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都知道,扶蘇是被秦始皇派到了蒙恬那裏去戍邊,做監軍,然而,當趙高僞造秦始皇的命令要賜死兩人的時候,這兩位手握三十萬精銳的竟然就乖乖束手就擒了。然而對於扶蘇的到來,相信蒙恬也是極爲喫驚的,因爲當趙高的假詔書傳來時,蒙恬只是表現出了一絲疑惑,可見秦始皇並沒有對蒙恬做過任何的交代。

扶蘇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出名不是因爲他的政績有多高,也不是武功有多厲害,更不是因爲臭名昭著,而是因爲他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嫡長子。

按照古代的繼承順序,扶蘇作爲嫡長子,理應成爲大秦帝國的繼承人,然而卻因爲李斯、趙高等人的謀劃,扶蘇最終沒能順利即位,甚至還丟掉了性命。

因爲這樣的原因,更爲扶蘇增添了幾分悲劇的色彩,使得人們更加地同情他,當然了,這種同情在秦末表現得最爲厲害,不少人都打着扶蘇的旗號,進行反秦的活動。當然,那時候的同情或許不應該稱爲同情,稱作利用會更爲合適。

我們都知道,扶蘇是被秦始皇派到了蒙恬那裏去戍邊,做監軍,然而,當趙高僞造秦始皇的命令要賜死兩人的時候,這兩位手握三十萬精銳的竟然就乖乖束手就擒了!甚至扶蘇當場就自殺了。這就讓許多人非常地不解,扶蘇既然有實力,有口碑,又有蒙恬這樣的大將,爲什麼不做絲毫的抵抗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一個事情,那就是扶蘇的仁德、賢明的名聲是怎麼來的。

我們都知道,秦國之所以能夠變得強大,最終滅掉六國,統一天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靠從商鞅到李斯的一系列嚴苛的法家制度。

歷史上對扶蘇的記載其實並不多,但是他的每一次出場都是站在了他爹秦始皇的對立面,只要秦始皇殺人放火了,他都會站出來跟他老爹唱反調,史書記載他“以數直諫上”。

正是因爲這樣的原因,扶蘇贏得了非常好的名聲,仁德、賢明。但是對於以殺伐取得天下的秦始皇而言,扶蘇的這種仁德和賢明讓他感到非常的惱火。

不過,扶蘇的這種仁德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趙高就曾經說過,扶蘇這個人是“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因此,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受到了當時儒家思想的影響。

說到這裏,相信許多人會有一個很大的疑問,既然秦王朝是以法家治國,扶蘇作爲秦始皇的長子,怎麼會接觸到法家思想的對手儒家思想,並且還對他影響如此之深呢?

其實,歷史上對於秦始皇有一個很大的誤解,秦王朝實際上對於諸子百家是非常開放的,即便是對儒生,也是給予了足夠的尊重。

後來雖然發生過焚書坑儒的事件,但這事並非只是針對儒生,而且被殺的那四百多個人,在我看來,實際上更多的是咎由自取。

我們都知道,當時的儒生很多是看不上秦始皇的,更爲過分的是,他們居然還敢譏諷、嘲笑皇帝,這讓秦始皇的面子往哪裏放?不過,秦始皇並沒有大肆屠戮,將所有的儒生全部殺掉,而是逮捕了相互告發的那四百多個人。

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扶蘇當然會站出來好好跟他的老爹秦始皇說道說道,而且他習慣性地站在了秦始皇的對立面,並沒有考慮到秦始皇本人的處境。

從史書中的隻言片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秦始皇對於扶蘇的失望,於是他將扶蘇送到了邊疆蒙恬的軍營中,想讓他感受一下軍營的血性。

或許在秦始皇的心中,對於扶蘇還是極爲看重的,不過他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並沒有給扶蘇一個名分。

扶蘇以監軍之名到達了蒙恬的軍營,在他的心中,他是被他的老爹秦始皇給放逐了,因爲秦始皇沒有給他儲君的名分,甚至連一句鼓勵的話也沒有。

扶蘇到了蒙恬的軍營中到底做過什麼,歷史並沒有告訴我們,我們在史書中見到扶蘇下一次露面已經是趙高將假命令傳來的時候了。

秦始皇非常信任蒙氏兄弟,他們所帶領的精銳部隊一直在做着抵抗匈奴和修築長城的事。然而對於扶蘇的到來,相信蒙恬也是極爲喫驚的,因爲當趙高的假詔書傳來時,蒙恬只是表現出了一絲疑惑,可見秦始皇並沒有對蒙恬做過任何的交代。

因此,扶蘇做爲監軍到達蒙恬軍中,或許蒙恬還認爲是皇帝陛下派他來監視他們的呢,畢竟自己手裏面掌握着一直極其精銳的部隊,而且還是遠在邊疆。

由此就可以判斷,扶蘇及蒙恬在接到假詔書的時候,爲什麼會選擇乖乖的認命?其實無非就兩個,其一是扶蘇認爲自己被放逐了,被秦始皇拋棄了,心灰意冷,悍然赴死。其二,蒙恬並不知道秦始皇的用意,更不會知道秦始皇的心思,因此對於假詔書並沒有過多的懷疑。

總而言之,扶蘇的死,秦始皇實際上要背很大的責任,這也就能夠解釋得通,爲什麼兩人手握重兵,且又乖乖受死的原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