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他的老师刘统勋是当朝一品大臣、是乾隆身边的绝对红人,于是就使得杜霄很难不会有被贵人相助之心,他一直是渴望仰沐老师恩泽的。杜霄的一生是不幸的,而其中的一个不幸就是因为他的老师刘统勋。

当一口气看完《天下粮田》后,发现最终给人以最多困惑、恍惚的人竟不是位居九五乾隆皇帝,也不是鞠躬尽瘁的刘统勋大人,而是大才槃槃却命途多舛的杜霄先生……
1.
杜霄的一生有一条很明显的分界线,那就是他在密查皇庄而不幸被捕的这一时期。当时,他在酷刑恐吓面前大义凛然,并也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但当铁箭飞派出的房杠“救”了他之后,他的思想轨迹、人生轨迹竟就这样渐渐地发生了一个180度的转变……
说句自私的话,在杜霄叛变的那一刻,给人的感觉比他被那太监弄死了还要让人难受!
然而,当话再说回来,很多越是想不明白的东西,才越是真实。关于杜霄的复杂之处,其实用剧中三个人的三句评语还是可以完整诠释的。
2.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在乾隆说这句话的前一天晚上,其与刘统勋曾秉烛长谈,家国天下、无所不及,当然,也少不了对杜霄一提。可是,纵然乾隆当晚一口气将那一份《救田疏》连读了三遍,纵然刘统勋言语之间也多少希望乾隆能再给自己这个学生一次机会……
但乾隆还是从根子上将杜霄这个人给否决了。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从用人角度来看,乾隆已断定如再给杜霄机会,那其风险很可能远大于其能创造的价值,因此,即便自己十分爱惜杜霄之才,即便当前御案上还放有其所代写的几份奏疏……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将杜霄发往宁古塔,终身为奴!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乾隆眼里,这就是一个无德之人、尤其无德之官的报应。
3.
已有铁声告杜雀,再无鼓音送霄云。
这副对联是在杜霄临往宁古塔前,他的老师刘统勋所赠送的。
满眼惋惜。也不无后悔!
其实笔者时常在想这一问题:刘统勋该为杜霄的最终结局负责吗?结果是,也该,也不该。说其不该是因为毕竟刘统勋只是他杜霄的老师,他对杜霄的仕途升迁是不负有任何义务的;而说其该则是因为刘统勋是关心杜霄、是想培养杜霄的,但不知是刘统勋太过注重基层锻炼,还是政务太过繁忙以致完全忽略了他的学生还一直在底层服务……
在当天的雪中对话中,刘统勋也曾引用过王勃的词句:“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他以此来形容杜霄的不幸。但其实,杜霄与冯唐、李广是大有不同的,因为杜霄是有很大机会大有可为的!只要他的老师稍加提携……
而显然,他的老师是有这个能量的,是知道杜霄本不坏的,也是知道如给杜霄一个更大的平台,杜霄也是可以驾驭自如的。
4.
铁棋一局无人看,鼓枰百响有鬼听。
这副对联是杜霄送给刘统勋的,但何尝又不是留给自己的?怀才不遇之心,跃然屏上。
杜霄的一生是不幸的,而其中的一个不幸就是因为他的老师刘统勋。因为他的老师刘统勋是当朝一品大臣、是乾隆身边的绝对红人,于是就使得杜霄很难不会有被贵人相助之心,他一直是渴望仰沐老师恩泽的。
但现实与预期之间的不吻合,恃才傲物与难于启齿的相矛盾,使他的内心愈加急躁,愈加急功近利,愈加愤世嫉俗,最终剑走偏锋。
“好人终有天赐,恶人终有天惩,但我杜霄,本非恶人,是这个世界把我逼成了这样”!“同在一个环境之中,为何偏偏只将你杜霄给逼坏”?
谁对谁错?孰是孰非?
恍惚难断!
文 / 起叔
图 / 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