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都知道,扶苏是被秦始皇派到了蒙恬那里去戍边,做监军,然而,当赵高伪造秦始皇的命令要赐死两人的时候,这两位手握三十万精锐的竟然就乖乖束手就擒了。然而对于扶苏的到来,相信蒙恬也是极为吃惊的,因为当赵高的假诏书传来时,蒙恬只是表现出了一丝疑惑,可见秦始皇并没有对蒙恬做过任何的交代。

扶苏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出名不是因为他的政绩有多高,也不是武功有多厉害,更不是因为臭名昭著,而是因为他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嫡长子。

按照古代的继承顺序,扶苏作为嫡长子,理应成为大秦帝国的继承人,然而却因为李斯、赵高等人的谋划,扶苏最终没能顺利即位,甚至还丢掉了性命。

因为这样的原因,更为扶苏增添了几分悲剧的色彩,使得人们更加地同情他,当然了,这种同情在秦末表现得最为厉害,不少人都打着扶苏的旗号,进行反秦的活动。当然,那时候的同情或许不应该称为同情,称作利用会更为合适。

我们都知道,扶苏是被秦始皇派到了蒙恬那里去戍边,做监军,然而,当赵高伪造秦始皇的命令要赐死两人的时候,这两位手握三十万精锐的竟然就乖乖束手就擒了!甚至扶苏当场就自杀了。这就让许多人非常地不解,扶苏既然有实力,有口碑,又有蒙恬这样的大将,为什么不做丝毫的抵抗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个事情,那就是扶苏的仁德、贤明的名声是怎么来的。

我们都知道,秦国之所以能够变得强大,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靠从商鞅到李斯的一系列严苛的法家制度。

历史上对扶苏的记载其实并不多,但是他的每一次出场都是站在了他爹秦始皇的对立面,只要秦始皇杀人放火了,他都会站出来跟他老爹唱反调,史书记载他“以数直谏上”。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扶苏赢得了非常好的名声,仁德、贤明。但是对于以杀伐取得天下的秦始皇而言,扶苏的这种仁德和贤明让他感到非常的恼火。

不过,扶苏的这种仁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赵高就曾经说过,扶苏这个人是“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因此,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受到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影响。

说到这里,相信许多人会有一个很大的疑问,既然秦王朝是以法家治国,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怎么会接触到法家思想的对手儒家思想,并且还对他影响如此之深呢?

其实,历史上对于秦始皇有一个很大的误解,秦王朝实际上对于诸子百家是非常开放的,即便是对儒生,也是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后来虽然发生过焚书坑儒的事件,但这事并非只是针对儒生,而且被杀的那四百多个人,在我看来,实际上更多的是咎由自取。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儒生很多是看不上秦始皇的,更为过分的是,他们居然还敢讥讽、嘲笑皇帝,这让秦始皇的面子往哪里放?不过,秦始皇并没有大肆屠戮,将所有的儒生全部杀掉,而是逮捕了相互告发的那四百多个人。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扶苏当然会站出来好好跟他的老爹秦始皇说道说道,而且他习惯性地站在了秦始皇的对立面,并没有考虑到秦始皇本人的处境。

从史书中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秦始皇对于扶苏的失望,于是他将扶苏送到了边疆蒙恬的军营中,想让他感受一下军营的血性。

或许在秦始皇的心中,对于扶苏还是极为看重的,不过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并没有给扶苏一个名分。

扶苏以监军之名到达了蒙恬的军营,在他的心中,他是被他的老爹秦始皇给放逐了,因为秦始皇没有给他储君的名分,甚至连一句鼓励的话也没有。

扶苏到了蒙恬的军营中到底做过什么,历史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在史书中见到扶苏下一次露面已经是赵高将假命令传来的时候了。

秦始皇非常信任蒙氏兄弟,他们所带领的精锐部队一直在做着抵抗匈奴和修筑长城的事。然而对于扶苏的到来,相信蒙恬也是极为吃惊的,因为当赵高的假诏书传来时,蒙恬只是表现出了一丝疑惑,可见秦始皇并没有对蒙恬做过任何的交代。

因此,扶苏做为监军到达蒙恬军中,或许蒙恬还认为是皇帝陛下派他来监视他们的呢,毕竟自己手里面掌握着一直极其精锐的部队,而且还是远在边疆。

由此就可以判断,扶苏及蒙恬在接到假诏书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乖乖的认命?其实无非就两个,其一是扶苏认为自己被放逐了,被秦始皇抛弃了,心灰意冷,悍然赴死。其二,蒙恬并不知道秦始皇的用意,更不会知道秦始皇的心思,因此对于假诏书并没有过多的怀疑。

总而言之,扶苏的死,秦始皇实际上要背很大的责任,这也就能够解释得通,为什么两人手握重兵,且又乖乖受死的原因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