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擁有強大學習力和探索力的孩子也絕不會被眼前的困難嚇倒,就像短片中的小磯鷸,再次面對“令她恐懼”的海浪時,卻意外發現了機會,這來自於鷸媽媽的鼓勵和允許試錯的態度。允許孩子犯錯,鼓勵試錯,是鷸媽媽的育兒法寶。

前言:這部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於2016年出品的動畫短片---《鷸》收穫了第44屆安妮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和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整部短片無配音,以小磯鷸學習捕食的經歷爲主線,展現鷸媽媽的育兒觀,其中暗含的三個教育理論觀點,你要懂!

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小磯鷸還留戀着媽媽羽毛帶來的溫暖,可是媽媽要去捕食了。當媽媽揚起美味的貽貝,小磯鷸卻昂着頭,閉着眼,一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樣子,有沒有像極了我們自己孩子?當小磯鷸從幻想中醒來,發現媽媽並沒有把食物送到她的嘴裏,而是召喚自己過去。

當小磯鷸興沖沖地跑到媽媽面前,卻發現媽媽已經喫完了。在小磯鷸尋找食物的過程中,迎來了自己鳥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當海浪來襲,鷸媽媽並沒有苦口婆心的說教,只是在逃離海浪的路上回頭望了一眼。

小磯鷸被海浪拍的頭暈眼花,一身凌亂的羽毛盡顯狼狽。鷸媽媽回到“家”中,把膽怯的小磯鷸拖了出來,感受着飢腸轆轆,她再次鼓起勇氣,一步一觀望的走向海灘,途中有幸結識了一位跨種族的朋友---寄居蟹。當海浪再次來襲,小磯鷸發現寄居蟹獨特的躲避方式:把身體埋進沙子裏,小磯鷸因此發現了一個奇妙的世界。在海浪的沖刷下,埋藏在海底砂礫中的貝類都浮了上來。海浪退去,小磯鷸沒有第一次的狼狽,眼中充滿了興奮與成就感。她不斷的跑着、跳着,從沙灘下拖出一個又一個的貝類,分享給自己的同類夥伴。

鷸媽媽的育兒觀

不得不說,鷸媽媽是家庭教育的高手。通過鼓勵孩子自己不斷的探索,不僅掌握了捕食技能,還創新了傳統的捕食方法,效率大大提高。這部短片裏暗含了三個教育觀點:

1、鼓勵試錯

鷸媽媽在小磯鷸受到挫折後,沒有擺出一副“慈母”的模樣,反而把小磯鷸又拖出來,鼓勵她繼續去自己探索。允許孩子犯錯,鼓勵試錯,是鷸媽媽的育兒法寶。

2、探索創新

在小磯鷸第二次學習捕食的時候,來不及逃脫海浪,大膽採用了寄居蟹的方式,因此發現了貝類的藏身的祕密,對於傳統捕食方法進行了創新。創造的前提是模仿,正是因爲鷸媽媽的鼓勵,小磯鷸纔有機會在探索學習中創新。

3、同輩作用不可小覷

小磯鷸結識了寄居蟹,並採用它們的方式躲避海浪,在寄居蟹的指引下,小磯鷸發現了尋找海底貝類的快捷方法。

短片帶來的反思

孩子從來不缺少探索精神,缺少的是可供探索的環境和鼓勵試錯的家長。父母允許孩子“犯錯”是孩子發展學習能力和探索力的關鍵。不做不錯,只要做了就有可能犯錯,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獲取的經驗遠比說教要記憶深刻。一些不被允許的行爲,甚至是犯錯之後的嘲諷,都會阻斷孩子類似的探索行爲。

我們都知道愛迪生是美國著名的發明家、企業家,發明燈泡的故事也廣爲流傳。愛迪生失敗了1600多次,才找到適合做燈絲的材料,。他的鄰居曾嘲笑他說:“親愛的愛迪生先生,你又失敗了。”可是愛迪生卻說:“起碼我知道了有1600多種材料不適合!”我們不能說失敗是毫無意義的,因爲每一次的失敗都縮短了愛迪生與成功之間的距離,堅持不懈的努力,使得愛迪生最終成爲影響世界的重要人物。

一個擁有強大學習力和探索力的孩子也絕不會被眼前的困難嚇倒,就像短片中的小磯鷸,再次面對“令她恐懼”的海浪時,卻意外發現了機會,這來自於鷸媽媽的鼓勵和允許試錯的態度。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面對失敗時積極或消極的態度,傳遞給孩子的信息也是不同的。

短片中隱含的教育理論

1、行爲主義的學習觀

行爲主義學派的學習觀認爲,學習是不斷試錯的漸進過程,通過自己探索,在錯誤中找尋正確的方法。當一個動作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並隨着練習和使用次數的增多,強化新知識與動作之間的聯結,即:熟練掌握。

19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嘗試了一系列的動物實驗,最爲著名的是“餓貓迷籠實驗”。他把一隻餓貓放在籠子裏,貓誤打誤撞中觸碰了機關,打開了籠門,得到了小魚。隨着實驗次數的增多,這隻餓貓打開籠門的時間越來越短,無效操作越來越少,直到最後一次,直接觸碰機關,打開了籠門。因此有人將桑代克的實驗觀點稱之爲“學習的嘗試錯誤說”或“試誤說”。

2、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學派的徐習慣認爲,孩子學習不是簡單被動的接受,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對外部信息加工,主動的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現在有些學校嘗試改變教學方法,採用探究式學習課堂,老師講一部分,剩下的時間採用討論式學習,這就是建構主義學習觀的一種體現。

Q:允許孩子犯錯,鼓勵試錯,是不是隨意發展就好?

A:允許犯錯,是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被成人化對待。每個人出生後,對於這個世界都是陌生的,不熟悉的,外部環境的一切都是那麼新鮮。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儘量滿足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是不管不顧,隨意發展,根據年齡不同要採用不同的對待策略。

3-7歲,家長要給出建議並指導協助完成。

7-12歲,家長要給出建議並指導完成。

12歲及以上,在孩子需要時家長給出建議。

在不同年齡的應對策略是不同的,隨着孩子年齡的成長,需要家長輔助的內容會越來越少,直到孩子能獨立完成某件事。

結語:在所有的親密關係中,絕大部分都是爲了不斷的拉近彼此的關係,例如:朋友關係、戀人關係、夫妻關係。只有親子關係是漸行漸遠的,因爲孩子終將長大獨立生活。好的父母,應該能允許孩子犯錯,更要鼓勵孩子大膽試錯,不僅僅是爲了他將來能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更是因爲,在指責和打罵聲中長大的孩子,做事情害怕失敗,畏首畏尾,終究難成大器。

懂點心理學,生活更美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