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摧枯拉朽之勢,在十年時間內,一舉滅掉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終於在39歲時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大業。

然而,雖然天下完成了一統,但也只是土地上的統一,天下人心卻沒有真正的歸秦。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自然希望得到天下民心,爲此想盡了辦法。然而,經過多年努力後,因爲一個人的一條建議,使得秦始皇終於失去了耐心,開始向“暴君”轉變。

從現有的歷史文獻來看,秦始皇至少在最初時,並非是“暴君”,而是被人一步步逼上了這條路的。處理叛亂

在裏耶秦簡中,記錄了一次秦統一後規模巨大的一次叛亂。

公元前221年底,在南郡的蒼梧縣出現了盜賊作亂,縣令隨即派出新招募的軍隊前去平叛。然而不幸的是,這些新招募的軍隊也在戰鬥中叛亂。

於是,秦始皇派遣關中的秦軍前往平叛,經過三次戰鬥,總算是平息了下來。

按照我們現在對於秦始皇的認識,平定了這樣的叛亂,那麼那些被俘的叛軍也免不了一死。然而,根據竹簡的內容得知,秦始皇並沒有對這些叛軍進行殘酷的報復,而僅僅對犯事的官員做了刺字的處罰。

土地制度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整個國家都是爲戰爭服務的,而土地更是成爲戰爭的工具。人們得到土地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戰功來獲得。

然而,這時的秦國已經統一六國,那些原來六國的百姓沒有機會再去獲得戰功,對此百姓心中自然惶恐不安。

這時,秦始皇居然承認了六國原有的土地,即原來是你的,現在還是你的。這似乎與我們印象中的暴君形象完全不符。

然而,秦始皇的這一舉動並沒有能收穫到民心,反而使整個帝國的經濟開始動搖,據史料記載,制度頒佈的當年,糧食的價格就突飛猛進,每石米居然高達一千六百錢!

這次巨大的衝擊,讓秦始皇意識到,這其中有着潛伏的危機,那就是原六國貴族的暗流湧動。

博士制度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認識到文化的統一才能夠長治久安,而影響着民心向背的就是那些有着巨大影響力的儒生。爲此,秦始皇專門設置一套博士制度。

與戰國時的博士不同,秦始皇時期的博士並不只是搞學術研究,他們還有資格和責任參與廷議,討論國家的重大決策,甚至對於大臣的表現,他們也有權力進行評估。可見當時秦始皇對於各國學子的看重。

同時,爲了獲得學子們的青睞,秦始皇還將秦國一直看重的法家思想也做出了改變,將原來山東六國的一些優秀的文化等融入到秦制當中來。

不過,相對於秦始皇的熱情,山東學子們卻顯得十分的冷漠。他們的心中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分封制,而不是這個新建立的帝國制度。

秦始皇並沒有生氣,他相信,憑藉自己的誠意,遲早有一天能夠打動這些儒生們。

泰山封禪

爲了更快的獲得天下民心,秦始皇準備採用一種最爲古老的方式,來加深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那就是封禪。

在古代老百姓的心中,君權神授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而泰山封禪則是向世人宣佈,秦始皇的帝王位置是老天安排的,自然能更快地得到百姓的認可。

不過,封禪有禮儀流程,這就離不開儒生們的進言獻策。但是,當秦始皇將那些博士們召來後,他們卻七嘴八舌,始終拿不出讓人滿意的方案。

秦始皇知道,這是博士們在消極的反對自己封禪,於是,他一怒之下,自己帶着文武大臣們上泰山去封禪了。

然而,泰山封禪完畢後,老天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雨,秦始皇被淋了個落湯雞。這時的博士們看到秦始皇的情況,居然紛紛譏笑起來。這對於統一六國的秦始皇而言,可以說是極大的羞辱。然而,與我們想象的不一樣,秦始皇仍然沒有處置他們!史記記載:博士不得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經過多年的努力,秦始皇一直企盼的民心始終沒有得到,這使得漸漸衰老的秦始皇慢慢地失去了耐心。

公元前214年,一位名叫淳于越的博士向秦始皇進言,請求恢復原來的分封制度。淳于越的這一建議,也使得秦始皇對於統一天下人心的態度有了極大的轉變。

關於郡縣制與分封制的討論,實際上在秦國元年就進行過一次討論,這時再來進言,讓秦始皇心中頓時怒火中燒。

這雖然看似一次簡單的進言,但卻代表着原東方六國的學子們始終沒有認同統一的秦帝國,而秦始皇這幾年的努力和期盼居然沒有得到任何的回應!

這時候的秦始皇終於失去了耐心,在李斯進諫說要“焚書”時,秦始皇幾乎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他終於不再妥協,重新樹立起法家的大旗,以暴力手段來實踐他的政治理想!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他爲了帝國真正的統一一直在做出努力,也一次次地在讓步。然而,當時分封制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因此他的希望破滅了。

而對於六國貴族而言,他們懾於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敢妄動,但從內心而言,他們心中從未放棄過復國的理想。

無論是項羽,還是前期的張良,他們心中所想的並不是天下人,而是自己的一己私慾,所想的不過是報仇而已!

秦始皇的政治理念並未實現,卻給了劉邦很好的啓示,漢王朝繼承了秦制,最終實現了秦始皇終其一生也未能實現的理想!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歡迎留言討論。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