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劇中不管是男子服飾,還是女子服飾,《清平樂》的服化道都高度還原了歷史的原汁原味,簡雅但不隨意,既兼具了娛樂性和觀賞性,也傳遞了國風文化傳統禮儀,又達成了靜美和諧的質感,彰顯了人物的氣質和滿足了觀衆的審美需求。因爲北宋時期文人治國,故而劇中文戲居多,且含有大量的文言唸白,可以說:宋朝時期的文人風骨以及精神氣節就主要體現在臺詞上,劇中引用了大量來自經典中的片段來體現其思想,雖說這會無形之中拉大觀衆對於故事的理解程度,但宋的人文氣息卻撲面而來,也更好的體現了當時文風盛行。

面對大IP的翻拍,總會出現不如原著的尷尬,特別是以真實歷史做背景的IP,如何能改編得符合歷史背景又還原原著是個難題。而最近由正午陽光出品的新劇《清平樂》的改編從目前開播的集數上來看可以說是成功的。片頭片尾沿用了電視劇《知否》的風格,畫卷和歌詞都在敘述故事,描摹了宋仁宗時期宮廷禮儀、市井生活、金榜題名等景象,一派古風美感迎面而來。

劇中,從劇名上面的取捨到劇中每一處場景的精心佈置,人物的挑選到外在形象服道化的設計還原,每一個細節都是吸引觀衆的重要原因。當然,作爲一部以宋王朝爲背景的古裝劇,它的古風色彩也是十足的。不管是傢俱擺設還是一飯一蔬一服一飾或者古色古韻的生活場景,《清平樂》都拿出了“良心國劇”的製作水準,一副副古風悠遠的畫卷,鋪陳在觀衆的視野裏,都展現出宋代古樸典雅的氣韻風格,書寫國風美學,彰顯出華夏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底蘊。

1、從《孤城閉》到《清平樂》,詞牌名營造獨特的劇情氛圍,從兒女情長到家國天下的格局轉變

《清平樂》改編自知名網絡作家米蘭lady的古代言情小說《孤城閉》,《清平樂》原名《孤城閉》,取自范仲淹的詩“長煙落日孤城閉”,表示每個人都被困住了,原著是以趙徽柔和梁懷吉的愛情悲劇爲主線,一看劇名就可想是一出悲劇。

不過劇組覺得“孤城”在當下現實生活中有些不合時宜,於是將劇名改成代表國泰安康的“清平樂”,即清平盛世,君民同樂;同時也營造了一種獨特的劇情氛圍:即頌仁心盛治,啓大宋風華,很有大宋的氣質。

《清平樂》原爲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劇中以之做劇名就說明這劇徹底從公主的愛情悲劇的格局轉變到家國天下的格局,這也和劇中的故事背景恰好吻合。

相較於原著小說原本以宋仁宗長女福康公主趙徽柔和內侍梁懷吉之間的愛情故事爲主線,劇版相對原著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如今的格局調整爲宋仁宗爲主線人物,故事也是圍繞着北宋“仁宗盛治”的實現而展開,在整體格局上做了昇華,也是別出心裁,頗有看點。

而在情感線上,趙徽柔和梁懷吉的愛情還是保留了最初的精髓,但更多的還是用細膩的筆觸通過對北宋仁宗時期朝堂風雲的深度刻畫和兒女情長的細緻描摹,勾勒出北宋仁宗時代“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的清明盛世以及展現了當時仁宗的情感抉擇和喜怒哀樂。。

2、服道化對照史圖而做,汝窯瓷器等細節體現了嚴謹的歷史文化觀,向觀衆展現了最真實的宋朝文化

《孤城閉》原著中大量的情節來自於正史,注重細節考據,書中反映了許多宋代的官制、禮儀、風俗、服飾等內容。而《清平樂》劇組顯然對宋史的研究也是滾瓜爛熟,特別是對《宋史·輿服制》的研究。

宋朝是中國極簡主義審美的巔峯,宋代的服裝、傢俱、器皿、山水畫都在宋代綻放異彩,形成所謂的“宋代美學"影響後世深遠,可說是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高峯。

看了前幾集,感覺《清平樂》除了跌宕起伏的劇情、演員優秀的表現以外,劇組在服道化方面還原度也太高了吧!劇中人物從人物髮型到妝容衣着完全仿照歷史畫像複製。總體來說素雅偏多,即使是厚重的深色衣服,也可以看到對顏色很嚴苛,還有規格不同的透視,不同場合的冠帶服飾。

劇中不管是男子服飾,還是女子服飾,《清平樂》的服化道都高度還原了歷史的原汁原味,簡雅但不隨意,既兼具了娛樂性和觀賞性,也傳遞了國風文化傳統禮儀,又達成了靜美和諧的質感,彰顯了人物的氣質和滿足了觀衆的審美需求。

另外,劇中對宋代當時的政治格局,宮廷制度,人文風俗刻畫的細緻精妙,尤其是點茶、焚香、插花等生活方式,以及市井風貌,大宅府邸、街頭瓦巷、生活用具比如茶爐、溫酒壺、團扇等都做了很好的還原。

而這些高雅的細節呈現,再現了精緻的審美哲學與美學藝術,更是爲觀衆勾勒出了一幅精緻的視覺美圖,帶來了美感極佳的視覺衝擊力。

3、前情細節鋪陳節奏緩慢,整體色調偏暖,構圖中正,一幅氣象開闊的大宋畫卷也漸漸繪就

很多人吐槽《清平樂》的節奏慢,它前兩集的確可以說是非常慢,劇情只交代了宋仁宗趙禎探母這一件事,不過整體色調偏暖,構圖中正,着重描繪了宋朝“重文輕武”的厚重感和歷史感。

情節上是多線敘事,開篇以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切入,隨着少年仁宗闖皇陵,官家知道自己身世之後的衝動,再到朝堂之上針鋒相對、引經據典的抗爭,隨着劇情的發展緩緩交代清楚整個故事的背景、起源和主要人物關係,觀衆從中能看到若隱若現的官家和前朝以及後宮之間的暗潮洶湧。

儘管節奏緩慢,但前兩集裏出現了密集的歷史典故、伏筆、雙關語等,信息量實爲龐大,且這些伏筆都對後續劇情極爲重要。隨着這些劇情,一些鮮活的人物形象也慢慢立了起來。比如王凱飾演的宋仁宗。

因爲即使生在帝王家,亦需承擔起出身和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爲此必須捨棄生而爲人的普通情感與喜樂。比如到達皇陵後,文臣晏殊和宋仁宗之間就“該不該把生母接回宮”這一問題展開長達5分鐘的對話。

如此長的情緒渲染和臺詞鋪墊,不僅暗示宋仁宗此後一生不斷爲國家放棄自我的命運,更重要的是使得人物成長更加合理,展現了“合理化”的劇情線路。還鋪陳着宋仁宗克己復禮的宿命,一幅氣象開闊的大宋畫卷也漸漸繪就,潛藏在這幅畫卷之下的,是這些人物與時代交錯的悲歡喜樂;同時也奠定了全局的基調:仁。宋仁宗也因爲仁,成了他一生的劫數。

但當仁宗選擇承受這份來自自我身份的剋制與權衡後,他卻也犧牲了幾乎所有“任性”的可能,爲了眼前盛世他打造一座高處不勝寒的孤城,也再也無法完成讓最疼愛的女兒徽柔跳出宮牆成爲大宋最快樂的姑娘的願望。緊閉的宮城背後,只餘空蕩蕩的心事、與無人訴說的遺憾,都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消磨殆盡。

4、文人名臣扎堆出現且符合歷史走向,簡直就是一場文化盛宴

相信看過《清平樂》前幾集的觀衆都會感受到這部劇的正劇傾向:除了服道化,劇中的人名、官名、主要情節也都基本符合正史記載。

這段時期曾可謂是大宋帝國的巔峯時代,政治、文化領域名人輩出,羣星薈萃:韓琦、晏殊、范仲淹、夏竦、歐陽修、富弼、司馬光等我們熟悉的背誦並默寫全文天團”將陸續登場,交相輝映。如何講好宋仁宗的治國理念以及這些人物的故事,亦是這幅畫卷中的重要關節。相信搭配實力派演員的演繹,朝堂戲的看點只增不減,而這將會是一場文化盛宴,讓你我不由得回想起當時高中揹着古詩詞的日子。

比如喻恩泰飾演的晏殊雨中吟唱《浣溪沙》這段: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闌干影入涼波。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晏殊《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

彷彿一句一句,敲在觀衆的心頭上。巧妙地勾勒了鮮明的的人物性格,獨屬於婉約派詞人的浪漫情調從書中具象化了,且讓晏殊從史書裏徹底走出來了。”

同時,劇中還重點展現了宋代一些重要的制度特點,通過這些爲我們呈現出了潛藏於表面之下的歷史格局和深沉思考。例如韓琦看到梁家一家的境況後,向官家諫言坊市分開的制度不好,而官家卻最終以一段詳細的論述教將韓琦這個沒有實戰經驗的書生說的臉都紅了。

5、臺詞精煉,演員演技生動,文言文的韻律感把觀衆拉回到北宋

因爲北宋時期文人治國,故而劇中文戲居多,且含有大量的文言唸白,可以說:宋朝時期的文人風骨以及精神氣節就主要體現在臺詞上,劇中引用了大量來自經典中的片段來體現其思想,雖說這會無形之中拉大觀衆對於故事的理解程度,但宋的人文氣息卻撲面而來,也更好的體現了當時文風盛行。

在前兩集中,鋪展開來的是少年線,小演員的演技雖青澀,但第二集由王凱飾演的仁宗一出來,就立馬就有了帝王初長成的味道,一出場、一張口唸臺詞就能感受到帝王之威儀。

這裏不得不表揚下王凱的臺詞功底,他曾在採訪裏說他在背臺詞的時候特別注重類似文言文的韻律感,不能錯一個音,否則後面的感覺就都不對了。而他在劇中的臺詞功底可以看得出他對本劇的用心,韻律,斷句,語氣輕重緩急都把觀衆給拉回到北宋,如同涓涓細流緩緩輸出。

且天潢貴胄,年輕氣盛,角色當前對應的精神狀態也拿捏得也很精準。

對於古裝劇的創作而言,目前像這樣既有劇情極其尊重史料的方式重現了時代背景,還不乏格局和精神內核的作品實在不可多得。而《清平樂》無疑是一部製作精良的優秀作品,有一種縈繞不散的歷史感,需慢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