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爲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並對具體的振興鄉村行動明確了目標任務,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中國過去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中國文化的本質是鄉土文化,故而,振興鄉村顯得尤爲重要。

澄城地處陝西東府中部,屬秦晉豫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腹地,縣境屬關中平原暖溫帶半溼潤季風區,晝夜溫差大,年日照時數達2616小時,海拔406.9-1268米,是陝西延安以南熱能輻射量最高值中心。澄城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現今,澄城縣以鄉村振興戰略爲統攬,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標準化生產,做優做強核心產業。系統謀劃推動農業產業提檔升級,在縣北發展優質蘋果30萬畝、建設花椒基地30萬畝,在縣中發展櫻桃10萬畝,在縣南調整升級10萬畝水果基地。完成“澄城櫻桃”水果區域公用品牌認定工作,打造“中國櫻桃第一縣”。與農業專家及開發研究團隊通力合作,不斷改育良種,提高農產品價值。標準化生產,打通市場準入門檻瓶頸,拓寬發展前景建立生態園區,利用既有資源,將一、二、三產業聯動起來,成立合作組織,建立農副產品加工,延伸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鄉村旅遊促發展,民俗建設增自信。以堯頭窯爲龍頭,輻射帶動周邊景區,對堯頭窯遺址區內部分窯址、廟宇和民居有計劃的進行修復、保護;突出研學旅遊,建設好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考古基地和良周社區博物館;充分利用考古研究成果,深挖遺址豐富文化內涵,啓動建設良周文化遺址公園;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完善配套遊客中心、旅遊廁所、景區導視牌等基礎設施,加快永成現代農業園創建國家3A級景區步伐。加大澄城刺繡、傳統飲食、秦腔文化等民俗建設力度,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澄城文化軟實力。

多管齊下,打造生態宜居新風貌。堅持各方面全覆蓋,切實抓好綜合環境治理,加強散煤燃燒治理、垃圾治理、畜禽養殖整治、大氣污染防治等工作。環境衛生整治常態化。每天對道路進行全面清掃、掃水,不定期對環境衛生整治進行專項督查,做到村村到、戶戶看、不留死角。廣泛動員羣衆參與,營造環保濃厚氛圍。印發《環保知識宣傳單》,主幹道宣傳標語上牆,利用廣播媒介積極宣傳環保政策法規和環保知識,堅持每週末利用宣傳車沿主街道巡迴宣傳環保政策。動員居民自覺實行“門前五包”。進一步提升廣大羣衆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創建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把握時代潮流,在借鑑與合作中創新振興思路。近年來,我省不斷推進蘇陝合作領域的廣度與深度。蘇陝兩省是東西部對口協作友好省份,農業資源優勢互補,合作前景廣闊,在農產品產加銷、農業科技創新和龍頭企業培育等方面,儘快建立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交流合作機制,有助於推動兩省現代農業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目前,澄城縣已逐漸開展蘇陝協作項目,建立扶貧產業園,促進就業,提高農民分紅效益。下一步澄城縣將會不斷創新思維,在交流與合作中,在學習與借鑑中打通鄉村振興脈絡。(王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