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大地,酷暑古今难逃,当宅在空调房的现代人仍天天抱怨时,古人们该如何避暑消夏?

可千万别小瞧咱的先民,可以这样说,除了没有空调,其他什么都有。上至宫廷下至宅院,各种法子发明出不同原理的“空调房”;饮食上的冰镇瓜果、冷饮冻酒都有,宋朝甚至有了“冰淇淋”;各种消暑神器让人眼花缭乱,连轻薄款的短袖、吊带也有;三伏天放个假或是高温天停个工,也不算新鲜。

历史上最热的朝代是哪个?

气象学家竺可桢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公元1900年以前,中国气候史上出现过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相对来说,热灾多发生在“温暖期”内,如从隋唐到北宋初年的第三个温暖期内,极端高温天气就比较多。由于前两个“温暖期”主要在公元前,史料不多,暂且不表。

酷热格外难熬,大诗人们也难免会集体吐槽。唐玄宗时代,身处夔州的杜甫在高温时节,连发三条“朋友圈”刷屏,题目均是直抒胸臆一个字——“热”。面前的长江并没有带来丝毫凉意,“峡中都似火,江上只空雷”,杜甫只觉得“炎赫衣流汗,低垂气不苏”,脑海中渴望“想见阴宫雪”。

身在长安的王维,抗热能力也不高,在写给南方朋友的《赠吴官》中如此描述:“长安客舍热如煮……空摇白团其谛苦”,他即便拼命摇动团扇也难以驱走热气。晚唐人依然没能躲开酷暑,王毂写下《苦热行》:“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可见,炎热普遍存在。

史料对酷暑的描述也是“词出不穷”,唐朝有“热甚”,五代后梁用了“亢阳”,直白点说就是“毒太阳”,宋代则有“隆暑”“大燠”的记录,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太热了”!

南宋 剔犀漆柄团扇

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热灾,“草木枯槁,百泉皆竭”。因为对水的需求过于旺盛,水贵如油,“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以致“渴死者其众”。

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记载,当年北京“六月丙辰京师威暑”。法国教士A·Gaubil写道:“炎热的程度难以忍受,而且许多穷人和胖子死去的现象引起了普遍的恐慌。”有统计称,死于炎热者超万人。

那气温到底该有多高?据气候变化研究专家张德二换算,这一年的7月20日至25日,华北地区下午的气温均高于40℃,其中7月25日最热,气温高达44.4℃。这样的极端高温纪录,迄今未被超越。

各朝“空调房”大比拼你这一票投给谁?

为了降温,古人们也是绞尽脑汁,八仙过海。

最传统的一招便是“挥扇送风”,但要想让整个房间都有凉风吹,扇子得足够大。西汉时期,长安就有位能工巧匠叫丁缓,擅长机关器械制造。为了祛暑,他把七个一丈长大轮连在一起,做成一个扇凉风的七轮扇,“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老吹风很容易得“空调病”,所以现代人喜欢“无风感空调”这种新产品。唐人亦有同感,为此发明了利用地下水降温的方法。《云林异景志》载,中唐著名宦官霍仙鸣,在自己位于龙门的别墅地下开了七口凉水井,盖上镂花透气的盖子,到了夏天,冷气从水井中涌出,房内“七井生凉,不知暑气”。是不是技高一筹?

只是,对于那些敏感之人来说,天天想着脚下便是数丈深井,难免生怯。于是,另外一种异曲同工,但了却忧虑的升级版来了。唐代有名的凉殿,利用木质器具引水上屋、喷淋房屋,采用水循环方法以扇轮转摇,依仗风力将其冷气送入殿中。看着冷水沿檐而下,冷气透过水帘自然袭来,闭目养神,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街头贩卖“冷饮”的场景在宋代城市中相当常见

要说最讲究的空调房,还得数“小资情调”的宋人!皇宫建有专供帝王嫔妃纳凉的“翠寒堂”。《武林旧事》里有详细描述:“翠寒堂畔,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寒瀑飞空而下,又置茉莉、素馨、剑兰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第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这真真算是把纳凉玩出了花样来。

皇宫有帝王的大雅致,民间宅院也有自己的小情调。明人文震亨在他的《长物志》中描写了一个“敞室”:“长夏宜敞室,尽去窗槛,前梧后竹,不见日色……北窗设湘竹榻,置簟于上,可以高卧……湘帘四垂,望之如入清凉界中。”这间房将窗户拆除,屋前屋后栽种梧桐、绿竹,北窗下设竹榻一张,房屋四周悬挂竹帘,构筑出一个清凉小世界。

你选“竹夫人”还是吊带?

冰爽夏日,怎能没有冰?古人在先秦时期就开始储冰了。《诗经》有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就是说冬季在山中凿冰,储藏在冰室中以备暑日使用。

冰鉴缶内部构造图

不仅有冰还有原始冰箱。战国时代就已有“冰鉴”,暑天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既能冷冻食物,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冬天时,还可以放入热水用来温酒。

战国 曾侯乙铜冰鉴缶

冰箱是达官贵人家里才有,而扇子却是人人享用的必备品。古人称扇子为“摇风”“凉友”“快哉风”,足见是避暑用具的头把交椅。秦汉以后,扇子形制有方、圆、六角等形,面料采用丝织绢素。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北宋诗人朱载上留有咏扇诗:“宫纱蜂赶梅,宝扇鸾开翅。数折聚清风,一捻生秋意。”

祛暑的扇子到了文人墨客手中,扇面绘制以图画,配以诗句,这件实用器物被开发出特别的文化涵义,才子们一开一合间,那扇的不只是风,而是品位。

到了夜里睡觉,自然还是怎么实用怎么来。竹子升温慢,凉席在唐代就广受欢迎了。躺在席面,最好再靠着冰凉的枕头。古人制作的“瓷枕”颇具巧思,枕面是一层釉,枕中则是空心,冰凉无比,“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

初唐 莫高窟壁画

当然,要是能拥着“竹夫人”入眠,就更完美了。别瞎想,这位“夫人”不是女人,而是夏日助眠神器。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曾出过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来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即是“竹夫人”。它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能收风散热,夏日拥抱入睡可憩臂休膝,消除暑气。若在中空部分置入薄荷香草,又会多添几分清香怡情。

晨起出门,穿着当以轻薄为佳。汉代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轻薄透气,远胜我们今天的T恤短袖,但平常百姓多穿的是粗布葛衣,微风掠体而过,也够清凉。短袖甚至无袖装唐代就有了,洒脱之人甚至只穿一件葛制背心或吊带。没错,吊带在敦煌壁画里就能看到,形制与今天几乎一模一样。

清代 掐丝珐琅冰箱

不过,物极必反,食冷多了身体会吃不消。古人竭尽所能研究出各种消暑食品的同时,也不忘忠告大家把握好度。明朝养生专著《遵生八笺》有言:“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建议人们节制饮食,不可多吃冷食,以防生病。

吃热食或可调和。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载:“伏日进汤饼。”在盛夏吃热气腾腾的汤饼,能出一身大汗,带走体内大量热能,无疑也是一种避暑健康食品。

来源:大河报

编辑:张晨 吴艳芬

审阅:杨焱辉 主编:汤晓冬

监制:周东波 总监制:崔思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