊飛。在育人的道路上,他用他拳拳愛心和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山區教育華美篇章;用他感人至深的心跡鼓舞着一批又一批年輕教師走向輝煌,用他人性的光輝感動着米倉山兒女,走向絢麗多彩的明天。

源自:廣元新聞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