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二年七月,因爲李傕郭汜的火拼,漢獻帝劉協終於找到機會從長安東歸。在楊奉和董承的保護下,準備回到故都洛陽。

在這個過程中,漢獻帝曾下詔讓天下諸侯勤王,不過最終卻是曹操聽從了詔令,前去迎駕。緊接着,曹操又將漢獻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盤許昌去。從此之後,曹操便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生涯,其地位名聲也跟着水漲船高。

在漢獻帝下詔的過程中,也有其他一些小的諸侯、軍閥想去迎奉漢獻帝,不過都最終都失敗了,漢獻帝也就成爲了曹操的掌中物。

然而,當時名滿天下,四世三公的袁紹卻對漢獻帝視而不見,這又是爲什麼呢?

當漢獻帝逃出長安的時候,袁紹手下的謀士就建議袁紹迎奉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提出這個建議的人有點爭議,《三國志》說是郭圖,《後漢書》說是沮授。不管怎麼樣,確實是有人跟袁紹提出來,不過呢,袁紹經過猶豫之後,最終放棄了,結果後來跟曹操打交道搞得自己很被動。

相信許多人在看到袁紹的決定時,都會認爲袁紹是真的愚蠢,眼光完全不如曹孟德。不過,結合當時的情況,或許他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昏聵。

袁紹有逐鹿天下之心,不願意迎奉天子

漢獻帝逃出長安後,袁術以爲時機已經成熟,再加上自己也得到了傳國玉璽,因此登基稱帝。

其實,在東漢末年,跟袁術有着同樣心思的諸侯不在少數,袁紹擁有天下最大的地盤,最多的軍隊,心裏面肯定也有這個盤算。

既然要逐鹿天下,那麼迎奉一個前朝皇帝就沒有意義了,他甚至還巴不得有人殺了漢獻帝呢,所以他不願意迎奉天子。

袁紹實力很強,不需要漢獻帝

漢獻帝當時已經沒有什麼實力了,對於諸侯而言,他能夠作爲一面旗幟,讓諸侯們可以打着他的旗號辦事。

曹操本身實力並不是太強,比起袁紹和袁術都相差很遠,但掌握漢獻帝之後,突然就水漲船高,動不動就以漢廷的名義發號施令。

不過,這面旗幟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掌控的,如果實力不濟就會被其他人痛打落水狗。曹操掌控漢獻帝之後,雖然獲得了較大的利益,但是也有不少人打着清君側的旗號罵他是漢賊,恨不得弄死他。比如劉備,孫堅都曾因此大罵曹操。

而袁紹則又是另外一種情況,他則是實力太強,根本不需要這面旗幟。在他看來,漢廷已經是窮途末路,垮臺是早晚的事。如果把他迎接回來,雖然是在自己的掌握中,但必須早晚請安,實施稟報。這太麻煩了,簡直是請了個大爺回來,所以還是乾脆不要迎。

漢獻帝是董卓立的,而袁紹是反對董卓的

我們都知道,董卓在佔領洛陽之後,爲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搞了個另立新君,把少帝劉辯趕下臺,然後把劉協推上了皇位。

董卓根本不承認董卓的政權,對於董卓所立的皇帝也是不承認。爲此,他還曾經想立劉虞爲皇帝來分庭抗禮,只不過劉虞不想做傀儡,不願意罷了。

現在劉協落難,如果袁紹去把他迎接回來,那豈不是打自己的臉麼?

迎奉天子並不都是好事,背後隱藏着巨大的危機

迎奉天子給曹操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天下許多忠於漢室的人都紛紛投奔曹操,像荀攸、王朗、華歆等名士都是被天子的名聲給吸引過去的,這也就使得曹操的軟實力暴增。

但是這裏面就會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許多有識之士,他們並不是來投奔曹操的,而是“降漢不降曹”,這無疑會使原本掌握的地盤埋下禍根。

而且漢獻帝也並非一個人過來的,他身後還跟着董承等這樣的大人物,都是不穩定因素。看看漢獻帝不時在曹操地盤上搞點小動作惡心曹操就知道了。

同時,東漢的世家豪族也是極爲強大的,漢獻帝的到來也會把他們吸引過來,這無疑就是來分當地諸侯權力的。我們看到後來曹操搞了個九品中正制就知道,這些世家豪族把曹操也弄得很是頭大。

袁紹本身實力就很強,更不願意給自己將來的天下埋下這些隱患,所以他不願意迎奉天子。

綜上所述,袁紹雖然算不上特別的雄才大略,但也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愚蠢。迎奉天子是一回事,怎麼利用好天子又是另一回事了。只不過他沒有想到的是,在曹操手中,天子的價值幾乎被髮揮到了極致,這是袁紹始料未及的,讓他在政治上搞得很是被動。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歡迎留言討論。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