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時期,我在網上看到洛陽一位歷史學家寫的短文,其中提到了洛陽人目前還在使用的土語:指指;上秤指指。請注意,老人家是這樣的寫的,我看了感覺不對勁啊,後來想通了:年紀大了,一時查不到這個字義也很正常,使用“指指”替代啦。我非常尊重這位書法造詣很深的老藝術家、歷史學家。多種因素吧,我得稱呼他:老伯兒,也請大家不要因爲這個字去議論老人家、議論他的素養和人品。

今天是在《新華字典》偶然發現,我們洛陽人說的上秤指指,實際是:志志。太意外、太喫驚了。怎麼可能是這個“志”呢?寫出來,誰信呢?可事實就是這樣,我們還真的得信,不信還不行。字典上就那麼一句話解析,還得費勁去查吧。

志:本義爲志向,心之所向。志,也是一個姓氏。《說文解字》曰:志,意也。從心。之聲,職吏切。根據《通用規範漢字表》,“志”是“志”的異體字。 在古代,它們是有着不同含義的兩個字,但並非有着嚴格的區分,它們之間是可以通用的。而“痣”,在古代,可以通作“志”。志,本義爲志向,心之所向。志,本義爲記載。記載的文字、文章,也可稱之爲“志”。我們的縣誌、市字,也是這個“志”。黨內我們相互稱:同志,還流行語民間啦。應該說:士與心結合爲“志”很恰當合適啦。

古代一開始說的“志”不是這個字義,就是秤,象形字的“㞢”是不是我們當今看到的:天平?加上個“心”啥意思?用心過秤,稱的是做人的良心。有歷史學家稱:“志”本來就是個錯別字,呵呵,可誰還能改過來呢?

“㞢”與“心”的組合就是我們洛陽人在市場上經常說的“志志”,上秤稱一下的意思唄,看看有幾斤幾兩,好算賬。

我們使用的第一代秤,應該是天平;第二代是桿秤;第三代是當今的電子秤。那麼,我們人平時說的“志志”好遙遠好深邃啊。

不經意間,我們自己用土語保留了“秤”的歷史,古代的秤就叫:志子。非常可惜我打不出來那個字,只好使用“志”來替代啦。有好老師已經爲我們解析啦,我們看圖片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