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

40多年前的农村,可以用贫瘠来概括。感受最深的,就是吃不饱。该去上学了,肚子又饿了,顺着坑窑下到红薯窖里,拿个生红薯,抹拉抹拉上面的土疙瘩,就边啃边往学校赶。有时候,菜地里没长成的葱、萝卜、茄子,甚至生玉米,也是不洗、不加工就往嘴里塞,以“解馋”充饥。

1978年后,自己上了中学,说实在的,农村变化不大,只是我们赶上第一届初中2年变3年;后来,在上高中时,又赶上第一届高中2年变3年;上大学时,又赶上郑州大学第一年取消助学金。在农村,土地分了,自己父母兼职干起了预制井管“副业”,家里收入渐渐好起来。

那时候,大学生活是清贫的。来自农村的大多同伴儿尽管只需自己支出生活费,但来自家人的资助也是“寒酸”的。我的条件还算好的,就那也不敢在生活上有所奢侈。冬天穿一条秋裤,上下课路上冷得瑟瑟发抖,总是一路小跑着往寝室赶。寝室里住8个人,没任何供暖设备,就那也感到温暖。上课时脚冷,就在单皮鞋里塞一到两个棉鞋垫,暖和是暖和了点,但皮鞋鼓鼓囊囊,很不雅观。更难堪的是,第二年春天,取出棉鞋垫,脚在鞋里面四不着边儿,走起路来得靠拧着劲儿才能踢踏起来。以至于后来工作了谈对象,对象还以为我走路有毛病。再后来,她把我穿过的皮鞋让岳父穿,岳父在走路时不自然地拧着走,这时她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大学生活尽管清苦,但作为年轻人也是很要面子。在大四即将毕业时,到友爱路街上市场量做了一身西装。那时,自己也是狠下了本钱,记得足有100多元吧。衣服笔挺,很是神气。结婚时,由于刚工作不久,工资没着落,结婚又需要花钱,又不好意思再向家里要,只好让爱人的兄长把西服熨烫熨烫,就算是结婚“礼服”了。

说起这段寒酸事,你别认为只有我这样,其实,那时候结婚“将就”的还有很多人。有的陪不起嫁妆,只是陪个箱子;有的布置不起新房,只好圪蹴在一小间屋里;有的参加集体婚礼,省去了很多繁琐。结婚时,能照得起婚纱照的凤毛麟角,没有几个。司仪啥的,都是街坊邻居和亲戚。结婚时,能省的都给省了。

日子,慢慢地红火起来。穿衣打扮,一年一些新样式,不断出现新品牌,市场逐渐琳琅满目,生活渐渐丰富多彩。当然,穿衣、吃喝,也不再是个事了。自然,过去遇到的尴尬境遇也时过境迁一去不返了。

作者简介

崔思明,公务员,喜爱文学,曾用博客“随风顺缘”习作,后编辑成书《随风e生活》。现任孟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

《河南思客》签约作者。

来源:河南思客

作者:崔思明

编辑:张晨

审阅:杨焱辉 主编:汤晓冬

监制:周东波 总监制:崔思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