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因辅佐刘邦建立大汉王朝,被后世尊为“谋圣”。刘邦评价张良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而在后世中,当君王遇见良才时,通常都喜欢拿张良做比较,比如曹操遇见荀彧时,就将其称为“吾之子房”。

范增,楚汉时期楚国的主要谋臣,以七十岁高龄辅佐项氏一族,曾建议项梁迎楚王后代熊心为楚怀王,最终使得楚国势力成为当时最强的军事集团。

可以说,张良与范增就代表着楚汉阵营中,最强的两位智囊。张良最终成功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本人也得以名流千古。而范增则中了陈平的离间计,与项羽君臣不睦,最终遗憾离世。

两人都是谋臣,范增属于一开始就跟着项氏打天下,可谓忠心耿耿,被项羽尊为“亚父”。而张良则是中途跟随刘邦,还离开过刘邦几次,论关系亲疏,张良与刘邦的关系绝对不比范增与项羽的关系好,可两人的结局为何截然不同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刘邦与项羽

刘邦与项羽都是有大志向的人,都曾经说过想要取秦始皇而代之的话。不同的是,刘邦是草根出身,而项羽是贵族出身。这也就导致了两人的处事方式截然不同。

刘邦出身草根,深知想要最终取得天下是需要靠众人的力量,集中起来才能实现。因此,我们看到,刘邦遇到事情总会跟身边的人商量,询问其他人的意见,使得他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他是草根出身,原本什么都没有,所以从来不吝惜赏赐。这也就使得刘邦成为了历史上从善如流的代表人物。

而项羽出身贵族,他骨子里有着自己的骄傲和自负。如果是他看得上的人,他会视其为兄弟,如果是他看不上的人,他便会弃之如草芥。韩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项羽本身是一位战争高手,在他的眼中,其他人都是自己的陪衬。他崇尚武力,认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此,在项羽一生征战中,鲜有败绩,但楚国的力量却是越打越弱,手下的将领也因为长期得不到认可而纷纷跳槽,最终导致失败。

正是因为两人的性格完全不同,也导致了他们结局的不同。同时,作为两人手下的头号谋臣,张良和范增的结局也就不同。

张良与范增

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早年间默默无闻。韩国灭亡后,张良的最大愿望就是恢复韩国,所以他最开始选择了刺杀秦始皇。刺杀失败后,他遇到了一位神秘老者,后世称为黄石公,传给他了一部《太公兵法》。从此之后,张良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纷纷揭竿而起,想要推翻暴秦。张良这时候也选择了辅佐韩王成,希望能够恢复韩国。不过可惜的是,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张良与刘邦可以说是一见如故,他自己虽然精通兵法,但精通的是理论,对于实际操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就将他所学的《太公兵法》教给了刘邦。刘邦的领悟能力也很强,很快就能得到其中的精髓。所以,张良其实也算是刘邦的老师了。

即便张良教了刘邦很多,也为刘邦贡献了许多计谋,但在他的心中,刘邦是君,他是臣,对于这层关系,张良从来不敢逾越。例如汉军刚进咸阳的时候,刘邦沉迷于咸阳的富贵。张良知道这样不对,但他并没有直接去劝阻。直到樊哙等人去劝说之后,张良才说话,请求刘邦听从樊哙等人的谏言。

这就是张良的聪明之处,他的身份与樊哙等人不同,樊哙等人是一开始就跟着刘邦的,而他是后来加入的,君臣关系从来不会去逾越。

再说范增。范增原本是投靠项梁的,项梁很是看重他的才能。项梁战死前,还让项羽拜范增为亚父。

项梁战死后,范增就一直以亚父的身份为项羽出谋划策。可是,他们的这层关系实际上让项羽非常不爽。举个例子,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范增这时候就耍起了脾气,说了句“竖子不足以谋!”

竖子在古代那是非常不尊重人的话,就是现在说的臭小子,范增俨然是以项羽的长辈自居的。这就出问题了,项羽是君,被当众骂竖子,其心中滋味可想而知,更何况项羽还是一个极其骄傲的人。

历史上被称为类似亚父的也不少,比如管仲,被齐桓公称为仲父,诸葛亮被称为相父。但无论是管仲还是诸葛亮,从来都没有忘记他们与君王之间还有一层君臣关系。

范增与项羽的关系,有点像周瑜与孙权。都是与上一位君主关系很好,他们死了之后,有辅佐下一位君主。可周瑜却懂得及时向孙权称臣。可惜范增不懂。

陈平离间范增与项羽的关系这条计谋其实并不高明,可偏偏两人就中计了,这说明两人之间早就产生了裂痕,而项羽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

范增之所以悲剧收场,有项羽的原因,同时也有他自己的原因,所以易中天说范增是智商很高,但情商和逆商都很低,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范增没有摆好自己的位置,所以最终导致他与项羽的关系失和,而张良却深深的知道这一点,因此,即便到最后,刘邦也很信任张良,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善终的功臣之一。

就像我们今天,私下关系很好的两个朋友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属于上下级关系。那么工作和私生活就一定要分开,工作上下级就需要听从上级的安排。如果两者分不开,最终的结局是工作也不开心,可能最后连朋友都没得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