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八年(1882),朝鮮發生政變。清廷派遣淮軍大將吳長慶率軍東渡平叛,時年23歲的袁世凱以故人之子身份跟同前往。在朝鮮期間,年輕的袁世凱因心思縝密,手腕機巧而深得吳長慶賞識提拔,被清廷授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成爲吳長慶的左右手。

駐朝鮮的淮軍以宗主國軍隊自命,兼且遠離故鄉,多有橫行不法,騷擾當地百姓的事情發生。有受害者找吳長慶告狀,都被託言士兵思鄉心切,難免脾氣暴躁,儘量避開他們就是;實有損害的,則酌情賠償損失。吳長慶這種和事佬的處理方式,讓袁世凱很不以爲然。

後來有淮軍某哨官(連長)失手打死一朝鮮人,吳長慶因事外出,死者家屬便找袁世凱告狀。袁世凱決意藉此機會整肅軍紀,命人將哨官綁縛刑場,準備處決。哨官是安徽廬江人,與吳長慶甚至有點瓜葛親。因此,吳長慶聞訊急忙回營召見袁世凱。袁世凱邊往回走邊示意劊子手行刑。吳長慶見到袁世凱尚未來得及開口求情,哨官被處決的消息已經傳報進來。

身經百戰的吳長慶也知軍紀重要性,見事已至此,不但沒有責怪,反而大大誇獎袁世凱一番。私下裏卻告誡軍中親朋故舊說:“不要以身試法,否則袁慰亭六親不認!”軍紀爲之肅然。

然而被處死哨官的幾個部下卻不幹了。“淮由湘出”,淮軍繼承湘軍募兵傳統,軍官與直轄下屬或是同鄉親友,或是師生同年。哨官部下既哀傷長官被殺,又苦於軍紀約束,他們都有抽鴉片的惡習。而袁世凱對軍人吸食鴉片是深惡痛絕的。於是哨官部下祕密鼓動了一些士兵,準備藉口煙癮太大,無法繼續服役,向袁世凱請求給予資金遣散歸國。

哨官部下的真實意圖是想乘譁變機會,幹掉礙事的袁世凱。然而其中有膽小怕事的,提前告知了袁世凱。事發當天,袁世凱命親兵多準備些繩索。爲首幾個人鬧事者剛進入袁世凱營房,便被喝令捆綁起來,立即處死。其他參與譁變士兵眼見形勢不妙,頓作鳥獸散,袁世凱亦不再追究。

事後,吳長慶問袁世凱,假如士兵一窩蜂都衝進營房,難道真要全部殺掉嗎?袁世凱微微一笑,那就全部綁起來,挨個刑訊,承認有煙癮的立即拖出去處死,不承認的當場釋放,殺了一兩個後,剩餘的哪怕煙癮再大,也會抵死不認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