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对政务颇有心得的贾谊没有像在地方上那样建议文帝发展生产,而是首先上了一封《论定制度兴礼乐疏》,在这封奏疏中贾谊提议进行礼制改革。贾谊的意见很有见地,对后世影响深远,不过文帝认为礼制改革的时机还不成熟并没有采纳贾谊的意见。

贾谊与秦相李斯师出同门,有经天纬地之才,结局却令人唏嘘网视剧透

3小时前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他为汉朝提出了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见。


然而贾谊成为“王者之佐”的梦想刚要开始就是破灭了,他在被誉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的汉文帝手下遭到排挤,而后始终没有受到重用。

王勃为贾谊的遭遇感到惋惜,他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01与李斯、韩非师出同门

贾谊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出生在洛阳,少年时便展露出过人的才华,后来拜张苍为师。

这位张老师可不得了,他是西汉初年的丞相,擅长历算。而张老师的师傅更不得了,他的师傅是教出了李斯和韩非的荀子。李斯是秦始皇的丞相,韩非是著名思想家,张苍与他们师出同门。

这么看来贾谊很早就被当时的人认为有公卿之才也是很正常的,他和李斯、韩非师承同门又是优等生,自然没少学到治国安邦的本事。


贾谊不负吴公的厚爱,他把自己的才识全部用在辅佐吴公治理河南郡的事业上。在吴公和贾谊的通力合作下,河南郡的社会迅速安定,百姓富足。在国家的政绩考核中河南郡脱颖而出,郡治天下第一。

02少年得志,最年轻的博士

河南郡的政绩突出,引起了汉文帝的注意,文帝下旨擢升河南郡太守吴公为廷尉。吴公入朝拜见文帝,文帝对吴公的治理成绩很感兴趣,便问吴公是怎么在短时间里把一个郡治理的井井有条的。


21岁的贾谊成为了大汉王朝最年轻的博士,然而这只是贾谊飞黄腾达的开始。贾谊出任博士期间,每次皇帝出题讨论,贾谊总能旁征博引对答如流,并且提出精妙的见解。同僚们无不赞许贾谊的才华,文帝对这个年轻人更是欣赏有加。不到一年的时间,文帝提拔贾谊为太中大夫。

03建议改革礼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获得了火箭速度提升的贾谊意气风发,他准备像辅佐吴公那样为汉文帝出谋划策。然而对政务颇有心得的贾谊没有像在地方上那样建议文帝发展生产,而是首先上了一封《论定制度兴礼乐疏》,在这封奏疏中贾谊提议进行礼制改革。

那么,贾谊为什么首先建议礼制改革?原来贾谊敏锐地感知到国家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需要新的指导思想来治理国家。

在西汉开国初期,整个国家刚刚经历了秦末残酷的战争,国力十分衰弱。开国皇帝刘邦出行都凑不齐几匹毛色相同的马,王侯出门只能乘坐牛车。当时有大臣建议刘邦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和陵墓来彰显国威,被刘邦断然拒绝。刘邦深知秦朝的灭亡就是因为过度压榨百姓导致的,他自己也是因为押送囚徒去修秦陵未果才造反。陈胜、吴广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还在耳畔,所以刘邦一反秦朝的法家施政思想,采用道家的无为思想来治国。

到了汉文帝时期国家经过二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已经恢复元气,百姓生活趋于富足。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朝有了物质基础就需要思考上层建筑的问题。继续沿用道家的无为思想来治国会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混乱。

贾谊以儒家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贾谊不光为汉朝提出了治国的指导思想还设计了一整套操作方法。贾谊的意见很有见地,对后世影响深远,不过文帝认为礼制改革的时机还不成熟并没有采纳贾谊的意见。

次年,贾谊再次上《论积贮疏》。贾谊敏锐地发现帝国存在的危机,在奏疏中他针对当时“背本趋末”(弃农经商)、“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政治上提出遣送列候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的建议。

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但贾谊也得罪了王侯贵族。

很快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一大批功臣元老向贾谊发难。文帝因为贾谊突出的才干和优异表现准备擢升他为公卿之职,功臣元老们马上进言诽谤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一顶顶大帽子向年轻的贾谊扣过来。文帝迫于舆论压力渐渐地疏远了贾谊,也不再听取他的意见。

04梦想破灭,文学成就却名垂青史

汉文帝四年(前176年),贾谊被外放到长沙做长沙王太傅。在前往长沙赴任的途中,贾谊路过湘江时想起了投江而死的屈原。屈原壮志难酬的遭遇激发了贾谊的幽愤之情,他挥笔写下悼念屈原的名篇《吊屈原赋》。

在谪居长沙的第三年,贾谊感到自己的一生可能要在偏远的长沙度过了,想到这些不免内心苦闷。有一次一只猫头鹰(𫛳鸟)飞入了贾谊的住所,猫头鹰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吉祥的鸟,见到猫头鹰进入家里贾谊以为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写下一篇《𫛳鸟赋》来抒发悲愤之情,同时宽慰自己。

贾谊因自己的悲苦遭遇在长沙写了很多名篇,虽然他辅佐帝王成就事业的梦想破灭了,但他的文学成就却名垂青史。

在谪居长沙三年后,汉文帝再次想起了贾谊便征召他回京。贾谊本以为文帝要再次重用自己,可惜这次文帝除了叙旧以外,只是问自己神鬼之事,贾谊为文帝耐心解答到深夜。

那次对话后文帝把贾谊任命为自己宠爱的小儿子的太傅,治理国家的事情便只字不提。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文帝小儿子坠马而死,身为太傅的贾谊忧伤过度,一年后也郁郁离世。贾谊终年33岁,他的治国安邦之才与远大抱负也随他离去。

贾谊是那个时代最有见地的政论家,他生不逢时没有机会一展胸中的抱负,他的才华和理想只能像他悼念屈原一样能被后世凭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