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贾诩和刘禅,

一个是三国时期的“第一谋士”、 “第一聪明人”、“第一毒士”。

一个是三国时期的“亡国之君”、“扶不起的阿斗” 、“懦弱无刚的安乐公”

“这哥儿俩”,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有什么好比的呢?几乎是“不可同日而语”呀!

其实不然,他们之间,却有一个“大大的共同点”,即追求和信奉“生存第一”的人生哲学。

当然,由于身处不同环境,面临不同危险状况,所以两个人的“生存理念”不同,但殊途同归。

一、刘禅真的是“既昏且弱”吗?并非如此,有史实为证!

(一)有政治谋略,不设丞相,分散权力。

诸葛亮病逝后,刘禅不再设置丞相一职,将相权分散。其中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兼管军事;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兼管政务。两人权力相互交叉,彼此制衡,防止大臣权力过重,自己再次“被架空”。

(二)有军事谋略,不主张频繁北伐,建议“伺机而动”。

魏国司马懿讨伐公孙渊,刘禅担心蒋琬会借此机会,再行北伐,就下诏告诫蒋琬,“须吴举动,东西犄角,以乘其衅”。足见其有自知之明,且颇有军事远见。

还有其他实例,但并非本文重点议题,故仅举上述两例,简略说明而已。

刘禅:装傻示弱,只为生存!

二、贾诩和刘禅,谁的处境更加危险呢?

(一)看起来,似乎是贾诩的处境比刘禅相对要更危险一些,一路颠沛流离,辗转于多个军阀之间,多次面临生死考验。

其实不然!刘禅的处境比贾诩要危险百倍。

想一想汉献帝在曹操面前战战兢兢的模样,单从政治格局来看,刘禅与诸葛亮之微妙关系,犹如汉献帝与曹操之微妙关系。

假若汉献帝与曹操是“鱼肉”与“刀俎”的关系的话,那么,刘禅与诸葛亮就是“鱼肉”与“案板”的关系。

曹操由于迫于孙刘两家“吴蜀联盟”的巨大压力,轻易不敢称帝,所以,他只是称魏王,“剑履上殿”,换句话说,他只是“举起了刀子”,但始终“未敢砍下来”。

诸葛亮是一个“儒学深厚”的君子,力行“修身、齐家”的儒学信条,追求“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信奉“一心为公、忠心事主”的政治理念,所以,虽然刘禅是“案板上摆好的一块肥肉”,但他始终没有“举起过刀子”。

(二)但我们对诸葛亮得出的这个“结论”,可是“千年之后的盖棺论定”,是标准的“事后诸葛亮”!

换言之,在当时,从诸葛亮“总揽中外事”开始,刘禅一直是“大权旁落、如同看客”,可不就是“案板上的一块肉”吗?直到诸葛亮“仙逝五丈原”,刘禅和我们,才知道,诸葛丞相可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可真心没有产生过“取而代之,自立为帝”的念头呀。

但当诸葛亮在世时,作为刘禅,“一块案板上的肥肉”,他无力改变局面,不能独自逃生,他不能像贾诩那样,一看形势不对,可以“一辞了之、一走了之、一降了之”,因此,从刘禅自己的“当下视角”来看,他自己“最危险”!因为他的“生死和富贵”,全寄托在他人的“一个念头”!

从我们现在人的“回望历史的视角”来看,他的“生命”也许没有那么危险,但这种“被局势所左右”“被他人所主宰”的“朝不保夕”的内生“恐惧感”,不会没有,只会越来越强烈!

那么,在这种“日日惶恐、处处不安”的恐惧心理的驱使下,刘禅的“生存理念”,显然会比贾诩的更加“现实、低调和保守”。

而当蜀汉灭国,刘禅到了洛阳,那情况就更加危险了,这里自不用赘述。

三、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危险状况,贾诩的 “生存理念”是:读懂人心,找出命门,善画大饼,以攻为守,实现最大化的趋利避害。

贾诩:读懂人心,趋利避害!

(一)贾诩早年因病辞官回家,同行的有几十人,在路上被正在造反的氐族人全部扣押,财物被抢掠一空后,还要将他们统统杀掉。怎么办?好办!“生存大师”贾诩的第一次“生存表演”开幕了:

1、读懂人心:这些氐族人,乌合之众,聚众作乱,不为杀人,趁火打劫而已。

2、找出命门:欺软怕硬,一心求财。

3、善画大饼:;狐假虎威,诈称自己是太尉段颍的外孙,只要你们不伤害我,家人会拿钱来赎我的。

啥意思?言外之意即是:太尉段颍,威震边关,你们要是杀了我,一分钱拿不到,反而还要被剿灭;但你们要是放过我,就可以有“大把大把的赎金到手”,孰轻孰重,自己斟酌!

4、以攻为守:你们同意放我走了?那也不行,你们得送我回去,不然这一路上兵荒马乱的,我一个人出了事,你们还是说不清。

5、趋利避害:其结果,氐族派人专程护送贾诩回家,而其他几十人,均被氐族人杀害了。

贾诩的 “生存表演首秀”就这样落幕了,咋样?很精彩吧?

(二)董卓被杀,西凉军群龙无首,李傕和郭汜准备退守西凉。如此以来,作为董卓的部将,贾诩的性命可也要“危在旦夕”了。怎么办?好办!“生存大师”贾诩的第二次“生存表演”开幕了:

1、读懂人心:大家都想“保命”。

2、找出命门:分散逃生,则束手就擒;戮力反攻,则可能活命。

3、善画大饼:攻下长安, “奉国家以征天下”,不仅“保命”,还可“富贵”!

4、以攻为守:不要“一味逃跑”,而要“反攻长安”!

5、趋利避害:其结果,攻下长安,贾诩封官。

(三)李傕和郭汜在长安相互缠斗,虽然暂时没有危及到贾诩,但他主动避祸,投靠了段煨。但发现段煨害怕自己侵夺其军权,对自己颇为猜疑忌惮,时间长了,会凶多吉少。怎么办?好办!“生存大师”贾诩的第三次“生存表演”开幕了:

1、读懂人心:段煨只是害怕“失去军权”,而不是想立即“置我于死地”。

2、找出命门:主动离开,消除其“疑虑”即可。

3、善画大饼:段将军,我想去南阳的张绣将军那里, 说服他,与我们“结为外援”。

4、以攻为守:不要“偷偷逃离”,而要段煨“主动欢送我离开”!

5、趋利避害:其结果,段煨很高兴,善待贾诩的家属。贾诩也受到了张绣重用。

(四)宛城之战,张绣“先降后叛”,杀的曹操大败而归。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和曹操几乎同时派人来劝降,这可是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选错了,跟错人了,可就小命不保了;选对了,跟对人了,可就飞黄腾达了。怎么办?好办!“生存大师””贾诩的第四次“生存表演”开幕了:

1、读懂人心:张绣因为“得罪过”曹操,不敢投降曹操,想投降袁绍。

2、找出命门:袁绍,是暂时的强者;曹操,是将来的强者。长远看,降袁不如降曹。

3、善画大饼:张将军,曹操志向远大,胸襟宽广,一定会不计前嫌,重用我们。

4、以攻为守:立即 “斩杀袁使”,不令张绣“犹豫摇摆”。

5、趋利避害:其结果,张绣受到曹操重用,贾诩就此成为曹操肱骨之臣。

贾诩正在给张绣“画大饼”呢!

(五)关于立储一事,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之间,一直摇摆不定。这样,曹丕和曹植各自拉帮结派,双方明争暗斗,局势愈发险恶。身为曹操身边的谋臣,贾诩左右为难,一味地回避,谁也不帮,则有可能两边都得罪了;如果亮明观点,主动介入,一旦“押宝失败”,那将会“一落千丈”。 怎么办?好办!“生存大师””贾诩的第五次“生存表演”开幕了:

1、读懂人心:曹操志在统一,他一定会“以社稷为重”,不会“以个人感情”为重。

2、找出命门:曹植文才过人,但嗜酒无度,浮华率性;曹丕,文才不如曹植,但沉稳干练,熟悉军旅;两者相比,曹丕更应该是“曹操的菜”。

3、善画大饼:曹丕私下求教于贾诩,贾诩告诫他:将军(指曹丕)你要弘扬道德,培育气度,坚持贤士的修养,朝朝暮暮,孜孜不倦,时刻记着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本分即可。

什么意思?我可没有让你去“争”,我也没有让你 “不争”,我只是让你坚守一个做儿子和做贤德之士的本分而已。

但你可以品呀,细品!我这张“大饼”可是相当有味道的:你是老大,你争什么,你要“以不争为争”。决定权是在“你老爸”手里,但只要你有贤德之名,守孝道之礼,“你老爸”就没有“废长立幼”的理由,你基本就可以“不争而胜”了!

但是,我可什么也没有说呀?我谁也不偏袒呀?我说的这可是一句“废话”呀?这话说给曹植听,也一样适应呀?

据说这话后来传到了曹操耳朵里,曹操咂摸咂摸这其中的味道,也觉得这“大饼”, 画的“圆圆的、香香的,没毛病”!

嘿!这贾老头,“狡猾的,大大的”!

但曹丕听明白了,回去后,“深自砥砺”,偷偷的“练气功”呢。

4、以攻为守:“立储”这事,曹丞相你不问我,我永远“不插嘴”,但你今天忍不住,现在不是问我吗?你就是问到我脸上,我还是装聋作哑,不吭气。

你再追问我,嘿嘿,我可要“以攻为守”了,弱弱的,不动声色的,我要发飙了:唉,丞相呀,对不起呀,刚才您问我的时候,我走神了,我想起两个人来,一个是您的老同学袁绍、袁本初,一个是您的老相识刘表、刘景升呀。

啥意思?我“没啥意思呀”,不就是一个叫袁绍的,一个叫刘表的,这两个人都因为废长立幼,导致内部分裂,争斗不息,最后不都叫丞相您给“收于囊中”了嘛。

这“前车之鉴”就摆在那里,“老曹”你真的是“熟视无睹”?还是“贵人多忘事”?

你“老曹”东征西杀,南征北战,好不容易打下了这片江山,咋着?现在南有孙吴,西有蜀汉,这天下并不太平呀?咋着?你想步“袁绍和刘表的后尘”,也来一个“敌未至而己先乱”,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孙权或是刘备吗?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选谁不选谁,你心里还没点数吗?是我“装糊涂”,还是你“老曹”“真糊涂”?

嘿!这贾老头,本身就是点明了自己的立场:即“立曹丕”最合适,但到头来,这句话,却说得“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虽然立即“点醒了”曹操,但——“老曹”, 哎,我事先可声明啊,我可什么也没说,你回忆一下,立谁,不立谁,我可谁的名字也没有提到呀,我可是中立派呀,最终决定权,那不还是你“老曹”一句话嘛!

据说,曹操听到这句话,立即哈哈大笑。笑什么?心有灵犀,心照不宣嘛!

曹丕的世子之位,就此而定。

嘿!这贾老头,“狡猾的,大大的”!

5、趋利避害:其结果,曹丕被立为世子。贾诩“站队成功”,曹丕继位后,立即拜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贾诩装聋作哑,却一语点醒曹操

四、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危险状况,刘禅的 “生存理念”是:判明局势,找出法门,善于装傻,以退为守,追求最低调的忍辱偷生。

(一)刘备白帝托孤,刘禅继位之后,诸葛丞相“名为辅政”,“ 实为代政”,“左手相权,主管政务”,“右手军权,主管军队”,刘禅活脱脱一个“提线木偶”。 于是,面对这种局面, “生存大师””刘禅的第一次“生存表演”开幕了:

1、判明局势:“被贬被杀”,只在“诸葛相父”的一句话了。

2、找出法门:“事无巨细,悉以咨之”,凡事相父决定,我“不插言、不干涉”。

3、善于装傻:诸葛亮急于北伐,刘禅不太同意,但他不是以一个“帝王”的身份和口吻来阻止,而是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和口吻来劝阻:相父呀,您刚刚南征回来,连口气都没有喘均匀,现在就要去北伐,这恐怕对您老的身体不好呀。

什么意思?刘禅的“潜台词”是:相父呀,军队刚刚平定南方回来,士兵还没有来得及修整,如果立即去北伐,这劳师远征的,恐怕对我们不太有利呀?

但刘禅不能这样说,他这样一表达,自己就暴露了:一是“不傻”,而是“知形势、懂军事”,二是触碰权力,欲“行使君权、过问军事”。 这样,就会引起诸葛相父的“猜疑和忌惮”。

而他以“儿子关心老子的身体”的口吻来劝阻北伐,便“隐藏了帝王身份”,显示的是“儿子的身份”,同时,让相父觉得自己“好傻好弱”呀,不分析形势,不关心军事,但还算“孝道”,倒真听你老爸刘备的话,还真的把我当“相父”对待了,好吧,谢谢你的关心,我身体没事,北伐是一定要北伐的,你就不用“瞎操心了”。

4、以退为守。相父您北伐在外,安排蒋琬处理后方政务,安排董允统帅宿卫亲兵,负责宫中事务,并且认为董允正直干练,让他兼职来“监督我”,还美其名曰:匡扶君主。这很好,“很合朕意”!我乐得其所,啥也不管。

走,黄皓,喝酒去!

5、忍辱偷生:不让我外出游玩,好,我憋着;还写那么长个《出师表》,长篇大论的教训我,好,我听着;我都20多岁了,还不让我亲政,好,我歇着。

啥都听您的,我很傻、很懦弱呢,您忙您的,我只管搞“养生”,“傻呵呵”的活着,我还不信就熬不过您呢!

刘禅:相父,这事该如何定夺?

(二)蜀汉灭亡,刘禅携家眷迁到洛阳居住,名义上被封为“安乐公”,食邑万户,物质生活也够丰厚了,但其始终活在在司马昭的淫威之下,其内心“忐忑不安、朝不保夕”的恐惧感,恐怕会比当年“诸葛相父”的主政时期,更加强烈。于是,面对这种局面,“生存大师””刘禅的第二次“生存表演”开幕了:

1、判明局势:“被贬被杀”,只在“司马小儿”的一句话了。

2、找出法门:饮酒作乐,做“颓废状”;不问世事,不思故国;示假隐真,勿令生疑。

3、善于装傻:司马昭可是一肚子“坏水”,他名为请我赴宴,实则是想试探于我。他在宴席上让人表演蜀地歌舞,然后冷不防的问我:蜀地歌舞好美呀,安乐公,现在看到这些歌舞和美姬,想不想蜀国呀?

好家伙!这“话锋”像匕首一样,冷飕飕的冲着我面门就飞过来了,好在“我老爸刘备”当年教过我,给我讲过他曾经与曹操“青梅煮酒”的故事,所以我应对颇为“镇定”:此间乐,不思蜀。

嘿!我有才吧!够幽默吧?就这一句话,轻轻的就把司马小儿的话锋给“闪避过去了”,搞得他们都笑喷了……还有一点,你们可看好了啊,我老爸当年还吓得掉了筷子,我可 “什么也没有吓掉呀”!

什么!你们说我的“尊严吓掉了”,岂有此理,站着说话不腰疼!在那种局面下,我是要“命”,还是要“尊严”?你们要是看到司马炎那双审视我的犀利眼神,恐怕吓得你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还跟我在这儿提什么尊严,哼!没有见识的东西。

4、以退为守。在诸葛相父“代政”时期,我“既是君王,又是儿子” “君王之礼”咱在成都练得熟溜溜的,“儿子之礼”,咱诸葛相父当年也没少教我,可这些现在都用不上了呀?

这到了洛阳,咱可就只是“一枚小小的臣子”了。怎么办?学呀?郤正先生,赶快教我呀,如何叩拜?如何谢恩?咱可不能乱了“君臣大礼”,要从“君王”退到“臣子”,安守晚年呀……

5、忍辱偷生:不管怎样,我在晋朝又活了8年,也算善终了。

不过我也承认“够屈辱了”,司马昭这小子,看不起我,当然,这一点也正是我想要的。

他在我活着的时候,一有机会就“讽刺我,嘲笑我”,在我身上 “找乐子”。这些我都能忍,但他千不该万不该在我死后,还变着法的“挖苦我”:

一是赐我的谥号为“思公”,这不就是明里暗里在讽刺我“此间乐,不思蜀”嘛?傻子都明白这是啥意思,但在我看来,谁是“真傻”还不一定呢!

二是在我的棺材中,放了一双草鞋,这是在讽刺我“老爸”织席贩履呢,这小子,损透了。

三是在我的棺材中,还放了一些酒杯和女人的衣服,啥意思,没意思,不就是想讽刺我懦弱无刚、嗜酒好色吗?傻小子,老子要是“不酒不色”,你能饶过老子吗?傻冒!

司马昭:安乐公,此间,想念蜀国家乡吗

总之,在三国时期,贾诩和刘禅,两个“生存大师”,有着相同的“生存哲学”,即追求“生存第一”。

但由于两人的处境不同,面临的危险状况不同,他们的“生存理念”迥异,生存手段、生存风格以及生存目标也不尽相同。

但两人基本上也算是殊途同归了,在乱世之中,求得了生存,谋得了善终,也保全了家族。

当然,贾诩最后位列三公,配享太庙,比起刘禅这个“亡国之君”来,似乎更加成功了。

但还是那句话,两个人身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危险状况不同,所以他们的“生存理念”,不能简单的褒奖贾诩的为“成功的生存理念”,也不能贬低刘禅的为“失败的生存理念”。

若单从“生存”这一角度来观察,贾诩和刘禅,二人均足可称为“生存大师”了!

刘禅:陛下,此间乐,不思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