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纸牌屋的朋友,

一定对凯文·史派西扮演的男主又爱又恨

感觉这张图也是很能说明夺权之路上,

沾满鲜血才得以“上位”的过程了。

而这样的故事,

在任何一个国家,

任何一个朝代,

其实都并不罕见。

这张图很萌有没有~

那么今天小编就为您带来一期

民国的“纸牌屋”。

无论是孙中山,

还是袁世凯,

其实都验证了那句话:

“都是凡人不是神”,

想看到他们凡人的一面?

赶紧

1911年10月30日,一列火车从河南彰德呼啸而出,沿平汉铁路隆隆南下。车厢之中,隐居了三年的袁世凯正襟危坐,神情肃然。三天前,大清朝廷正式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湖北镇压武昌起义的革命军。

这一年的秋天,注定是袁世凯的收获季节。二十天前的10月10号,武昌新军突然发难,举朝震惊。第二天,农历八月二十,适逢袁世凯的52岁生日。消息传来,袁世凯立即敏锐地感觉到,自己出山的机会来了。

冯国璋

早在武昌起义爆发的第三天,即1911年10月12号,清政府命令陆军大臣荫昌迅速率军赶赴湖北,会同海军提督萨镇冰,水陆并进,剿灭武昌叛乱。当时,北洋新军第五镇一马当先,其统制正是袁世凯小站练兵的老部下冯国璋。南下途中,冯国璋特意前往洹上村拜访袁世凯。

王晓华

中央第二历史档案馆

就在大家都在吃吃喝喝、觥筹交错,正高兴的时候,袁世凯就给冯国璋使了个眼色,意思就是他先走了。让袁克文、袁克定招呼这些人,弟兄们喝酒,他走了。他走以后,冯国璋也起来了。他说:对不起诸位,我得去上个厕所,他就溜了。实际上他进了袁世凯书房,就跟袁世凯问计,我们应该怎么办?袁世凯用手指头蘸了茶水,就写了六个字:“慢慢走,等等看”,你千万别着急,别想立功,就这个意思。你等着看这个情况的发展。

袁世凯

有了袁世凯的这一暗示,冯国璋率领的第五镇果然一过武胜关,便裹足不前,根本不听荫昌指挥。清廷当局这才如梦方醒,“北洋军”早已变成了“袁家军”。哭完之后的载沣只得下旨,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会同当时的陆军大臣荫昌一起“督办剿抚事宜”。

1911年10月27日,清廷连发四道上谕,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并授权其指挥全国军队。于是,军咨使冯国璋统领的第一军、江北提督段祺瑞统领的第二军,均归袁世凯节制调遣。同时,袁世凯又奏请朝廷,委任王士珍襄办湖北军务,经理增募新军。至此,号称“北洋三杰”的“王龙、段虎、冯狗”重回帐下,北洋嫡系又一次复归旧主。

从天津小站练兵起,一直唯袁世凯马首是瞻的北洋军,此时终于等来了进攻的命令。原来磨磨蹭蹭的冯国璋突然发力,于11月1号率军迅速攻占汉口。攻占汉口后,冯国璋纵兵抢掠,放火焚城。大火整整延烧了五天五夜,烟尘蔽天,曾经繁华喧闹的长江重镇变成了人间地狱。

汉口之战,袁世凯威力大显。大清王朝被迫交出了自己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宣布解散原来的皇族内阁,哭丧着脸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与此同时,一江之隔的湖北军政府,也感到了北洋军刀的逼人寒气。

黎元洪

当时的北洋军队,与武昌革命党的司令部只有一江之隔。革命党面临着两个出路:打,却没有胜利的把握;第二条路是利用袁世凯和清朝政府的矛盾,动员袁世凯站过来,回过头去打清朝政府。

11月8日,湖北军政府内鄂军都督黎元洪忧心忡忡,几番思索之后,开始挥笔疾书,想劝降袁世凯率部参加革命,倒戈反清。在信中,黎元洪许诺说,将来民国建元,第一任大总统非公莫属。

很快,密信送到了正在湖北孝感督师的袁世凯手上。“大总统”这个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词汇,第一次映入了他的眼帘。从那一刻起,袁世凯开始怦然心动,冲刺“总统宝座”成为了他坚定不移的政治目标。

12月1日这一天,北洋炮火隔着长江直接打中了鄂军都督府,浓烟弥漫中黎元洪仓惶出逃。可是,刚刚出城没多远,袁世凯竟然伸出橄榄枝,派来代表要求停战议和。此举招来非议,被后世诟病为“养敌自重”。五天后,江浙革命联军攻占南京,整个过程中袁世凯却坐视不救。他在发给冯国璋的电报中说:“不得汉阳,不足以夺民军之气;不失南京,不足以寒清军之胆。”

此时,早已束手无策的满清朝廷只好跟着袁世凯的指挥棒转动。1911年12月7日,袁世凯被授予全权主持“南北议和”。议和的结果是,南方革命党再一次重申了从前的多次许诺,那就是逼退清廷,大总统宝座非公莫属。而这也给了袁世凯一个很大的心理的安慰,他可以从容不迫,按照他的时间表和方式,来达到使清帝退位,从而由自己继成大统的目的。因为在他的合法性的正统观念里面,他需要从清朝这边来取得政治合法性,而不是从革命党的手中取得政治合法性。

议和成功,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南北局面趋于稳定。摆在袁世凯面前,似乎只有一个选项了,那就是看自己如何逼迫清廷退位。不料,这时候,陡生变故。

1911年12月25日,一直被清政府通缉捉拿的孙中山抵达上海。当时,孙中山拥有巨大的革命声望,仅仅四天后,独立各省代表召开会议,宣布在南京组建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

在1911年的最后一天,虽然夜幕早已降临,但孙中山还是决定连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确定公历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后世分析,孙中山急于就任大总统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其实并不是想跟袁世凯争权,而是由于牺牲了众多革命党人,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终于等到了机会来了,所以孙中山认为应该及早地把政权建立起来,使“名正起来”,然后再讲“言顺”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听到了不一样的看法。

周醉天

《千秋功过袁世凯》作者

“都是凡人不是神”,无论袁世凯还是孙中山,都想当总统,这一点,谁也不要隐瞒。凡人就有自己的私心,我想他们在考虑国家大事的同时,都会有自己的私心,袁世凯想当总统毋庸置疑,孙中山也想当总统毋庸置疑。

似乎一夜之间,孙中山轻而易举地登上了第一任民国总统的宝座。消息传来,袁世凯惊得目瞪口呆。1912年新年的第一天,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前去拜访袁世凯,只见他神情沮丧,声称自己为了实现国内和平已尽全力,但现在看来都失败了,局势正在失去控制。

周醉天

《千秋功过袁世凯》作者

袁世凯不高兴了。还是那句话,袁世凯也是凡人不是神,他也想当总统。我绞尽脑汁设计了这些事情,来逼清朝退位,逼皇帝退位,然后你们说好了让我当总统,现在孙中山忽然当总统了,言而无信,他不高兴了。

没想到,几天后,袁世凯收到了孙中山发来的一封电报。大意说,由于袁世凯还担任着清政府的内阁总理,必须“引嫌自避”,因此这民国政府的临时大总统只好暂时由我代劳。但只要阁下肯推翻满清王朝,总统之位依然非公莫属。

胡汉民

早在1911年12月21日,从英国取道法国回国的孙中山先行抵达香港,同盟会骨干胡汉民、陈少白、廖仲恺等人前往迎接。

一番握手寒暄之后,胡汉民眼望孙中山,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胡汉民觉得袁世凯“实叵测、持两端”,是个不可信任的人。然而孙中山回答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在孙中山看来,如果袁世凯真的能支持革命,推翻满清,其作用将胜过十万雄兵。

袁家诚

袁世凯之孙

孙中山本身也给我祖父写过信说:你一定不要辜负四亿人期望你能出来,满清只有你才能做到,我已经以虚位来待之。就是说大总统就等着你来坐,我就是临时替你的。其实他在《孙中山全集》里边写了,他就是利用他把满清劝退之后,不动一刀一枪,很不容易了。

显然,孙中山对于袁世凯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既疑之又用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马上电令外交部,密切注意袁世凯的动向。

南北之间,又开始了新一轮交涉谈判。电报往来之间,孙、袁两人对彼此的称呼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王晓华

中央第二历史档案馆

袁世凯当时是肩负着清朝总理内阁大臣的这个身份,孙中山称他“袁总理”,而孙中山一直是同盟会的领导人,而且也做过总理,所以袁世凯称他为“孙总理”。结果没想到1月1号,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了,袁世凯那边就不高兴了。马上就打了一个电报,称呼孙中山“孙逸仙君”,就喊他“君”了。就孙中山也毫不客气,假以颜色,称他为“袁慰亭君”。袁世凯,字慰亭。所以两个人这个时候就开始明争暗斗了。

1912年1月26日,保皇派的核心领袖良弼被革命党炸死。良弼之死,客观上使满清王朝失去了最后的一根支柱。之后,袁世凯采用“拔大树”的手段,威逼恐吓清廷退位。

王晓华

中央第二历史档案馆

什么叫“拔大树”呢?他就认为清朝像一棵大树一样,树大根深,根深叶茂,你想把它推倒很难。你革命党即使有这个能力,但是你不知道往哪儿使劲呀?所以他今天答应上台,他明天就又不出山了。就来回这样倒,他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天天我就摇晃它,摇到差不多的时候,一使劲那树就倒下了。所以他是用这种“拔大树”的办法,把清朝政权给它得到手了。

1912年2月12日,在优待条件保障下,满清王朝平和而体面地谢幕,袁世凯也迈出了通向总统宝座的关键一步。

而南京这边,财政上捉襟见肘,外交上更是孤立无援。在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四十多天里,没有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尤其是孙中山亲自游说交涉过的英国,依然不改初衷,一如既往地力挺袁世凯。孙中山内外交困,临时政府岌岌可危。正在眼看快要支撑不下去的时候,传来了袁世凯成功逼迫清廷退位的消息。2月13日,在众人的苦苦劝说下,孙中山只好顺水推舟,履行先前诺言,向临时参议院递交了辞呈,并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继任者。

想了解更多细节故事

敬请收看

即将于11月5日-11月9日

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的

《纪录・大时代》

民国“纸牌屋”(1-5)

编辑:伊梵、蒙小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