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董卓亂政,一時間天下大亂。這時,京城中的元老重臣王允用計除掉了董卓,本以爲就此可以重振朝綱,以達到天下太平,卻沒想到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最終長安城破,王允被殺,年幼的漢獻帝再次淪爲別人的掌中物。

董卓被殺後,但他的軍隊還在,被其部下李傕、郭汜、牛輔等人掌管。這時,涼州軍羣龍無首,正是人心惶惶的時候,因此,李傕、郭汜等派使者進京,請求朝廷赦免他們的罪。王允一聽,開始還有點猶豫,但最終不予赦免。

這一下可激怒董卓的部將,於是他們採用毒士賈詡的計策,散步謠言說朝廷要將涼州軍趕盡殺絕,於是李傕郭汜很快就聚集起了一支軍隊。

王允本以爲誅殺了董卓就天下太平了,正想大展宏圖的時候,不曾想李傕郭汜攻破長安,自己也被誅殺。

於是,許多人認爲,正是由於王允不赦免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才使漢王朝失去了最後的中興機會。然而,如果王允真的赦免了他們,真的就能實現漢朝中興嗎?王允個人有着極大的性格缺陷

《後漢書·王允傳》記載,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羣下不甚附之。

王允性格剛毅,嫉惡如仇,其實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人是不太適合領朝政的。董卓亂政後,王允不得不收斂自己的性格,希望能夠找機會除掉董卓。

董卓被誅殺後,王允居功至偉,自然成了百官首輔。但這個時候的王允就開始飄了!比如王允能夠誅殺董卓主要依靠的是大臣士孫瑞和將領呂布等人的幫助,但王允卻把功勞都算到自己的頭上,導致士孫瑞不滿而辭官歸鄉。對於呂布,王允更是看不上,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劍客待之,於是呂布對王允也是越來越不滿。

所以,以王允這樣的性格,即便是沒有李傕郭汜的反撲,實際上也無法最終掌控朝局,更別說是中興漢室了,畢竟格局太小。

東漢朝政腐敗,人心離亂

要說東漢動盪最根本的原因,其實並非董卓亂政,也不是何進召賊入京,這些都只是引子而已,真正的原因是東漢王朝已經失去了人心,農民起義不斷。

農民爲什麼會起義?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活不下去了。農民是這個世界上最樸實的羣體,但凡能夠填報肚子,沒人會願意跟着張角造反,搞什麼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的農民爲什麼會填不飽肚子?其一是因爲土地兼併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如果不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漢王朝想要中興,那是難上加難。但是,土地兼併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我們看到歷史上但凡出現土地兼併嚴重的情況,基本上就只有改朝換代一條路,這就是所謂的不破不立。

再者,東漢末年時天災與瘟疫橫行,朝廷腐敗不堪,根本沒有對受災農民給予有效的救濟,不得已之下,農民只能走上造反一途。

因此,此時的東漢王朝其實早已與人民離心背道,被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而以王允之才,根本無力安撫民心。

地方豪強勢力強大,中央已無力控制

王允雖然除掉了亂政的董卓,但那時各地豪強勢力已成。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說到底都是他們想發展自己的勢力,真正想匡扶漢室的只有極少數。

看看袁紹、袁術、公孫瓚等等這些人,與其說他們是認爲董卓暴政,還不如說他們是羨慕董卓。再加上董卓只是一個普通的軍閥,他們這些四世三公的人卻位居其下,自然是不甘心,要討伐他。所以我想這纔是大多數諸侯討伐董卓的真正心思。

而此時的各地豪強勢力已經極大,相互攻伐已是家常便飯的事,中央朝廷根本無力控制。看看袁紹想立劉虞爲新帝就可見一斑了。

所以,要想讓這些豪強們放棄手中的既得利益,歸附中央領導,那是千難萬難,而以王允之能,很難收服這些人。

綜上三點,即便是王允赦免了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穩定了長安朝局,也無力迴天,最多是讓漢王朝多殘喘幾年時間。畢竟大勢所趨,人力豈可阻之?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歡迎留言討論。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