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

說到林谷芳,或許有些人不太知道。這位道骨仙風的老者有着多元身份,他是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臺北書院山長,臺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從1988年第一次回到大陸,林谷芳往來兩岸之間已經500多次,被譽爲“臺灣文化界數十年來唯一持守中國牌而不倒之文化標杆”。林谷芳先生的著作一向集禪學、文化評論、藝術鑑賞、生活美學於一體,此次新近出版的《茶禪》更是他多年對中國茶文化的體悟和思考。

茶禪是茶道嗎?

茶,是大家所熟知的;茶道,亦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而茶禪,是茶道嗎?在中國有嗎?

林谷芳先生說,“茶道”這個名詞,其實來源於日本,在中國歷史中用得非常少。在中國,茶道這個“道”不是修行,是茶之道理,茶的道理,泡茶的方法,泡茶的美學,並非真正的修行。“茶道”在中國是個寬泛的概念,所以中國其實也沒有“茶道”這個名詞。而大陸和臺灣之所以很多人說茶道,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茶道詞彙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們總想將茶與生命相連接的需求。

因爲“茶道”在中國的使用很廣泛,所以很多人將“茶禪”與“茶道”等同、混用。大家都在說‘茶禪’,但中國禪籍裏面從來沒有出現過這兩個字。中國既是茶的宗主國,又是禪的宗主國,‘茶禪’好像很自然的就是中國的東西,到處茶會以此爲名。這是極大的誤會。”林谷芳先生如是說。

以禪入茶,以茶契禪

中國人雖喜談禪,但所談常悖離修行之原點,禪之一字被廣泛濫用,從“啜飲一杯午後香醇咖啡”的小確幸至神道設教、懺緯愚民之學正多以禪爲名。而即便不落於此,亦只以悟後道人的自在風光爲禪,卻獨不見宗門修行的嚴厲本質。

究其緣由,宋後,中國禪僧與文人多相往返,使禪僧也盡多出入於世間風流情性之事,最終反導致宗風衰微。如今中國茶文化的面貌成型於明代,明季文人美學趨於幽細唯美,器往往不嫌其美,物往往不厭其精,行往往不諱其細,以致陷入以心逐物的境地。禪往往用作裝點,囿於表象,以致朱紫不清,龍蛇雜混。感慨於此,林谷芳先生寫就《茶禪》,首次就“茶禪”概念做了清晰辨正,爲中國之茶禪立基。

《茶禪》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茶禪》 林谷芳著

2018年7月出版

ISBN:9787544773577

平裝鎖線全綵印刷

在《茶禪》中,林谷芳從茶道文化與禪宗精神的流變出發,以“茶”“禪”“茶禪之立”“茶禪之成”四個章節步步深入辨析,目的在於爲中國之茶禪立基。他認爲茶禪的初始關鍵,就在於於此有心的茶人能“以禪入茶,以茶契禪”,成就中國茶禪。

茶禪一味

除了《茶禪》,林谷芳先生還著有《千峯映月》《禪·兩刃相交》《如實生活如是禪》等書,他說,這些書基本都是禪家所謂的“因緣而爲”:因爲有了某些緣分才動筆只有這本《茶禪》是他主動寫的。

他“用兩個晚上完成基礎文稿,用一年的時間去搜集比較書中所需圖片,然後再用一年的時間丟掉了這些圖片。”據責編說,在書稿交付後,林先生先後五次爲這本書專程往返臺北南京之間,一遍遍修正調整,從字句的精準到行文的音律,從章節的佈局到圖文的搭配,從色彩的呈現到空間的相襯,林先生無不關照,可以說是無一字不斟酌,無一圖未思量。

爲紀念《茶禪》出版,在多方人士努力之下,“茶禪一味”書茶禮盒應運而生。

“茶禪一味”書茶禮盒限定版

《茶禪》(林谷芳著)

普洱生茶“忘”(150克)

普洱熟茶“禪”(150克)

手繡“茶禪”亞麻雙層布提袋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茶之事是形而下,而形而下是基礎,築基不深,之後種種皆爲空言。茶品出品人渡心今雨,深諳其道,套盒採用雙層抽屜式設計,一層書香,一層茶香,各自氤氳,相互凝止。手繡“茶禪”亞麻雙層布提袋,將手工藝術和自然之物巧妙融合。

茶品介紹

忘(生普)

選用雲南瀾滄邦崴產區2016年古樹優質春料爲原料。

採用傳統手工技法精製而成。湯感均衡,飽滿,可久藏,可現飲,香氣內斂入湯,持久。

禪(熟普)

選用雲南瀾滄邦崴產區2016年古樹春末料爲原料。

經三次泉水潮水,七翻渥堆發酵,經一年自然乾燥,再拼配精製而成的普洱熟茶。湯色紅濃透亮,口感醇厚綿滑,陳香顯著。

《忘禪》出處

圓悟克勤在五祖時,

祖雲:“你也盡好,只是有些病”。

悟再三請問:“不知某有些什麼病?”

祖雲:“只是禪忒多。”

悟雲:“本爲參禪,因什麼卻嫌人說禪?”

祖雲:“只似尋常說話時,多少好。”

時有僧便問:“因甚嫌人說禪?”

祖雲:“惡!情悰。”

——五祖法演嫌圓悟克勤還有些病,病在禪太多,真要說禪,就尋常說話,否則仍流於情識邊事。

禪家生命,“得其當下,盡其一生”。茶人於每一茶席,正須有不可再得之當下,以此,一生乃能有“春花、夏鳥、秋楓、冬雪”之風光。

本期編輯:魚擺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