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疫情的陰霾散去,當觀衆懷揣熱情重返劇場,一場場精彩絕倫的戲也正在等着——等着戲曲的老朋友,也等着更多從線上走下線下的新朋友,上海戲曲人時刻準備着。“因爲是疫情,作品又不能太長,所以一般的作品我們都是在控制在8分鐘裏頭,沒想到這種樣式還受老百姓喜歡, 比較短,但是就這麼一點時間裏頭, 把一件事情說說明了,裏頭還有滬劇的唱段,還有一些名家在裏頭表演,所以受老百姓歡迎,所以我準備把微劇場把它堅持下去。

八歲的萬萁彧已經許久沒有下過樓了。往常,每逢週日,爸爸都會帶着她橫跨整個市區去學越劇,已經堅持了兩年。因爲這次疫情,她和很多小朋友一樣在家裏上起了網課。而她最心心念唸的就是上海越劇院推出的“童謠雲課堂”。


“以前學的我覺得他們大人的沒人特別有勁,然後小孩的很活潑有勁。” 萬萁彧說。



越劇童謠雲課堂有一個百人羣,彙集了全國各地參加童謠雲課堂的小朋友的家長。跟着視頻學唸白、學動作,每週固定的直播教學,一套課堂流程下來,小朋友已經學會了幾首越劇童謠。


“一做作業就雞飛狗跳,不做作業,母慈子孝。我們一起學兒歌的時候,我覺得我自己心態也年輕了,家裏邊看着我們兩個沒有雞飛狗跳,其實爺爺奶奶也是心情也好了。”萬萁彧的媽媽說:“因爲我們關係還是蠻緊張的,她看到我也是蠻怕的。”


童謠雲課堂不僅培養了一批小小越劇迷,年輕的家長們也在幫助孩子參與的過程中也逐漸喜歡上了越劇。上海越劇院院長梁弘鈞說:“我們在做這個的時候也有意識在互聯網當中也有意識的去做一些普及,特別是童謠的普及,爲什麼我們從這個點切入,除了維繫之外,更多地希望吸引新觀衆。這是疫情帶給我們的另外一個功能或者是是意外,我們希望通過這個階段,通過網絡的傳播,能夠把我們的觀衆羣擴展起來。”


相比萬萁彧,五歲的何凌芯已經在滬劇舞臺上身經百戰。看着身邊的叔叔阿姨在拍抖音,她都能安靜地站一旁輕輕地接着哼下去。


去年,何凌芯在滬劇青年演員洪豆豆主演的《回望》中飾演洪豆豆的女兒,這一次“母女”再次攜手,參與拍攝滬劇微劇場《城市的溫度》。



自疫情以來,這已經是上海越劇院排練錄製的第三部滬劇小戲。


“滬劇的傳統, 就是捕捉新聞點,捕捉社會的熱點,而且反應很快,很真實、很生活、很自然。”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說:“所以我們傳統到今天我們也是傳承到了我們的手上,所以我們三個作品都是來源於生活的, 就是反映生活當中的這些普通人的人和事。所以我們現在在抖音上、在雲上、在我們網絡上,在我們自己的微信之家裏頭播放以後,觀衆反響特別好,就覺得文藝工作者的反應還挺快,就第一時間把很多可能不爲人知的事情,用藝術的作品來反映。”


這是滬劇演員吉燕萍第二次出演微劇場的拍攝。第一次拍攝《阿拉上海人》還是在一月下旬——疫情最爲嚴重的時候。一天創作劇本,一天作曲配器,一天練樂錄音,一天排練錄像。吉燕萍和搭檔錢思劍飾演了一對連夜趕製麪包慰問醫護人員的小夫妻。


“那天我們記得在鳳陽路這邊大概花了兩個多小時就完成了。”吉燕萍說:“作爲我們一線的文藝工作者來說,能夠在疫情當中能夠用文藝的方式做一點自己小小的貢獻,我覺得也是義不容辭,也是很光榮的一件事情。”



在微劇場《城市的溫度》中,吉燕萍飾演一位居委會主任。這部小戲講述的抗疫戰線上的上海普通老百姓,他們是如何在基層一線牢牢把關,阻擋疫情。


“我覺得滬劇院也非常的有意思,也非常了不起,他們所有的拍攝從頭到尾臺前幕後都是滬劇院自己來完成的,只有我一個是上海崑劇團外請的導演。”導演俞鰻文表示:“從特寫到近景,然後再到廣角事項,從個人到形象,整體展現了一個這座城市的對於這件事件疫情事件的各個方面的一種關懷。”


“因爲是疫情,作品又不能太長,所以一般的作品我們都是在控制在8分鐘裏頭,沒想到這種樣式還受老百姓喜歡, 比較短,但是就這麼一點時間裏頭, 把一件事情說說明了,裏頭還有滬劇的唱段,還有一些名家在裏頭表演,所以受老百姓歡迎,所以我準備把微劇場把它堅持下去。”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表示:“我準備把它堅持下去,成爲滬劇院的一個新開出來一個品牌。”



網絡,對於傳統戲曲而言並非陌生。在疫情的特殊時期,對於戲曲來說也是“危中尋機,化危爲機”。此次“藝起前行”,讓戲曲第一次全方位、多角度地與網絡進行了對接。 雲練功、雲課堂、雲直播,當戲曲人爲宅在家中的觀衆帶來一個又一個精彩瞬間,以文藝鼓舞人心的時候,網絡也爲傳統戲曲注入一個又一個驚喜,帶來新的交流方式、新課題。


“我們發現包括我們要懂得網絡上直播也好,或者網絡上你出視頻或者介紹也好,導賞也好,你需要懂很多技術,這些技術不是我們舞臺上的刀槍劍戟,是高科技一類的,這點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學習。”谷好好說。


“如何把線上的這樣的一個能量轉化到在運行後能夠轉化到線下來?這個也是我覺得是之後需要不斷的去努力和拓展的一個方向。”梁弘鈞說。


戲曲是紮根於舞臺之上的藝術,觀衆走進劇場才能真正感受到它傳統文化的美和魅力。網絡,作爲渠道和平臺,給予傳統戲曲更多被認知、被瞭解的機會。


當疫情的陰霾散去,當觀衆懷揣熱情重返劇場,一場場精彩絕倫的戲也正在等着——等着戲曲的老朋友,也等着更多從線上走下線下的新朋友,上海戲曲人時刻準備着。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健慧 邢維 李維瀟 實習生:鍾威虎 編輯:靜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