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實上,當時的遊戲直播行業仍處在混沌狀態,直到2016年市場規模出現爆發式增長後才引發了資本關注,但很快不少企業都在這場混戰中九死一生,最終頭部遊戲直播平臺只剩下鬥魚和虎牙兩家,行業這才正式進入雙寡頭時代。2019年7月,快手公佈了其在遊戲直播方面的成績——截至數據發佈,快手站內遊戲直播移動端日活躍用戶超3500萬,而這個數據早已超過鬥魚、虎牙等遊戲直播平臺。

股價下跌近4成,短視頻玩家齊圍攻,鬥魚的武力值爲何跌跌不休?

​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田豔紅

責編 | 馮羽

遊戲直播巨頭鬥魚最近經歷了“冰火兩重天”。

今年3月初,先是公司及其高管涉嫌違反美國證券法,被美國四家律師事務所調查惹外界非議。隨後又因爲公司2019年四季度財報超出預期,給市場帶來利好消息。

但短暫利好也止不住鬥魚的長期“跌勢”——截至美東時間3月20日,鬥魚的股票收盤價僅爲7.25美元,較其IPO股價下跌約36.96%。

昔日遊戲直播王者跌落神壇究竟有何隱情?除了虎牙這個老對手之外,面對B站、快手等新人入局,鬥魚又該如何自處?

1、鬥魚的落寞

“鬥魚”原取自泰國鬥魚,這種魚性格兇猛、好鬥,生命力強,這一名稱也暗示了此後企業無所畏懼的經營風格。

創始人陳少傑自小愛打遊戲,2006年他向發小張文明提出了共同創業的想法。兩年後,兩人共同開發了“掌門人”遊戲對戰平臺,2009年被盛大遊戲收購賺得第一桶金。之後陳少傑又收購了A站,2014年將A站的生放送直播欄目更名爲鬥魚TV,轉型後便專注於遊戲直播領域。

同一年,李學凌將歡聚時代旗下YY直播的遊戲直播業務獨立出來,成立了虎牙直播。

最開始鬥魚憑藉先發優勢率先獲取了大量用戶,也順勢成爲遊戲直播一哥。而虎牙藉助YY背景,同樣發展迅猛。

事實上,當時的遊戲直播行業仍處在混沌狀態,直到2016年市場規模出現爆發式增長後才引發了資本關注,但很快不少企業都在這場混戰中九死一生,最終頭部遊戲直播平臺只剩下鬥魚和虎牙兩家,行業這才正式進入雙寡頭時代。

雖然鬥魚作爲老牌直播平臺,一路高歌猛進且多次獲得資本助力,但上市之路被虎牙截胡,鬥魚難免糟心。

在虎牙上市1年之後,鬥魚才終於在2019年7月份赴美上市。但上市後的股價走勢卻並不令人滿意。上市首日,鬥魚的股價下挫4%,跌破發行價,如今更是跌去IPO價格近4成。

股價下跌近4成,短視頻玩家齊圍攻,鬥魚的武力值爲何跌跌不休?

圖 / 鬥魚實時股價行情

爲何鬥魚股價在上市短短几月內狂跌不止?首先是業績表現欠佳所致。

鬥魚招股書顯示,2016年-2018年,鬥魚的年度營收分別爲7.87億元、18.86億元和36.54億元,淨虧損分別爲7.83億元、6.13億元和8.76億元。雖然2019年鬥魚已經連續4個季度實現盈利,但遊戲市場受政策影響明顯,未來公司能否持續盈利仍是未知數。

直播平臺虧損不算新鮮事,但“喬碧蘿事件”卻給鬥魚蒙上了一層陰影。

此前鬥魚平臺已有多位主播因爲“踩線”和違規受到處罰,鬥魚多次整風卻治標不治本,導致類似問題反覆上演,無疑增加了外部投資者對平臺不確定性的擔憂。

此外,鬥魚頭部主播流失也重創了平臺。

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昔日鬥魚一姐馮提莫轉去B站。其餘當紅主播或出走或被“雪藏”,張大仙跳槽老對手虎牙,陳一發被封殺之後再難翻身,二珂停播至今也沒有復播跡象......

這些主播曾經構成了鬥魚的護城河,但當護城河轟然倒塌,鬥魚一番培養不僅付諸東流,長此以往也難保其頭部地位。

爲穩定股價、提振投資者信心,鬥魚在2019年底推出了回購計劃——鬥魚計劃從2019年12月20日起的最長12個月內,最多回購1億美元的普通股。

但此次回購計劃或難以挽救股價下行趨勢。回購週期一年時間太長,加上回購數量有限,提振效果有待時間檢驗。

2、強敵入局

鬥魚除了要解決“內憂”,還要在對抗虎牙之餘,加緊擺脫快手和B站等新入局者的追趕。

自從“遊戲直播第一股”的頭銜被虎牙搶走後,鬥魚的先發優勢也在逐漸被消磨。更何況,如果從經營狀況看,鬥魚和虎牙的差距也並不小。

3月17日,虎牙公佈了2019年第四季度的財務報告。報告顯示,虎牙總收入同比增長64%至24.68億元,自上市以來連續第七個季度超過管理層預期。其中歸屬於虎牙的淨利潤爲2.42億元,同比增長44.9%,已經連續九個季度實現盈利。

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對「創業最前線」表示:“鬥魚作爲一個季度營收20多億的企業,虧損一兩個億在中國互聯網上市企業裏已經算不錯了。只是因爲它有一個參照物,把它和虎牙來對標就顯得不夠好,可能兩者在經營能力上確實有一些差距。”

在丁道師看來,鬥魚和虎牙並不是模式上的差距。“兩家公司的運營模式其實都差不多,你能做我也能做。關鍵是說誰能把這種模式落地,誰能在精細化運營上做得更好,更加貼近用戶和市場。”

除了鬥魚和虎牙這一對“冤家”外,遊戲直播這塊蛋糕也一直被短視頻公司覬覦。畢竟從業務模式上看,短視頻平臺與直播平臺之間似乎有着天然的親近感。

快手最早從2018年就開始嘗試遊戲直播,而B站本身就有遊戲基因,近年來也在持續加速發力直播業務。

2019年7月,快手公佈了其在遊戲直播方面的成績——截至數據發佈,快手站內遊戲直播移動端日活躍用戶超3500萬,而這個數據早已超過鬥魚、虎牙等遊戲直播平臺。此外,快手還推出了“百萬遊戲創作者扶持計劃”。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快手擁有短視頻和直播兩種形態,在遊戲內容和社交鏈條的完整性上或許更有優勢。

丁道師則表示快手佈局遊戲直播的優勢在於,通過短視頻切入直播,此前平臺積累的用戶規模、資金能力以及技術實力都可以進行無損遷移。

尤其是經過今年春晚紅包等系列活動,快手流量增長不少,對於優質主播的吸引也更強一些。

不止快手一家,B站不僅能吸引二次元愛好者,平臺也早已被貼上游戲標籤。

據瞭解,遊戲類內容已是B站最大的品類之一,且平臺現已擁有超過180萬的活躍遊戲UP主,是國內最大的遊戲社區之一。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B站在2019年底打敗鬥魚、虎牙等平臺,直接以8億元天價拿下了“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中國地區未來三年的獨家直播權。

B站的優勢在於,平臺通過二次元文化已經積累了大批90後和00後用戶。“不論B站推廣什麼服務和產品,起點都比其他平臺要高很多,尤其是這種針對年輕用戶的產品。”丁道師說,而遊戲和直播,恰好是以年輕化羣體爲主的產業。

比如90後男生張洋(化名)就酷愛玩遊戲,他還經常關注一些遊戲直播。

最近幾天他下班回家第一時間,就會打開B站觀看LPL(英雄聯盟職業聯賽)春季賽直播,甚至有時在地鐵上也會使用流量觀看。

張洋從大學時期就開始看遊戲直播,如今已經有6年時間。以前是在鬥魚上看,最喜歡的遊戲主播是大司馬。但是他兩年前就已經把鬥魚卸載了,目前主要在B站上看直播。“主要是我喜歡在B站看一些搞笑視頻,慢慢就發現這個網站上也有遊戲視頻和遊戲直播。”

股價下跌近4成,短視頻玩家齊圍攻,鬥魚的武力值爲何跌跌不休?

圖 / B站

遊戲玩家的“移情別戀”並非個例,這已經是一個明顯的預兆——快手和B站入局,讓已經不再是風口的遊戲直播重新熱鬧起來,鬥魚的處境也將更加艱難。

不過,鬥魚創始人兼CEO陳少傑對此卻表示樂觀,他曾在公司財報發佈後的電話會議中稱,行業的競爭格局並沒有發生顯著變化,快手“插足”也並未對公司帶來直接競爭,相反其大流量能夠促進整個行業的提升。

在他看來,鬥魚主要的用戶集中在硬核電競遊戲用戶和重度遊戲玩家,這類用戶羣體的粘性較高,同時直播行業賽道依然足夠大,而目前的滲透率仍然較低,相信這個行業未來會有很大潛力。

3、“黑科技”改造術

從鬥魚虎牙的雙雄時代,到現如今的羣雄逐鹿,遊戲直播的戰火再一次被燃起。

丁道師並不認爲未來遊戲直播行業會出現一家獨大局面。

“遊戲直播還處在快速增長階段,”丁道師說,“而且遊戲直播不太受大環境或者不可抗拒因素的影響,比如這次疫情爆發,其他行業多少會受波及,但在一定時期內對遊戲直播卻是利好因素。”

據前瞻網預測,2018至2022年遊戲直播行業也將保持13%以上的增長率。

行業步入升級戰,什麼樣的公司才能突圍呢?

如果說過去遊戲直播是通過瘋狂燒錢補貼推廣的方式來運作,那麼未來進入高效增長階段後,企業會更加註重技術研發投入、用戶關係建設以及整個行業供應體系的打造。“遊戲直播未來更注重增長的質量,而非一味擴張規模。”丁道師說。

然而憑藉技術賦能仍然存在不小的變數。

對企業而言,雖然技術將成爲未來的核心比拼優勢,但現階段技術對營業收入的提升效果不明顯,因此往往會被企業忽略。

“誰說遊戲直播平臺只能做遊戲直播呢?通過技術研發,平臺未來還有無限可能。例如快手和抖音一開始完全不是今天的形態,就是因爲他們不斷地對技術、產品進行迭代和升級,纔有了目前豐富的內容形態,鬥魚和虎牙同樣也是如此。”丁道師補充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田豐對「創業最前線」表示:“遊戲直播是電競衍生出來的一個產品,電競又是目前被大家看好的行業,雖然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但遊戲直播打賞還是有錢賺的。從這種角度來說,大家都在押寶,都在跑馬圈地。”

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遊戲直播平臺道具打賞收入佔整個平臺收入的88.7%。預計未來這一佔比仍將進一步提升。遊戲直播的商業化前景也十分廣闊,企業可以發展會員服務、遊戲聯運以及遊戲陪玩等多元化業務。此外,2018年中國遊戲直播市場規模增長超過60%,達131.9億元,預計2020年這一數據將增長至近250億元。

股價下跌近4成,短視頻玩家齊圍攻,鬥魚的武力值爲何跌跌不休?

圖 / 艾瑞諮詢

面對技術大潮,鬥魚第四季度財報顯示,鬥魚在帶寬成本控制、優化用戶體驗、5G技術和雲遊戲平臺等方面加大了技術研發投入。同時,平臺還在2019年末上線了雲遊戲平臺,探索5G技術和直播場景的結合。

雖然遊戲直播行業“錢”途可觀,但技術升級前路漫漫,一切且看鬥魚未來的戰鬥力了。

*文中題圖已獲授權,基於VRF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