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家庭。

40多年前的農村,可以用貧瘠來概括。感受最深的,就是喫不飽。該去上學了,肚子又餓了,順着坑窯下到紅薯窖裏,拿個生紅薯,抹拉抹拉上面的土疙瘩,就邊啃邊往學校趕。有時候,菜地裏沒長成的蔥、蘿蔔、茄子,甚至生玉米,也是不洗、不加工就往嘴裏塞,以“解饞”充飢。

1978年後,自己上了中學,說實在的,農村變化不大,只是我們趕上第一屆初中2年變3年;後來,在上高中時,又趕上第一屆高中2年變3年;上大學時,又趕上鄭州大學第一年取消助學金。在農村,土地分了,自己父母兼職幹起了預製井管“副業”,家裏收入漸漸好起來。

那時候,大學生活是清貧的。來自農村的大多同伴兒儘管只需自己支出生活費,但來自家人的資助也是“寒酸”的。我的條件還算好的,就那也不敢在生活上有所奢侈。冬天穿一條秋褲,上下課路上冷得瑟瑟發抖,總是一路小跑着往寢室趕。寢室裏住8個人,沒任何供暖設備,就那也感到溫暖。上課時腳冷,就在單皮鞋裏塞一到兩個棉鞋墊,暖和是暖和了點,但皮鞋鼓鼓囊囊,很不雅觀。更難堪的是,第二年春天,取出棉鞋墊,腳在鞋裏面四不着邊兒,走起路來得靠擰着勁兒才能踢踏起來。以至於後來工作了談對象,對象還以爲我走路有毛病。再後來,她把我穿過的皮鞋讓岳父穿,岳父在走路時不自然地擰着走,這時她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大學生活儘管清苦,但作爲年輕人也是很要面子。在大四即將畢業時,到友愛路街上市場量做了一身西裝。那時,自己也是狠下了本錢,記得足有100多元吧。衣服筆挺,很是神氣。結婚時,由於剛工作不久,工資沒着落,結婚又需要花錢,又不好意思再向家裏要,只好讓愛人的兄長把西服熨燙熨燙,就算是結婚“禮服”了。

說起這段寒酸事,你別認爲只有我這樣,其實,那時候結婚“將就”的還有很多人。有的陪不起嫁妝,只是陪個箱子;有的佈置不起新房,只好圪蹴在一小間屋裏;有的參加集體婚禮,省去了很多繁瑣。結婚時,能照得起婚紗照的鳳毛麟角,沒有幾個。司儀啥的,都是街坊鄰居和親戚。結婚時,能省的都給省了。

日子,慢慢地紅火起來。穿衣打扮,一年一些新樣式,不斷出現新品牌,市場逐漸琳琅滿目,生活漸漸豐富多彩。當然,穿衣、喫喝,也不再是個事了。自然,過去遇到的尷尬境遇也時過境遷一去不返了。

作者簡介

崔思明,公務員,喜愛文學,曾用博客“隨風順緣”習作,後編輯成書《隨風e生活》。現任孟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黨組書記、局長。

《河南思客》簽約作者。

來源:河南思客

作者:崔思明

編輯:張晨

審閱:楊焱輝 主編:湯曉冬

監製:周東波 總監製:崔思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