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也稱竹刻。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這樣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爲紙耳。"言簡意賅,卻頗爲精妙,爲近年文人雅士及收藏者的青睞。

  竹雕早期通常是將宮室、人物、山水、花鳥等紋飾,刻在器物之上。而且存世的竹雕製品也很少,目前所見的多爲明清兩代的傳世品。明清時期的竹雕製品,雕刻技藝的精湛,早已超越了前代。明代的竹雕風格大多渾厚質樸、構圖飽滿。

  刀工深峻,而且線條鋼勁有力,圖案紋飾佈滿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製品帶有明代的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爲豐富多樣,淺刻、淺浮雕的技法同時並用。 雕刻作品有的雕刻簡練、古樸大方,有的精工細作、紋飾繁密,變幻無窮,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陰線、陽刻、圓雕、透雕、深淺浮雕或高浮雕等。

  竹雕鑑賞

  早期的竹刻製品遺存很少,到今所見多爲明清傳世品,一般渾厚古樸,構圖飽滿,佈滿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線條剛勁有力,轉角出棱。朱鶴認爲,如果不進行透雕和深刻就不算雕刻。品種以筆筒和香筒爲主。

  清代前期還有明代遺風,但表現技法更加多樣,淺刻、淺浮雕、留青、圓雕等同時並行;品種擴大,除筆筒、香筒外、臂擱、竹根人物,動物與山石具備,製作精緻工整,細巧秀雅,而像張希黃的留青山水樓閣、鄧渭的淺刻小字行楷等都是個人風格特徵十分鮮明的作品。清代後期面目不暇接較爲單一,用刀平淺,常作陰刻。

  質地

  明清時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於生長二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紋理結構細密,嫩老適中。所以雕刻成器之後,經打磨,其光潤,平整,不亞於平整的木紋。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現出竹的肌理,後期作品則精工細作,很少見到竹的粗糙肌理。

  款式

  明清時期的著名竹雕大師,基本上都沒有在作品上留名的習慣,所以,有親筆提款的名家傳世之作很少。現在我們能見到的刻上大師名款的竹雕器物,有四種情況:一是作者親筆提款的真品;二是其弟子們後加款識的真品;三是弟子的作品刻上師傅的名號;四是完全造假的贗品。

  由於明清竹刻中鐫有的作者名款或印章,是鑑定的重要依據。因此,贗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識,是比較常見。一般來說,真款刻寫自然流暢,秀中有骨,剛而不板,無矯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風格。僞款則筆畫呆滯,下刀乏力,與原作者風格不符,有的雖形似卻無靈氣。

  刀工

  明清時期,曾出現一批具有文人、工匠雙重身份的特殊工藝大大師,他們的作品往往刀工流暢,且畫意明確,意境深刻。從清末開始,竹刻上的書畫從此丟失了耐人尋味的意境,失去了精湛的刀筆藝術。

  風格

  一般說,明代的竹雕表現出質拙渾樸的藝術風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時期的沉實幽雅;乾隆時期的絢麗富麗。到了清後期,作品的風格趨向平淺單一。但這只是從總體上看。

  明清時期有很大一批作品,都是文人藝術的一種體現,文人有着自己獨立的藝術特點。因此,竹雕鑑定中不能太絕對化。正確的方法是從總體上把握,具體鑑定時,則注意一般與個別兩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色澤

  一般來說,作品的年代愈久,器表的顏色也愈深。這種色澤的產生,多是常被人們賞玩摩挲的緣故。明代作品多帶有暗紅的色澤,其中最受人歡迎的應是一種帶有琥珀光澤的紅色;清代的作品多深棕、棕黃色,越到後期色澤愈淺。

  然而,事實上清代的竹雕作品中,往往具有一種灰褐色澤,這就比較特殊了。僞者常將新器加以染色,冀求獲得與舊器相同之色澤,但人爲模仿浮而不沉,遭到自然色澤終究有別,經仔細辨別,很易看出。同時僞作之品畫面,凹凸之處的色澤千篇一律,也無濃淡之分,更無過渡色。

  特徵

  在竹雕工藝中,知道一些工藝的流行年代是很重要的。陷地深刻技法從清代開始的;竹簧器始於清初,盛於乾嘉時期,精品均爲宮廷用具;留青雖始於唐朝,但唐至明代不見有,現傳世作品除了明末張希黃的佳制,其餘均爲清以後的產品;康熙年間嘉定派曾用一種特殊的粘土製成竹雕中動物的眼睛。因此,熟悉竹刻技法有利於辨析竹雕作品的時代。

  真品

  要平時多看,多接觸博物館或私人收藏的古代名家竹雕作品,和在平時交易的竹雕作品進行比較,才能不在交易中喫虧。

  互證

  明清時期不少竹雕大師,既擅長竹莖雕,又善於竹根雕。既是竹雕行家,又精於木雕、牙雕和漆雕等。藝術是相通的,無論是何種材料,都會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創造力,刀工和審美意識。

  因此,(我們通過竹雕大師同時期其他材料的作品然後瞭解他在其他雕刻領域中的藝術表現力,)我們通過竹雕大師同時期兩件不同材質的作品,進行對照,瞭解了他的藝術表現力,就可知其作品的真僞。

  竹雕保養

  年代久遠民間傳世的竹雕,其附着物已生根,要清洗掉必須加適量的肥皂水,這樣很傷老包漿,而棗紅色的老包漿既是歷史歲月的見證,又有很好的手感和美感,洗過的竹雕上核桃油,仍然顯得乾澀。但經清洗後上核桃油的筆筒,不易生蟲。是否需要水洗,應視具體雕件而定。對必須要清洗的,清洗時儘可能不要損傷竹膚。

  要用帶殼的生核桃炸專用保護油,不要用炒過的核桃仁炸油。帶殼核桃炸出的油沉積物少,且含有一定水分,不燥,故不傷物件。

  熟核桃仁炸的油燥氣大,抹上晾乾後,竹雕易開裂。因老竹雕的大多數主人歷代均有保養,所以,上油時只需用食指輕沾一點,以指尖膚面有油爲度,將油抹在另一掌心,兩手搓勻後,雙手持雕件把玩,即可達到養護目的。油不可多,多了易回潮。

  此外,切忌用各種刀具修刮竹雕上的附着物,這對雕件的原貌和品相都有影響。不要塗抹任何油漆和化學色料。專業書上雖有上漆一說,其利弊應該斟酌。

  老鵰件本身有沉積多年的保養油和把玩的汗沁,上漆後很難幹,雖能確保雕件不開裂,但這樣做也就不會形成竹子由自然色變產生的美感。

  有條件的收藏者,可將藏品放在玻璃罩內密封保管。如無恆溫措施,爲避免玻璃產生的高溫導致雕件開裂,平時可丟一個紙坨在雕件內,它有調節乾溼度的作用。也可以放一兩把木柄鬃刷,毛向上,它可以散發雕件內的熱量。

  木製把柄有吸潮散熱的作用,連陰雨天一定要取出。另一方面,由於長期密封,一旦接觸空氣或風吹,就易造成開裂。採用此種方法保管,能確保恆溫,並定期把玩幾下。

  最好製作專用的木質內格子櫃保管。專用保管櫃氣溫在20℃至35℃,相對溼度在35%至40%時,下部放瓷器或其他物品,離地1米放竹雕件。如氣溫過燥過高,可在室內放鉢水,或放幾本書於櫃內。

  如收藏者住樓上,夏季過於乾燥時,可放半杯水在格子上,但雕件與水杯要保持一定距離,要經常檢查,沒必要時及時取出。也可採用放舊報紙的方法,但報紙的回潮力較強,不宜多。並且要經常把玩和檢查,特別是每年降雨集中的季節要常看,發現長毛,及時用鬃刷清除。

  市場前景

  竹雕在工藝美術品中只是一個小門類,在拍賣會上多歸爲工藝品雜項之列,但應該看到的是,雖然竹雕多是小器,但一器之微,往往窮工極巧,精雕細琢,特別是明清以降,名家輩出,風格獨特,故歷來成爲收藏者的珍愛之物。

  更由於中國的竹雕工藝獨樹一幟,特點鮮明,因之也成爲國際收藏界的寵兒,由於以上的幾項原因,竹雕器的市場價格近幾年有不斷攀升之勢。

  從全國範圍來看,竹雕器物雖屬雜項裏的一個較小的門類,但整體的成交率頗高,據雅昌網站資料顯示,到2005年10月份爲止,有資料可查證的拍出的竹雕類拍品共1522 件。 其中成交615件,成交金額人民幣4363.481萬元,成交率40%。

  其中在國內衆多藝術品拍賣公司之中,竹雕器物拍賣獨佔鰲頭北京翰海拍賣公司,到2005年10月份爲止拍出的竹雕類拍品共389件,其中成交236件,成交金額人民幣1459.605萬元,成交率高達61%。

  其中成交價位居榜首的是2004年11月22日秋季大拍推出的清朝乾隆竹雕松樹人物筆筒,估價僅15萬至25萬,但最終以超出估價5倍的價格132萬元成交。

  其實,作這全國拍賣最火爆的北京拍賣市場,一直以來,竹雕的交易都表現不俗。目前,一隻普通竹刻師雕刻,只要有點年頭的竹雕作品成交價都在萬元左右,一些有明清刻竹名家款的開價通常都在兩三萬元以上,這比2002年的交易價格高出了10倍左右。

  中國嘉德十餘年來也上拍過數百件竹雕拍品,成績最爲突出的當屬2003年秋拍'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拍賣會中推出的14件竹雕器100%成交,其中有超過半數以上的拍品創下近10年來竹雕器拍賣的歷史最高,其中第1210號拍品明朱三松竹根雕老僧以264萬成交。

  北京華辰拍賣公司在2004年的5月16日春季拍賣會上,第314號拍品清竹雕劉阮入天台圖筆筒以31.9萬元居全場竹雕器物成交之首。

  另外,在海外市場中,竹雕作品也表現不俗,在2012年10月23日香港蘇富比拍賣給中,清康熙 竹雕《西廂記》相送圖筆筒僅估價就高達350至400萬人民幣,最終不負衆望,以5469600元成交。

  微信號aimeili5917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