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飛 |

  中國動畫學術聯盟 發起人

  魯迅美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 院長

  魯迅美術學院 教授

  魯迅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 委員

  魯迅美術學院 碩士導師

  魯迅美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黨總支 書記

  社會職位

  遼寧省美術家協會 理事

  遼寧美協綜合畫種藝委會 常務副主任

  大連金普新區文聯 副祕書長

  中國(常州)國際動漫周 評委

  中國(廈門)國際動漫周 評委

  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評委

  中國美術家協會動漫藝委會 委員

  遼寧省數字藝術設計專家委員會 主任

  遼寧省戲劇影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 委員

  全國大學生原創動畫大賽 評委

  人民美術出版社藝術教育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遼寧省動畫專業研究生創新與交流中心 主任

  獲獎及創作

  1. 動畫片《天地傳說》被選爲中央電視臺動畫城欄目的首播影片;

  2. 動畫MV《小貓種魚》獲中國“視協”動畫短片提名獎,文化部中國兒童電視MV大獎賽三等獎;

  3. 定格動畫片《盒子·林子·兔子》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獲第六屆全國數字藝術大賽金獎,東北亞國際動漫教育&產業發展研討會暨國際動漫作品比賽優秀獎,入圍第八屆中國常州國際動漫藝術大賽,獲2014年遼寧省美展金獎;

  4. 動畫片《音樂先生》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獲2014年遼寧省美展金獎;

  5. 藝術動畫片《蝸牛·守望》獲首屆全國高校美術·設計大賽金獎,北京國際動漫博覽會最佳美術設計;

  6. 《這裏開往哪裏》、《城市》獲全國教師設計作品優秀獎;

  7. 上海世博會瑞典館“創意之光”動畫宣傳片獲組委會特別嘉獎;

  8. 多媒體詩·音·畫劇《正氣歌》獲瀋陽市政府“文華杯”多媒體設計金獎;

  9. 大型多媒體數字出版物《大耳娃智趣學習寶典》獲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電子出版物獎;

  10. “動畫短片設計”課程獲遼寧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獲評遼寧省精品課;

  社會影響及價值

  2000年起先後參與創建多媒體專業和動畫專業;

  2007年在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籌建傳媒動畫學院,2010年正式成立;

  2010年策劃並組織年度活動“魯迅美術學院動畫與媒體學院獎活動月系列活動及頒獎盛典,以及年度學術活動“金石峯會主題活動‘金石論壇’”,迄今已成功舉辦了七屆;

  2015年成功申辦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

  2016年策劃“泛式的螃蟹”魯迅美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教學彙報展;

  2016年策劃首屆“塑料不酷”攝影影像綜合藝術展(巡展),反響熱烈;

  2017年策劃“躬行·仰望”魯迅美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師生創作彙報展;

  2017年策劃新西塘越裏“再造-李象羣雕塑藝術邀請展”;

  2018年策劃“包容與衝突”——魯迅美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當代繪畫之綜合材料語言實驗創作展;

  2018年策劃併成功舉辦“膺·未來”嘉善國際藝術峯會,“T20+當代藝術名家作品邀請展”、知名美術學院院長論壇等活動,探索和思考了藝術的公共性和社會性的意義。

  2018年策劃併成功舉辦“嘉善國際大地藝術節”,梵高主題文創市集等活動將新西塘越裏再次推向公衆的文化視野中心。

  治學觀點

  1)教學體會

  自1997年至今,二十多年的一線藝術教學經歷,讓我體會頗深:在傳統的藝術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依然是傳道,授業,解惑;當今新時期新人才培養目標下,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

  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激發者,是學生各種能力形成和積極張揚個性的輔導者培養者。做爲魯迅美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課程體系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我必須從一個知識、技能、觀念的傳授者中解脫出來,在這20年的藝術教學實踐和管理工作中,歷經了這兩種教育觀念的激烈碰撞,這無疑是一種挑戰。也只有積極轉變角色,才能處理好教學與教學管理活動中的各種關係。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現在,完善傳媒動畫學院的立體交叉的教學培養模式,實現“泛動畫”理念與藝術創作實踐統一、知識與技能融合,這將是我做爲一個教育的實踐者在藝術教育教學管理上不懈追求的目標。

  做爲教師我尊重學生的差異,並一直保持開放的心態,及時的反饋、鞭策、鼓舞、感召。在教與學的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憑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社會閱歷感染和影響着學生,力爭讓學生成爲一個個具有獨立完整的精神的個體展示於社會生活。對於青年學生,勇於創新,樂於探究,勤于思考,善於動手,這是我對他們的殷切期待。做爲研究生導師,這也是我對學生提出的要求。

  2)傳統與當下

  我理解的所謂傳統,應該是指先人積澱下的思想、制度、文化、藝術、道德、風俗、以及行爲方式等等,對現代社會人們的言行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傳統是歷史發展繼承性的表現,傳統有精華也並存糟粕,好的傳統對社會發展和藝術創作會起促進作用,不好的傳統反之。對待藝術創作我們應該尊重傳統但不能是照搬,如果只重複前人的行爲,則完全體現不了創造性。

  提到傳統,就不能不說到創新,事實上,創新本身就是傳統的有機部分,沒有創新就沒有傳統,不能將傳統與創新對立起來。如果沒有王羲之的創新書體恐怕就沒有我們目前的傳統書法。西方的繪畫創作有很悠久的傳統,但絕少聽到有哪個西方畫家在打着保護傳統的旗號,且幾乎沒有人再象達芬奇那樣畫畫了,相反他們則將目光轉移到全球範圍內學習,並創造出了推陳出新的藝術形式。

  歷史發展到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不但創造了新的生產力,而且也爲藝術表現能力開闢更加廣闊的天地。隨之而來的也應該是與現代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藝術創作形式誕生。隨着新媒體,軟硬件,移動終端的發展,我所從事的動畫藝術創作,動漫視聽語言還要繼續深入變革。對於傳播中國文化藝術的精神和審美取向具有極大的影響。就語言上,有它獨特的語法或者說敘事語言,雖然動畫的創作歷史短暫,也有自身的文化延續性與歷史參照系統。

  當代動畫藝術的創作過於傾向商業話,缺少獨立表達的批判性東西,趨於一種封閉化的趣味,或糾纏於語言與概念的呈現,而丟失了動畫作爲一種藝術表達,其本身應該具有的可能性。運用傳統技藝,結合現代科技,勇於創新,突破範式限制,去完成創造性表達,是動畫藝術創作繼承、創新、發展、傳續的必經之路。

  3)目前關注

  現在我最關注的應該還和我本身所從事的專業分不開,那就是藝術前沿和最新的科技信息。

  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社會、生活乃至包括藝術在內的上層建築的滲透、影響日益強大,科學技術在發展自身的同時改變着社會,改變着一切,藝術也不例外;學科之間的交叉整合在當代已是必然的趨勢了。學術一點的說,這是以“去專業”的方式來打破專業壁壘,流行一點的說法叫“跨界”。

  在這樣的情勢下,藝術原有的自下而上狀態發生了重大的變革,與科學技術的互爲也在從表層走向深層,如多媒體藝術、信息藝術的發展就是一例;而藝術研究也同樣面臨着變革;傳統的方法、視角、手段、甚至目的,都需要重視檢視,並需要建構新的方法、新的視角,研究新的問題。在更深一層上,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提出了新問題和新挑戰,如何解決兩者關係的失衡問題,從藝術着手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一面。

  動畫創作作爲一種視聽敘事語言的呈現,是與科學技術和新媒介的發展分不開的,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進步都觸發了動漫表達手段和語言的豐富。從藝術與科學互爲關係的角度開展研究,無疑是一個新的思路。我們國家正在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這必將促成科技與藝術的深入融合,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