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但美國的華裔家庭子女在學業上表現優秀,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中產家庭孩子投入美國“高考”的競爭中。如果美國的高考招生制度足夠嚴密,也不會給華人家庭以可乘之機。

e7dd036c497a52d1a8cd020a3d3d4c22

美國名校招生舞弊案,重點是制度漏洞而非“華人”標籤

張豐(媒體人)

這兩天,“美招生舞弊案曝出中國家庭”登上了微博熱搜榜。這起美國史上最大規模大學招生欺詐案,其實3月12日就已被曝出。只不過,隨着調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細節浮出水面。

有媒體報道,向“主犯”辛格行賄數額最大的兩個都是華人家庭,而他們到目前爲止都還沒有被起訴。

在網上,這引發了一股對“有些華人家庭不惜一切代價擠進名校”的指責。

一、不必過度渲染這起舞弊案裏的“族羣因素”

這兩個家庭,一個花650萬美元把孩子送入名校,另一個則是花120萬美元買通耶魯大學的女足教練,把女兒以體育特長生的名義送進去。

相比之下,一般涉案的美國家庭,花費大多在25萬到40萬美元。看起來,這兩個華人家庭擔當的是“行賄主力”的角色。

儘管行賄數額排名前兩位的都是華人家庭背景,但這仍不能說明華人家庭更“傻”。

我只能說,很大程度上,這只是一種巧合。這個案子最初引起美國人的普遍震驚,更多是因爲大學招生的漏洞被暴露出來。人們更關心的是制度層面的防範,儘可能做到公平,而不是族羣因素。

030a13c308eefebfe82a6c995901faff

但華人家庭更願意在學業上下賭注,也確實是一個普遍現象。不但美國的華裔家庭子女在學業上表現優秀,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中產家庭孩子投入美國“高考”的競爭中。

“亞裔”學生超強的考試能力,甚至讓一些美國高校在2018年做出改革,降低SAT/CAT考試成績在錄取中的權重。

過去40年,幾代中國人相信“讀書改變命運”,在中國經濟翻天覆地的進步中,這一觀念催生了一個龐大的既有經濟實力又注重教育的中產階層。有時候人們用“殘酷”這樣的詞,來形容這種應試教育的競爭。放眼世界,這種蓬勃的上進心也是極爲罕見的。

二、“讀書改變命運”也得靠金錢遊戲推動?

所謂“改變命運”,很大程度上就是提升自己在社會中的階層。作爲社會主流價值觀,美國在二戰後就基本“完成”了這個進程。

到60年代,美國的階層已經相對固化,進入中產階層主導的社會。反映在教育上,大多數家庭會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來預設子女的教育問題。底層家庭的孩子,也可以“享受生活”,而不必拼命去考常春藤名校。

這不是說美國孩子都不用功讀書。近年來,隨着互聯網的發達,美國中產階層孩子爲了參加“高考”而辛苦奔波的故事,已經打破了過去人們對美國“素質教育”的印象。但在家庭層面,白人中產對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能和華人家庭相比。

即便是在美國的華裔家庭,也普遍有這種在考試中勝出的信念。更大範圍內理解,這也是中國人過去一百多年的“民族故事”:學習知識,趕超先進,改變命運。

這種在競爭中的“投入”,包括孩子的時間精力,家長的金錢和精力,以及一些對“盤外招”的琢磨上。

這次全美史上最大招生舞弊案,某種程度上意味着,即便在美國,在追求好結果的過程中,對規則的研究以及對漏洞的利用也會存在。如果美國的高考招生制度足夠嚴密,也不會給華人家庭以可乘之機。

看上去,花650萬美元把孩子送進名校難以理解——畢業後多少年才能掙回來?

但是,這樣的問題本身就是“貧窮限制了想象力”。在一個新富階層崛起的背景下,“一擲千金”的故事有很多,發生在教育領域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只是,當一些豪富家庭可以花高價錢把自己的孩子送進美國名校,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或者寒門子弟還爲一張大學的門票而埋頭苦讀。

這樣迥異的升學路徑,也正在製造新的不公——即便是在國外,也不例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