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谜语在小说展现人物个性、暗示人物命运方面具有具有重要作用,书中22回有9则谜语、50回有8则谜语、51回有10则谜语,共出现了27则谜语。《红楼梦》中的谜语形式多样,包括物谜、灯谜、字谜等。这些谜语,又以谶性谜语居多。

《红楼梦》中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另有一种特殊现象,是其他小说诗词所少有的,那就是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而且这种暗中的预示所采用的方法是各式各样的。其实这就是作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使用的谶语式的表现手法。第22回章回题目点明了灯谜之中隐藏着谶语,例如: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则谜语看似是爆竹,实际上爆竹转瞬即逝的特点暗示贾元春早早丧命。贾元春入宫为妃,贾府权倾一时,恰似“身如束帛气如雷”,显赫的地位令人“胆尽摧”,但好景不长,元妃早逝,贾府因此在政治上也失去了强有力的靠山,最后只能“回首相看已化灰”,落得一衰败落寞的境地。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

这则谜语的谜底是算盘,这里用算盘拨动乱如麻暗示贾迎春误嫁孙绍祖,惨遭虐待。“天运”是指注定的结果,“人功”则指人为的努力,即使通过努力但终究不能逃脱注定的命运。贾迎春虽有生在荣华富贵之家的好命,无奈却难逢良婿。

街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这是贾探春做的风筝谜,实际上风筝也预示了贾探春的命运与结局。在小说中探春的结局是远嫁。清明时节宜放风筝,“清明”、“妆点”暗示新娘梳妆打扮于清明时节离家,这里也暗合了探春判词中的“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后两句写风筝断线,暗隐远嫁并非探春所愿。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别离,恩爱夫妻不到冬。

这是薛宝钗做的谜语,后人多猜是“竹夫人”,是夏日取凉的用具。这首诗的后两句可以看成是薛宝钗后来的结局,“分别离,恩爱夫妻不到冬”暗示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夫妻缘分短暂,贾宝玉出家后,二人的夫妻关系可以说是名存实亡。

谶性谜语作为《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中不仅具有展示封建贵族家庭娱乐体闲生活的作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信息功能、双境功能、隐喻功能和美学功能。

(1)

《红楼梦》中的谶性谜语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暗含的信息几乎都是每一位制谜人后来的命运发展与结局,当然,谶性谜语虽然暗含着每一位制谜人的命运发展与结局,但它暗含的信息不是完整的,也就是说只有将其与小说中的判词、图谶、酒令、花签名、曲子等结合起来,才可以推测出小说中每一位人物的命运。如:迎春和探春的判词、曲子。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

“人功”指算盘上的珠子需要靠人用手拨动,在没有计算出“数”来,谁也不知道结果如何,即指“天运”,明明是用手拨动却不随人意,故说“理不穷”。为什么整日纷乱如麻,是因为“阴阳”运数不同。“阴阳”在此处指男女或夫妻。

“数”,数字。也指命运。这是贾迎春做的谜语,谜面用拨动算盘时的纷乱状态暗示迎春误嫁受辱,命运不好。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曲“喜冤家”来推测迎春的命运。如: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这是第六首判词,写的是贾迎春。将“孫”用拆字法拆成“子”和“系”,实际上是指贾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是指孙绍祖曾受恩于贾家,却忘恩负义,百般刁难、凌辱贾迎春。这首曲子的最后两句是说贾迎春娇弱,禁不起孙绍祖折磨,被虐而死。

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这首曲子也是写贾迎春,曲子的前两句“中山狼、无情兽”等形象地为我们描绘出了孙绍祖忘恩负义、骄奢淫荡的本质,由此也不难想象贾迎春嫁给他后能有什么好结局。

在贾探春做的谜语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当然我们也需要结合判词、曲子来推测她的命运与结局,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清晰。如:

街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这首诗谜通过风筝暗示探春远嫁不归,前两句点明清明佳节适宜放风筝,后两句写断线风筝,只能任由风吹去,实际上用风筝来暗指探春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我们还可以通过她的判词来加深对贾探春命运的理解。如: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首判词的前两句写探春精明能干、有志向,但是自己生活的封建家庭已经出现了下世的光景,空有才干却无处施展。后两句写清明时节在江边哭泣相望,与家人告别,犹如断线风筝,这与探春谜语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一句不谋而合。除了诗谜和判词,在红楼梦曲“分骨肉”中也暗示了贾探春将来与亲人分离。如: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这首曲子是写告别亲人之辞,探春本是一个精明能干、有决断力的女子,但当面对离别,“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两句仍难掩心中对父母的不舍与悲痛。这首曲子与探春的判词、诗谜相映射,从中不难推断出探春虽有才华但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结局,这是作者为探春安排的结局,也是那个时代女性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写照。通过谜语、判词、曲子我们仿佛看到了《红楼梦》中每一位女性的结局。

(2)

《红楼梦》是一部艺术水平极高的作品,小说中对猜谜语游戏的成功描写,不仅是小说情节的需要,而且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个性和深化故事主题具有重要作用。小说中的猜谜活动一般都是在元宵佳节或是举行盛宴时众人消遣时举行的,作者不仅让谜语具有“应景”的效果,而且赋予其特殊的意义,只有在读完整部小说,清楚地了解故事情节,再回想时才能明白作者为每一位人物安排的命运与结局。

在小说第22回中贾元春即元妃从宫中送出谜语让大家猜,并赐物奖赏,贾母十分高兴也组织大家猜谜。为讨贾母欢心,众姊妹作谜语粘在屏上,并准备了香茶细果和各色玩物,场景十分热闹,展示了这样贵族家庭的休闲娱乐生活。但是作者擅长以乐景写哀情,正是在这种热闹的氛围中,又使人嗅到一股悲凉的气息。从贾母的谜语中看出。如:

猴子身轻站树梢

这则谜语的谜底是荔枝,是贾母做与贾政的,并不难猜,但为了逗母亲开心,贾政故意猜错,让贾母罚他。而“荔枝”谐音“离枝”,让人不禁联想到贾家后来“树倒猢狲散”的运数。而此时贾家老老少少仍沉浸在嬉笑作乐当中,丝毫没有觉察。这则谜语由身处贾府最高地位的贾母和贾府的封建家长贾政来完成,讽刺意味更强,再读时不禁令人叹息!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是黛玉做的更香谜。由“两袖烟”可知谜底可能与气体有关,“晓筹、鸡人报、五夜”说明谜底与计时有关,“焦首、煎心”点明了谜底的特点,“琴边衾里两无缘”提示谜底与弹琴、熏衣服时点燃的香无关,由此则推测出谜底为“更香”。

这首诗虽然说的是更香,但句句都是在说人,“琴边衾里两无缘”中的“两无缘”在谜语中是指谜底与古人弹琴、熏衣时点燃的香没关系,其实是暗指黛玉与宝玉没有做夫妻的缘分。第三句是说更香从头部点燃,由外而内烧,实际上是诗如其人,暗示黛玉多愁善感、总是愁绪满怀、焦首煎心的性格特征。

(3)

《红楼梦》中的谜语虽然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但其中的信息并不完全是显性的,我们需要通过谜语中的显性信息与小说情节的发展,来发现隐藏在谜语后面的隐性信息。

小说第22回中的猜谜游戏贾府中的主要人物都在场,每人各制一则谜语请人猜,表面上看是一种游戏活动,实则每人所做谜语就是一种自谶,而且是悲谶,制谜人浑然不知。贾政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在看了众人的谜语后心情烦闷,不发一言,只是垂头沉思。

因在节间,元春等人所制的爆竹、算盘、风筝等并非吉物,实际上他是从元春、迎春、宝钗等人的谜语中嗅到了一种不祥之兆。这些不详的谶语虽未点明是什么,但是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在小说的后面,元春早逝、迎春误嫁、探春远嫁等都在小说中得到了应验,再读他们的谜语时,也不禁心生悲凉。

(4)

《红楼梦》中的谶性谜语不仅是供人娱乐的文字游戏,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小说中贾府的儿女们可以说是极富才情的,因而他们的诗谜也是诗如其人,除了贾环的谜语是作者为突出贾环不学无术这一人物形象而做的较为直白,其余的谜语都以七言律诗为主。

谶性谜语诗句除了具有押韵这一美学特征外,有的诗句还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图景,让读者在读诗句时,脑海中能够出现一幅画面,让人感受到图景美。如: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首诗的第一句使我们眼前出现了爆竹虽然体型细小但是爆炸时声音如雷、气势壮大的样子,甚至能使妖魔鬼怪都害怕,但是再回首看时却只剩灰烬,这首诗运用夸张的手法将爆竹爆炸前后的状态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林黛玉可以说是大观园中最有才华的女子,在小说众多的作诗与行酒令等游戏活动中,她总是能够拔得头筹,而这首黛玉做的诗谜也如其人,很有意味。如: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描述更香持续不断燃烧的状态,但仅看诗句仿佛我们看到一位闺中女子忧郁、愁闷的样子,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对自己的安慰,任时间流去,阴晴变化不放心间。在大观园众多的女子中,能做出这样诗句的也只有黛玉了。

运营/婷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