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如愿进入蜀地,就此摆脱桎梏,奠定了一方霸业的基础。按照当初约定,刘备取得益州,需要将当初借得的荆州归还江东。话所如此,鉴于荆州绝佳的战略地位,刘备又岂能轻易出让?于是孙权气愤曰:“猾虏乃敢挟诈!”

说到这,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对于刘备的“奸猾”,孙权其实是心知肚明。可既然如此,他为何不派人亲自去攻占益州,反而许诺刘备前去呢?要知道,周瑜称刘备有“枭雄之姿”,关张为“熊虎之将”,这样一个颇有潜力的军事集团,一旦成长起来,必将会给江东带来重大损失。
关于攻蜀计划,江东其实早有谋划,见于《三国志·周瑜传》:“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如果仔细分析这一计划,便会发现孙权倘若自己攻蜀,将会面临五大难题。
其一,周瑜刚刚去世,江东方面缺乏能独当一面的大将。鲁肃善于谋略,一生未曾参与过军事行动;甘宁是益州本地人,又颇有野心,孙权担心他一去不复返;吕蒙这样的将军,刚刚显露出头角,还需要磨练。由此可见,缺乏一员攻蜀的主将,是孙权面临的一大难题。

其二,江东多水师,缺少一定数量的精锐步兵与骑兵。孙权先后四次攻打江淮要地合肥,皆以失败告终。一方面,这固然是孙权只擅长防守而短于进攻;可另一方面,也是江东缺乏步卒与骑兵,难以适应平原作战。平原尚且如此,更别提山路崎岖的蜀地了。
其三,孙权进攻蜀地,一直图谋益州的刘备岂能甘心?《三国志·鲁肃传》说:当初孙权打算进取益州,于是向刘备咨询意见。
后者的回到却是:“备与璋讬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显而易见,这是刘备的冠冕堂皇之举。但也正因如此,说明刘备在江东时也生出了谋取益州的打算。一旦孙权进攻蜀地,“似有养虎”的刘备集团便可能立即成为潜在威胁。
其四,远在北方的曹操虎视眈眈。从《三国志·武帝纪》可知,曹操在赤壁之战败走后,反而加强了对江东的监管与打压政策。建安十四年(209年)、十八年(213年)与二十二年(217年),曹操都曾对江东方面用兵。倘若孙权派兵进攻益州,势必要从江陵一带的防线抽调精锐。倘若此时曹操来袭,孙权又当如何?

其五,彼时的益州、汉中,也并非轻易便能打下。一方面,孙权在益州境内没有一定的政治、人脉基础,倘若贸然进攻,便是师出无名。君不见,刘备入蜀后,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笼络人心,才敢在部分东州士族的支持下发起对益州的进攻。
而另一方面,刘璋也不好对付。虽说益州没有上将,但李严、黄权、高沛、杨怀等人,也都各司其职,抵御外敌不在话下。《三国志·刘璋传》中说,刘备于建安十九年(214年)来到成都城下。可即便如此,刘璋还是颇得军民忠诚:“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倘若不是刘璋投降,刘备拿下益州恐怕也是损失惨重了。而孙权要派人进攻益州,且不说一路是逆流而上,波折不断;就算进入蜀地,恐怕也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
基于以上五点,孙权最终放弃了周瑜生前留下的入蜀计划,转而将这个“硬骨头”送给刘备去“啃”。孙权此举,一半是无可奈何下的妥协,一半也是他的腹黑之处。

既然江东攻取益州很难,倒不如让刘备集团前去进攻。一来,刘备集团就算拿下益州,也会有不小损失,从而削弱这个威胁的潜在影响力。二来,从当时局势来看,曹操已经兵指汉中,随时准备将之攻取。如此一来,曹刘双方必将因为争夺益州或汉中打起来。隔岸观火,才是江东最擅长做的事。
另外,孙权将刘备支走,也肯定不怕他不归还荆州。刘备入蜀以后,吕蒙便与关羽时常在长江两岸对峙,似乎下一时刻,便会爆发以场大战。“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显而易见,刘备入蜀以后,孙权便在谋划将荆州夺回。这么一来,他后来选择与曹操联手,将关羽置于死地,倒也不足为怪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