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八年(1882),朝鲜发生政变。清廷派遣淮军大将吴长庆率军东渡平叛,时年23岁的袁世凯以故人之子身份跟同前往。在朝鲜期间,年轻的袁世凯因心思缜密,手腕机巧而深得吴长庆赏识提拔,被清廷授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成为吴长庆的左右手。

驻朝鲜的淮军以宗主国军队自命,兼且远离故乡,多有横行不法,骚扰当地百姓的事情发生。有受害者找吴长庆告状,都被托言士兵思乡心切,难免脾气暴躁,尽量避开他们就是;实有损害的,则酌情赔偿损失。吴长庆这种和事佬的处理方式,让袁世凯很不以为然。

后来有淮军某哨官(连长)失手打死一朝鲜人,吴长庆因事外出,死者家属便找袁世凯告状。袁世凯决意借此机会整肃军纪,命人将哨官绑缚刑场,准备处决。哨官是安徽庐江人,与吴长庆甚至有点瓜葛亲。因此,吴长庆闻讯急忙回营召见袁世凯。袁世凯边往回走边示意刽子手行刑。吴长庆见到袁世凯尚未来得及开口求情,哨官被处决的消息已经传报进来。

身经百战的吴长庆也知军纪重要性,见事已至此,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大大夸奖袁世凯一番。私下里却告诫军中亲朋故旧说:“不要以身试法,否则袁慰亭六亲不认!”军纪为之肃然。

然而被处死哨官的几个部下却不干了。“淮由湘出”,淮军继承湘军募兵传统,军官与直辖下属或是同乡亲友,或是师生同年。哨官部下既哀伤长官被杀,又苦于军纪约束,他们都有抽鸦片的恶习。而袁世凯对军人吸食鸦片是深恶痛绝的。于是哨官部下秘密鼓动了一些士兵,准备借口烟瘾太大,无法继续服役,向袁世凯请求给予资金遣散归国。

哨官部下的真实意图是想乘哗变机会,干掉碍事的袁世凯。然而其中有胆小怕事的,提前告知了袁世凯。事发当天,袁世凯命亲兵多准备些绳索。为首几个人闹事者刚进入袁世凯营房,便被喝令捆绑起来,立即处死。其他参与哗变士兵眼见形势不妙,顿作鸟兽散,袁世凯亦不再追究。

事后,吴长庆问袁世凯,假如士兵一窝蜂都冲进营房,难道真要全部杀掉吗?袁世凯微微一笑,那就全部绑起来,挨个刑讯,承认有烟瘾的立即拖出去处死,不承认的当场释放,杀了一两个后,剩余的哪怕烟瘾再大,也会抵死不认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