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氮肥工業相比,我國的磷肥工業起步較晚,農業領域施用磷肥的歷史也較短。建國初期,國內磷肥工業一片空白,設備、原料、技術、產品均依賴進口。面對重重難關,中國磷肥工業的開創者們在“引進來”的基礎上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完成規模化磷礦開採及磷肥生產裝置、技術、產品從無到有的突破,爲日後磷複肥工業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8-2018,中國磷複肥工業苦練內功,不斷超越自我,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破浪前行,實現了行業從小到大,技術由弱漸強,產品從單一到多元、從低濃度到高濃度,貿易從淨進口到淨出口的跨越式發展,對促進農業高效、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寫出“磷”安天下的壯美華章。

築基自主開發與引進技術並舉

中國的磷肥工業“大器晚成”,從過磷酸鈣、鈣鎂磷肥、硝酸磷肥、磷酸銨到現在的磷複肥,整整摸索了半個世紀之久。在1953年開始的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中,國家確定了磷肥工業實行酸法、熱法並舉的方針,重點安排在南京和太原分別建設兩個年產40萬噸和20萬噸的普鈣廠。1958年,南京磷肥廠率先建成投產,宣告了我國磷肥工業的誕生。5年後,利用大鍊鋼鐵時代留下的高爐,我國科學家在江西撫州市東鄉磷肥廠成功研製出可以直接使用16%P2O5低品位磷礦作原料的鈣鎂磷肥。

據中國磷複肥工業協會原理事長林樂介紹,在膠磷礦選礦技術和經濟關沒有攻克,只有大量中低品位磷礦可用,技術和資金又都缺乏的條件下,直到1990年,普鈣和鈣鎂磷肥一直佔據我國磷肥產量的94%以上,最高年產量分別達到426萬噸和120萬噸。這兩個磷肥品種雖然含磷量偏低,但是含有大量植物需要的中微量營養元素,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肥效毫不遜色,爲我國早期農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對於中國磷複肥工業的發展來說,1978年是一道分水嶺。在改革春風的強力推動下,原化工部組織考察團前往歐美髮達國家,對磷、硫、鉀礦和複合肥料進行了大量的專題調研,立足國情確定了我國磷肥工業實行“自主開發和引進技術並舉”的方針,以及“大打磷、硫礦山之仗”,堅持精料政策,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資金、技術,加快發展我國高濃度磷複肥的戰略。

從1980年開始,我國先後花費8億多美元,從國外引進技術和設備。然而,我國磷礦資源的特點是以中低品位礦爲主,雜質含量高,而從國外引進的裝置必須以優質磷礦爲原料。爲了直接利用大量的中品位磷礦做原料,降低投資和生產成本,我國科學家自主開發成功料漿法生產磷酸一銨的技術,並於1988年建成了年產3萬噸的示範裝置。1993年,又成功研發出獨創的硫基複合肥技術,大大降低了投資和成本。如今,磷酸一銨產量已佔到全國磷銨產量的一半,爲大力發展復混肥料提供了充裕而廉價的原料,而硫基複合肥也已成爲我國高濃度磷複肥中僅次於磷銨的一大主要品種。

在消化、吸收、創新和引進技術國產化方面,中國磷複肥工業的先行者們堅持從國情出發,做了大量工作,使我國磷複肥工業在“引進來”的基礎上,逐漸具備了“走出去”的實力,不僅能夠自主進行優化設計,自行生產大型裝備,而且在磷酸精製、氟碘回收、石膏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並開始向國外輸出先進技術和產能。

起勢走進突飛猛進的黃金時期

建國初期到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磷肥工業都是以發展低濃度爲主。當時,發達國家高濃度磷複肥已佔磷複肥總產量的70%,而我國還不到5%。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一大批高濃度磷複肥生產技術和裝置。1990年後,這些裝置相繼建成投產,但卻面臨着市場認可度低和大量進口肥料的衝擊,開工率長期不足50%。

據瞭解,1991年,我國磷肥對外依存度高達39%;1998年,我國磷肥的淨進口量達到294萬噸P2O5,佔當年磷肥表觀消費量的31%;2002年,我國磷肥產能和產量雖大幅提升,但淨進口量仍有220萬噸P2O5。“爲了摘掉‘磷肥淨進口國’的帽子,我們一方面於1999年向五個部委反映,爲國產磷肥爭取到‘以產頂進’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從2000年開始每年召開高濃度磷複肥產銷會,展示我國磷複肥企業的形象和產品,宣傳‘國產磷複肥與進口的一樣好’,逐步打開並佔領了國內市場。”林樂介紹。

在產能持續擴大、市場與技術日趨成熟、國家政策支持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1990-2010年,我國磷肥產量年均遞增6.6%,在2001年至2010年這10年間,我國高濃度磷複肥產量從年產300萬噸躍增到年產1300萬噸。2005年,我國磷肥產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國產磷肥實現自給自足。從2007年起,我國一舉成爲世界磷肥出口第一大國。

40年前,我國磷肥產量只有103萬噸P2O5,其中高濃度磷複肥只佔1.7%,銷售收入2.19億元,與發達國家的磷複肥工業相比,差距巨大。經過幾十年的臥薪嚐膽,我國磷複肥工業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6年,我國磷肥產量達到1662萬噸P2O5,其中高濃度磷複肥產量達到1544萬噸P2O5,佔磷肥產量的93%;2017年,全國磷肥總產量達到1640.7萬噸P2O5。其中,高濃度磷肥產量1535.4萬噸P2O5,行業主營收入達4792.7億元,實現利潤180.4億元。磷複肥生產量、消耗量、出口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列。

磷肥實現自給有餘,使農民用上了價格穩定、物美價廉的國產肥。我國磷複肥工業憑藉資源與地域優勢,迅速將產能和產品覆蓋到南亞、東南亞市場,既有效緩解了企業連續生產、季節銷售的矛盾,又提升了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在產能、產量獨佔鰲頭的同時,我國磷複肥產業產品品種日漸齊全,高濃度磷複肥佔比顯著提升,各種專用肥、水溶肥、緩控釋肥、有機肥等新產品不斷湧現,產業集中度顯著提高,技術裝備水平不斷優化,資源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已形成科研、設計、設備製造和安裝、生產、銷售、農化服務等一整套完整的工業體系。此外,高濃度磷複肥裝置的國產化、大型化工作也取得突破性進展,“836”裝置基本實現自主化、國產化;大型溼法磷酸精製、硫酸的低溫位熱能回收、大型中低品位膠磷礦浮選、磷礦中氟和碘的回收、磷石膏綜合利用等自主開發的技術和裝備已經實現產業化,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蝶變從磷肥大國邁向磷肥強國

磷肥是作物必需的第二大營養元素肥料,對促進作物生長和保障糧食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介紹,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土壤中的含磷量非常低,全國大約有80%的土壤缺磷,合理搭配施用磷肥對作物增產的效果非常明顯。“自從有了磷肥,我國的糧食產量纔開始大幅增長。可以說,如果沒有磷肥和磷肥工業的支撐,中國的糧食安全就無法得到保障。”張福鎖表示,“多年來,中國磷複肥大國地位持續鞏固,在技術、裝備、產品、服務創新等方面不斷實現超越。”

正如一個硬幣的兩面,改革開放以來,磷複肥行業在快速發展,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突出貢獻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影響到行業可持續性發展。對此,中國磷複肥工業協會祕書長李光分析認爲,一是行業產能利用率和裝置開車率低下,出清過剩產能的任務依然很重;二是國際競爭壓力將進一步加劇,出口形勢不容樂觀;三是資源供應約束加強,生產成本不斷上漲;四是磷石膏堆存及綜合利用問題突出,環保壓力較大。

自2012年國內磷複肥表觀消費量達到峯值以來,中國磷複肥行業開始進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週期,行業發展從量的充足向質的提升轉型。面對問題與困難,國內磷複肥企業積極去產能、調結構、提高核心競爭力,不斷培育新的增長點,着重發展適應農業發展需求的差異化、環保高效的新型肥料,線上線下並舉持續推動服務下沉,逐步緩解了產能過剩的壓力,促進了化肥供需平衡,推動了國內市場的理性成熟,使行業技術水平更上層樓,盈利能力整體回暖。

改革開放40年,也是中國磷複肥工業不斷超越自我、華麗蝶變的40年。未來,行業將繼續深入改革,推動我國從磷複肥大國向磷複肥強國闊步前行。

中國農資傳媒出品,如有轉載請聯繫管理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