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春雨過後,春風襲來,萬物復甦,百花爭豔,從點子到創新創業只差一個資本的距離。十年之前,Airbnb初立,Uber 萌芽,百花齊放;十年之後,滴滴整改,單車漸亡;東風不來,ofo要黃,押金不退,何以止殤!

  “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這句話雖然不是由雷軍原創,但是經過雷軍之口,無疑是曾經那個風口創業時代的最好雞血。自2008年Airbnb成立、2009年Uber 成立至今,共享經濟已有十年的歷史,在共享經濟發展的這十年來,行業內迎來了多個風口, 卻也帶來諸多問題。

  那些年曾經火過的共享經濟項目

  2009年,Uber自美國誕生,開始在全球多個城市制造“麻煩”:在美國、歐洲和亞洲,與出租車公司、法院、政府、行業監管部門的摩擦司空見慣,關停、罰款、搜查也經常發生在它200多個城市分公司中,可它沒有停步。

  從2010年5月開始,國內第一家網約車易到用車成立,到2012年8-9月,快的和滴滴上線。再到2013年5月,國內大小打車軟件達40餘家,引發全行業補貼、價格戰。

  2014年3月,Uber在其他市場大局已定,殺入中國。2015年2月14日情人節,滴滴和快的牽手應對共同的敵人Uber。到2016年8月,滴滴合併中國Uber。

  後來,共享經濟由出行、住宿領域逐漸延伸到更多的傳統行業和細分領域。除了鋪天蓋地、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外,還出現了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一系列圍繞共享經濟的基礎服務。主打共享經濟的商業計劃書更是涉及到生活態度、健身、學習、快遞等領域,似乎迎來了萬物皆可共享的共享經濟時代。

  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

  2016 年前後,人們將目光瞄向了共享經濟。當中最有代表性的,恐怕就是共享單車了。當年曾有段子稱,限制共享單車行業發展的最大難題,是 App 顏色都不夠用了。

  除了標誌性的小黃車、小藍車,後來又出現了小金車、小粉車、小橙車、小綠車等,堪比 Photoshop 的調色盤。另外,共享單車曾經還被某個外媒選爲 " 中國新四大發明 "。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就像曾經的網約車一樣,經媒體爆料熱炒之後,公衆關注度大幅提升,創業者迅速增加,共享單車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其中最值得提的莫過於小黃車ofo和摩拜單車了。2014年,小黃車OFO成立。2015年1月,摩拜單車成立。10月左右兩者分別獲得PRE-A及A輪的第一輪融資,然後迅速進入快車道。果然此後,ofo和摩拜連續獲得多輪大額融資。

  其中ofo 前後共完成了十一輪融資:

  2015年3月,完成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爲唯獵資本。

  2015年10月,完成900萬元Pre-A輪融資,投資方爲唯獵資本和東方弘道。

  2016年2月1日,完成1500萬元A輪融資,此輪融資由金沙江創投領投,東方弘道跟投。

  2016年4月2日,完成1000萬元A+輪融資,投資方爲真格基金和天使投資人王剛。

  2016年9月2日,完成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此輪融資由經緯中國領投、金沙江創投、唯獵資本跟投。

  2016年9月26日,完成數千萬美元C1輪融資,投資方爲滴滴出行。

  2016年10月10日,完成1.3億美元C2輪融資,此次融資由美國對沖基金Coatue(曾參與滴滴出行的融資)、順爲(小米)、中信產業基金領投(曾投資滴滴出行、餓了麼),元璟資本、著名風險投資家YuriMilner以及ofo的早期投資方經緯中國、金沙江創投等早期投資機構繼續跟投。

  2017年3月1日,完成4.5億美元D輪融資,投資方爲唯獵資本和東方弘道。

  2017年4月22日,完成數億元D+輪融資,投資方爲螞蟻金服。

  2017年7月,完成了超7億美元E輪融資,此輪融資由阿里巴巴、弘毅投資和中信產業基金聯合領投,滴滴出行和DST跟投。

  2018年3月13日,完成了8.66億美元E2-1輪融資,此輪融資由阿里巴巴領投,灝峯集團、天合資本、螞蟻金服與君理資本共同跟投,採取股權與債權並行的融資方式(包括把所有自行車抵押給阿里巴巴而換取的17.66億元融資)。

  而在今年4月,隨着摩拜以27美元的價格被美團全資收購,摩拜單車宣佈上岸,其實在此之前共享單車的溺亡已經開始,而ofo作爲領航之人舉步維艱,漸漸窮途末路!

  共享單車溺亡,ofo前途茫茫

  隨着共享單車這種綠色低碳出行方式的推廣,加上還可以鍛鍊身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各大公司的業務不斷的擴大,投放的單車也是越來越多!

  但是,隨着投放量越來越大,其發展過程中的缺陷、不足也一一暴露出來。

  1、管理能力不足。當過量的共享單車分散於城市各個角落,而管理人員卻投放不足,再加上上下班的潮汐效應,進一步加劇了交通混亂。

  2、維護能力不足。由於使用者的素質參差不齊,且缺乏信用約束,造成丟失、損壞、無法掃碼等衆多問題。平臺由於人力有限,無法進行及時維修維護。

  3、重資產投入太高。與網約車的輕資產相比,都是平臺用自己的資金購入的單車,前期投入之後還要加上後期的維修,全部由平臺進行承擔。這不是一個普通企業所能承擔得下來的。

  4、貸款能力不足。網約車平臺可以獲取銀行貸款,向汽車製造商批量定製後,以汽車爲抵押物向銀行貸款然後分期,所以初期投入沒有那麼高。但共享單車太容易損壞,無法從銀行獲取到貸款。

  5、盈利能力不足。租金、用戶押金、廣告費、大數據這些贏利點作爲創業者畫下的餅,難以支撐起高昂的維修成本、人力成本,盈利閉環跑不通。以ofo爲例,雖然其車輛造價遠低於其他單車,但其運維成本幾乎是其它單車的十幾倍。就管理模式而言, ofo每個網格(範圍一般是2公里)都會配一個以及一個以上的運維師傅,成本不容忽視。不僅如此,爲更好地在競爭中取得絕對優勢,ofo也在不斷升級車輛,如改變目前機械鎖模式、推廣電子圍欄技術等,這也意味着需要繼續投入大量的資金成本。

  而且由於收費低廉,共享單車對資本的依賴遠超其他行業,許多盲目跟風的規模稍小的共享單車企業也因資金缺乏而以失敗告終,留給市場的卻是一片“墳場”!

  隨着多數企業的融資消耗殆盡,爲了不拖欠自行車供應商貨款已經開始動用用戶押金。2017年8月,交通運輸部發布相關《指導意見》,其中明確表示,對於押金應實施專款專用,並接受第三方監管。此後,多家共享單車推出免押金模式,而且伴隨着“免押金”趨勢的流行,“退押金難”的報道越來越多,從而引發了一股“退押金”的熱潮。而ofo雖然在今年3月ofo獲得8億多美元融資,但相較高額的成本而言也僅僅是杯水車薪而已。

  自2017年年底,ofo公司內部陸續被爆出資金鍊緊張及挪用押金的問題。根據財新報道,截至2017年12月,ofo賬面上可供調配的資金僅剩3.5億元,挪用30億元押金。2018年1月,騰訊新聞曾報道稱,“ofo賬戶可用資金僅剩下不到6億,若按ofo每月4億—5億元的人員工資和運維等支出、及持續流出的押金計算,ofo手上現金僅能支撐一個月。”ofo均站出來闢謠,稱將追究造謠者的法律責任。

  最近,各地接連曝出ofo押金難退的消息。雖然“小黃車”官方稱15個工作日之內一定退還,但多名在APP申請退款的用戶表示,自己的申請退款週期已長達三週至1個月,仍未完成。ofo在前段時間也被曝出資金不足搬離了原來在北京中關村理想國家大廈,還有一度傳出了ofo落到了無資可融的地步。

  ofo陷入一種囚徒困境,前途茫茫,貌似已無路可尋…

  這邊共享單車的押金問題還處於膠着狀態,那邊方興未艾的共享汽車也在押金問題上引發了用戶的擔憂。

  近日不少網友反映稱,共享汽車平臺途歌也出現了押金退款難的問題。相比共享單車,此類應用押金金額更高,因而也讓用戶更加擔心,“1500元也不能算小錢,申請完遲遲退不回來,讓人着急”。 搜索發現,今年11月以來,各大社交網站上關於途歌押金退款難的投訴屢見不鮮,部分用戶自稱等待處理時間已經超過兩個月。

  無獨有偶,有多名用戶反應廣東幸福叮咚出行科技有限公司未能退還1000元車輛押金和500元違章押金。而GOFUN共享汽車的用戶在8月份申請退還的押金,到10月也未能到賬,客服以“退款過程出現問題”、“手機號未註冊成功”等各種理由推諉,讓用戶在不確定中焦急等待。

  作爲共享經濟中頗具代表性的行業,共享單車和共享汽車都出現了退押金難的問題,抿心自問除了共享單車,這段日子裏是否還使用過其他共享產品?有多久沒有見過共享紙巾,共享雨傘,共享汽車,共享健身室了呢?共享經濟的未來究竟在哪裏?

  共享經濟路在何方?

  所謂共享經濟,又稱爲碎片經濟,零散經濟等,還有幾年前的1099經濟也屬於共享經濟的範疇,共享經濟的出現,是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普通大衆開始公平和有償地共享自己的物品,供有需要的人使用。

  共享汽車、共享單車、共享快遞櫃、共享睡眠艙、共享健身倉、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紙巾、共享嬰兒車、共享馬紮、共享洗衣機、共享女友等以上這些共享項目大多不過是披着共享經濟外衣的租賃經濟。

  根據羅蘭貝格發佈的共享經濟報告,共享經濟的核心是“共享”,即通過面對面或網絡來聯繫、匯聚並組建社羣,將每個人的物品或個體進行匹配,把一個個“點對點”的分散的需求滿足變成“多對多”的平臺。

  而且,大多數共享經濟領域都會形成獨角獸壟斷的局面,行業壟斷後用戶和服務商的成本也會隨之增加。由於網絡效應的存在,居領先地位的平臺規模收益會顯著遞增,最終會利用更豐厚的資本優勢清盤對手,很容易形成贏家通喫的局面。正如Airbnb如今的規模已很難被超越,滴滴統一了國內市場,Uber雖然在全球多個國家還在大戰之中,但每個市場也僅剩一兩家競爭者。

  圖片來源:羅蘭貝格《2018年中國汽車共享出行市場分析預測報告》

  正是上面這些企業的成功,刺激了資本和市場,大家認爲高頻+剛需+低替代性+低成本+封閉環境就是互聯網創業的制勝法寶。但是,在燒了幾十億美金之後,曾經的翹楚ofo極度困頓於資金鍊之時,最後得到了什麼?這說明,沒有完全正確的創業金規玉律,只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穿過互聯網工具這種光環的迷霧,不要把工具當成了最終經營目的而忽視了用戶最重要的需求,纔不會爲創新而創新,陷入一個又一個無效創業運動中。畢竟,所有工具都是爲需求服務的。

  在2018歲末年終,確實是時候反思過去數年來的風口創業了。如果我們觀照那些在百年來始終保持基業長青的公司,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以長遠發展爲決策——做造鐘的人,而不是報時的人。

  巴菲特說,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反過來看,其實也只有潮水退去之時,我們才能夠真正完成優質公司的價值發現。值得期待的是,一批專注於技術研發、不爲風口所動、專心主業的公司們正在逐漸露出水面,獲得更多的支持與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