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开国之初和亡国之尾各出了一位地位崇高的摄政王,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多尔衮,另一个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载沣。这两人颇有相似之处,都是摄政王,还都是“皇父摄政王”,只不过一个是假父,一个是真父。但人生结局大不同:一个被皇帝毁墓掘尸,一个被权臣和革命党人逼下台,但基本平安度过余生。下面就介绍一下,清朝最后的摄政王载沣监国三年的痛苦日子。
载沣是醇亲王爱新觉罗·奕𫍽的第五子,道光帝之孙,光绪帝的同父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的生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慈禧的外甥。载沣凭着尊贵的皇室地位,19岁时就代表清政府到德国出使,光荣的完成了向德国“道歉”的任务。20岁就被任命为随扈大臣,24岁被慈禧授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开始进入大清朝的核心领导圈子。1908年,25岁的载沣被任命为军机大臣,11月,光绪和慈禧双双病危。
慈禧在生命垂危之际召见军机大臣载沣、张之洞和世续等人,商议立嗣的问题,决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同时加封溥仪生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慈禧死,载沣上任后,为整顿朝纲,加强皇室的集权,开始想拿庆亲王奕劻立威,却觉得不稳妥,于是把目光投向了狡猾的袁世凯。
其实,从慈禧和光绪一死,载沣掌权开始,袁世凯就预感到自己的处境危矣。但老谋深算的袁世凯深知,他手中掌控的新军就是自己有效的护身符,所以他赶忙一方面偷偷派人去保定以协助朝廷平息北京南苑兵变为名,调段祺瑞到北京;另一方面则对外宣称犯了足疾,不能去军机处和外务部理事。通过这样的精心安排,袁世凯悄悄避开了载沣的锋芒,躲在家里数日后还真的化险为夷了。因为段祺瑞很快就率军开到了,而且这是一支携带着洋枪洋炮的精锐之师,到了北京附近驻扎下来后,他有事没事就朝城南开几炮。至此载沣明白了段祺瑞此来的用意,就是为声援袁世凯而来,所以只好放弃杀掉袁世凯的想法。
袁世凯见时机成熟后,立即向朝廷呈上“患足疾请辞一切职务”的奏折,请求准许他回故里养病。载沣见袁世凯给自己台阶下,只好放弃了杀掉袁世凯的计划,顺势准许了袁世凯的奏折,免去了他的所有职务。
袁世凯离开朝廷,以载沣为首的满清皇室亲贵集团在中央完全掌控了局面,一切政事全归于载沣决断,但看似胜利,并大权在握的载沣实际上并没有胜利,这两年多的日子,他过得很难受。因为,载沣看似掌控了中央的大权,但此时各地方,特别是袁世凯训练的新军,对载沣却并不感冒。在宣统二年(1910年),载沣还险些遭到革命党人汪精卫等人的暗杀。
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并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波及全国,虚脱的大清朝眼见就要倒下去,载沣想调动新军前去镇压革命党,他的命令却毫无作用。最终经过权衡利弊,不得不重新启用在家看笑话的袁世凯,起初载沣还幻想给袁世凯个湖广总督就能调动他,但已经看透了满清危机形势的袁世凯,怎能放过这大好机会。接到朝廷的紧急诏令后,他并不为所动,仍以“足疾未痊”为由,拒绝领命。袁世凯按兵不动,革命党步步紧逼,迫使清朝皇室内部发生矛盾,特别是“预备立宪”骗局的暴光,更是将满清政府置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十一月一日,眼见无力回天的载沣,被迫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拱手将满清的所有军政大权全部归于袁世凯。袁世凯见目的达到,便立即调兵向武汉杀去,并一举夺回汉口。
卸任的载沣,以醇亲王名义退归府邸,告别了短暂且难挨的三年监国摄政王日子,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很快,在袁世凯的操弄下,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正式宣告了大清朝的灭亡。(文/讲史论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