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中外,從來都不缺爲藝術而活着的匠人,當然也從來不乏爲藝術而獻身的亡靈,中國歷史上就有幾位因詩而死的先驅。比較著名的有三例:關盼盼因白居易一首詩而自殺殉情,劉希夷因被奪詩而遭宋之問殺害,後主李煜因一首《虞美人》而被趙光義賜了毒酒。不論原因爲何,他們的生命都與詩歌緊緊綁在了一起。

其實,李煜並不是史上唯一一位因詩而死的帝王,還有一位就是今天的主角——宋恭帝趙顯。趙顯是南宋第七位皇帝,在父親宋度宗因酒色過度駕崩之後,年僅4歲的小趙顯就在奸臣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爲帝。可那時節大宋江山危在旦夕,朝廷對內號召全國“勤王”,對外則派使與元議和。

然而,當時的蒙元意在天下,根本不將和談的財物放在眼裏,當蒙元的鐵騎踏到了臨安城下,皇太后不得不抱着年僅5歲的宋恭帝出城投降,至此宋朝基本滅亡,只有南方的一些殘餘勢力仍在奮死抵抗,可這距陸秀夫揹着小皇帝趙昺崖山跳海的時間也就僅有三年。趙顯被俘虜後,被押解到了元朝大都。

趙顯年齡尚小,對元朝統治構不成什麼威脅,因此他在大都安安靜靜地活到了成年。公元1289年,在趙顯19歲時,忽必烈忽然想到個好主意:不如讓趙顯去做和尚吧!和尚清心寡慾,可培養出世之想,而自己又可以不必斬草除根,以免背上不仁之名,此乃一舉兩得。忽必烈萬萬沒想到,他的眼光是真獨到。

趙顯出家禮佛之後,進步突飛猛進,不僅很快融入了新環境新身份,還學會並精通了藏文,翻譯了《百法明門論》、《因明入正理論》兩部經文,在西藏地區建立起了較高的聲望。趙顯的威望雖然體現在佛名上,卻仍然引起了蒙元高層的注意,畢竟只要趙顯擁有呼風喚雨的能力,這對他們的統治就是潛在的威脅。

按照這個思路下去,趙顯的結局就是涅槃,安心地度過最後的時光。恰恰不巧的是,出家已久的趙顯卻寫下一首詩,引來了殺身之禍。那是1323年的某一天,53歲的趙顯已過知天命之年,這一天他詩興大發: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

這首詩簡單四句二十句,卻連用兩典,包含着很深的寓意,小解認爲與李煜之心境大有可比之處。“林和靖”即北宋著名隱逸詩人林逋,他終生不仕不娶,就喜歡植梅養鶴,自稱“以梅爲妻,以鶴爲子”,人稱“梅妻鶴子”,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句傳世。趙顯爲何要寄語林逋呢?

林逋的典故,寄託了趙顯對故國深深的眷戀。他不懷念美人歌舞,不思念紅磚綠瓦,偏偏想起一個隱逸的閒客,其原因可能是趙顯不想表現得太直白,不想讓外人窺知他內心對故國深沉的情感,可是對故國的情思卻怎麼也阻擋不住,總是止不住地往外流淌,他只好以林逋爲工具,表達對亡宋的思念。

“黃金臺下客”又是一個典故,也是讓趙顯喪命的句子。黃金臺是燕昭王爲廣招天下賢士而建築的宮殿,殿上放了幾千兩黃金用以饋贈前往的賢士。燕昭王招納天下人才的目的是爲了復國。趙顯以燕昭王爲名,寄語林逋:當年黃金臺下的那些仁人志士,應該是不會來了。

由此可知,趙顯這五十多年來始終沒有放棄希望,他內心裏一直期待着黃金臺下的勇者,來解救自己於危難之中,來爲自己復國。可是當他兩鬢斑了白,他的希望已經燃燒殆盡,所以才說他們應該是不會來了,這一輩子也就如此了。這首詩傳到元帝的耳朵裏,元帝怒不可遏,當即下令處死趙顯,這位從未忘記使命的亡國君終於赴了故國而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