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经过一年多的苦战,中央红军付出惨重的代价,却并没有粉碎第五次“围剿”。而苏区的面积却在不断缩小,危急形势下,红军总部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因为博古、李德仍掌握军事指挥权,所以在冲破四次封锁线后,中央红军已经伤亡过半,全军士气一度低落,惨重的损失让红军领导层开始反思,这也就有了后来著名的遵义会议,而促成会议召开的关键人物就是洛甫。

洛甫,其实就是张闻天的化名,他原名张应皋,字闻天,1900年生于江苏南汇,17岁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参加过五四运动,曾留学日本,1925年入党后赴苏联留学,认识了博古和王明等人,当时他给自己取俄文名字“伊思美洛夫”,所以回国后,就用谐音“洛甫”当作自己的化名。

1931年博古成为我党临时总负责人,有留苏经历,且与博古相识,立场一致的洛甫也受到重用,先是当中宣部部长后逐步提升,但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特别是广昌战役失败后,他同博古之间在军事方针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两人有了分歧。

湘江之战惨败之后,在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中,虽然通过了主席的正确主张,但在红军的西进路上,博古和李德仍不甘心放弃他们的错误战略方针,1934年12月20日,在黄平的一片橘园中,洛甫与王稼祥商议眼前的形势,洛甫说,这样打仗看起来不行,还是要毛同志出来,他打仗有办法,比我们有办法。随后,洛甫联系了几位领导者和红军将领,并通知了主席,大家都赞成要开个会,最终在1935年1月15日,会议在遵义召开。

当时是洛甫最先提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取消两人的军事指挥权,而指挥权重新回到主席手中。而到了2月5日,在云贵川交界的“鸡鸣三省”之地威信县,洛甫遵从扎西会议的决定,正式取代博古成为总负责人。

在洛甫的全力支持下,主席对军队的领导地位得到巩固,最终领导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8年9月,洛甫主动让贤,不再担任“总负责”,抗战时期历任马列学院院长、《解放》周刊总负责人,1942年,他还到陕北和晋西北农村作了一年多的农村调查,为我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做了大量贡献。

抗战胜利后他来到东北,历任合江省省委书记、辽东省省委书记,为东北解放区的开辟和建设付出不少心血,建国初他出任驻苏联大使,回国后任外交部副部长,1976年7月1日病逝于江苏无锡,享年76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