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涵涵的媽媽有些尷尬地說:“真是不好意思,約好了視頻的時間,可是孩子在家喫飯就這樣,東看看,西摸摸,喫得真少,春天是長身體的重要時期,我也知道很着急,沒辦法。在前幾次的家訪中,我瞭解到涵涵在家中的一日三餐家長很頭疼,她脾氣特別倔,說不喫就不喫,一點點也不喫,以“號啕大哭”來抵抗,家長軟硬都試過了,也很無奈,有時自我安慰孩子心情不好,喫啥也不長肉啊,就算了吧。

——江蘇海安高新區隆政園小蘭老師家訪筆記

三月的暖陽溫柔地灑向大地,春天已經帶着綠色的氣息向我們走來,由於疫情不斷延長,假期不斷加長,老師與家長的家園共育活動也從最初的在線閒聊慢慢變成了有準備的家園互動交流,從“在線分享”看見孩子居家的照片到“視頻家訪”一對一的互動,走進彼此,相互溝通,給了對方一次思考與學習的機會。

家訪活動

在前幾次的家訪中,我瞭解到涵涵在家中的一日三餐家長很頭疼,她脾氣特別倔,說不喫就不喫,一點點也不喫,以“號啕大哭”來抵抗,家長軟硬都試過了,也很無奈,有時自我安慰孩子心情不好,喫啥也不長肉啊,就算了吧!家長就要放棄了,隨孩子順其自然吧!涵涵在幼兒園可不是這樣的,我決定來和涵涵聊聊。

親愛的涵涵,老師的視頻連線來嘍!

【第一次視頻】

與涵涵的對話:

相約七點,視頻的那頭涵涵還在喫着晚飯,她看到我後激動地大叫“宋老師好!宋老師好!”一連叫了三四聲,我也忙着跟她問好。我問涵涵晚飯喫的什麼啊,涵涵想了想說:“麪條,韭菜,還有奶奶做的春捲,可好喫了,宋老師,你想喫嗎,你來我家跟我一起喫吧!”這時,只見涵涵用勺子舀起一勺麪條湯,放在嘴邊吹了吹喝進去。她喝了好幾口湯,可是就是不見她喫麪條。

涵涵的媽媽有些尷尬地說:“真是不好意思,約好了視頻的時間,可是孩子在家喫飯就這樣,東看看,西摸摸,喫得真少,春天是長身體的重要時期,我也知道很着急,沒辦法。”這時,涵涵轉過頭去看了看媽媽說道“媽媽你餵我呀!你怎麼不餵我了呀?”媽媽看了老師一眼,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你都上幼兒園了,媽媽不餵你了,你自己喫吧!”只聽見涵涵氣呼呼地說:“哼!你不餵我,我就不喫了”!幾個回合之後,媽媽妥協,拿起勺子開始喂。

與涵涵媽媽的對話:

隨後,與涵涵媽媽的對話中瞭解到涵涵是個比較挑食的孩子,經常會剩很多飯菜,怎樣勸說都沒用,在沒上幼兒園之前,每到飯點時間,涵涵都是坐在桌子上玩自己玩具,等着媽媽來喂自己喫,不喂她她就寧願餓肚子,小時候遇到不喜歡喫的把飯菜時就灑出來弄得滿桌子都是,最後不得不重新做飯菜喂她。

老師的思考:

1.日常引導幼兒明白好好喫飯的重要性。

玩“娃娃家”遊戲,和孩子一起準備飯菜,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正確使用餐具等;親子閱讀時可以選擇一些繪本故事,來幫助孩子知道科學飲食的重要性,如故事《胖胖和瘦瘦》,讓孩子明白挑食的孩子會又瘦又小,樣樣都愛喫的孩子會長得健康又強壯;繪本故事《肚子裏的火車站》,讓孩子們形象地瞭解肚子裏發生的事情,小精靈們最喜歡喫青菜、豌豆、全麥食物等,並且喜歡被嚼碎的小塊的食物……

2.轉變方式家長變“管”爲“不管”。

一是陪伴孩子慢慢喫。如學小兔、大嘴寶寶等小遊戲,鼓勵幼兒在家主動喫飯,家長不要催;二是可以把孩子好好喫飯的場景拍下來分享給老師和小夥伴,讓孩子好的行爲得到大家認可;三是延遲滿足。如果她以後哪頓不喫,就算了,不喂她,不管她,也不要給她零食,這樣到了下頓肚子餓了就自然會喫了。

我和涵涵媽媽交流,把我的想法和建議告訴涵涵媽媽,聽了我的解讀,一下子茅塞頓開,原來對孩子的“喫”也需要講究方法。

【第二次視頻】

與涵涵的對話

第二個星期五晚上6:00,就傳來了涵涵的語音:“宋老師,我準備好了,今天我自己喫飯的哦!”於是,我趕忙開啓了視頻,視頻剛打開,涵涵就高興地跟我揮揮手:“老師,老師,我今天自己喫飯的哦,你看,我啥都愛喫哦,我要做個不挑食的乖寶寶”。接着就一連串地向我介紹晚上喫的飯菜。

與涵涵媽媽的對話:

涵涵媽媽聽了我給的建議後,在親子閱讀時間講述了一些故事,讓她知道春天大家都在長個子,長個子就需要營養;一次發現她早上不喫點心,也沒有給她特例,先把家裏的零食藏起來了。不到午餐時間,涵涵就喊着餓了,家長就喊她一起準備午餐,中午涵涵竟然喫了滿滿一碗飯,讓家人都很喫驚。她自己還說,以後我要每頓飯都喫飽,要不肚子就餓了,餓了很難受。接連幾天都這樣,她自己認識到了要好好喫飯。從涵涵媽媽輕鬆的笑容中我知道她已經找對了方法。

我的思考:

教師要學會站在家長的角度來及時關注孩子的問題,支持家長不斷調整教育策略,支持孩子不斷成長。“讓孩子喫飯就是香”說難也不難,孩子的一點點進步和變化,讓家長看到了孩子的成長,也懂得了家長也需要不斷學習,就是小小的喫飯問題也要講究教育方法。只有這樣,家長才會主動配合教師的工作,良好的家園互動就建立起來。經過兩個星期的調整,涵涵小朋友在家終於能夠獨立一日三餐,喫飯不再成爲全家人頭疼的問題了。

【教師感悟】

連日來的視頻相約,讓我們老師在幼兒居家生活細節上對孩子有了進一步瞭解,也引發了我們和家長新的思考。由於家長的寵愛和方法不當,導致一些孩子從小就有挑食的習慣,這樣長期下去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需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不僅僅是孩子的一日三餐問題。

隨着居家指導與線上家訪的推進,我們的家長也深深明白了家園互動的的重要性;鍛造孩子居家良好生活習慣,教師只是起了助力作用,而家長才是決定因素。相信,我們老師只要真正從幼兒成長角度指導家長,家長一定會和老師協同作戰,共同培育好我們的孩子!(宋小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