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二戰軍醫德斯蒙德·道斯真實經歷改編而成的電影《血戰鋼鋸嶺》向觀者講述了沖繩島上一場殘酷的戰鬥。主人翁道斯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捨命救下75名戰友的傳奇事蹟固然令人驚歎,但與此同時很多朋友也心存疑惑,爲何抵禦喫力的日軍沒有選擇切斷攀巖網來阻止美軍的進攻呢?

對此,有分析認爲,如果日軍切斷美國軍隊搭建的攀巖網,就會耗費更多的時間等待美軍下次不確定的攻擊,對於物資供應原本就不充足的日本軍隊而言,這無疑是極其危險的一個決定。而美國之所以會遠赴日本“國門”沖繩發動攻襲,背後還有更大的目標,那就是拿下衝繩這塊戰略重地,如果美軍攻佔沖繩,他們的轟炸範圍可以直接擴展到日本。

日軍也深知美軍將在登陸前對該島發起全面打擊,爲登陸部隊創造良好的登陸條件。所以日軍不會愚蠢地把所有的防禦工事都建在外面,等着美國轟炸,而是選擇誘敵深入,等着美軍往坑裏跳。而影片中的鋼鋸嶺是連接整個沖繩防衛線和全島制高點的關鍵點戰略地位不言而喻,日軍根本不怕美軍不上鉤。

此外,由於隧道密集,地形陡峭,對陣方雙只能依靠步兵擔當主力,這就大大縮小了美日士兵在裝備上的差距。日軍不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反而希望上來的美軍越多越好,他們絲毫不介意射殺醫療兵,因爲這樣許多美國傷員活命的機會就會更少。也只有徹底擊敗美國的生力軍,日本才能實現自己的作戰目標。

更關鍵的是,如果攀巖網被日軍割斷,美軍艦就會展開輪番轟炸,留着繩索還能釣美軍不斷往上填人。但老話說得好,多行不義必自斃。日本最終不僅沒能靠着戰爭翻身,反而被講求利益至上的美國長期掌控於股掌之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