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侬|永远停留在1980年12月8日晚上

向海里投一颗小小的卵石,也将激起浪花。

不要扔一块大石头,那会带来惊吓和不好的反响。

投一颗小卵石就好。

我们要坚持不懈,并永远站在一起。

这就是我们让世界改变的方式。

我们做出改变,世界就可以做出改变。

——小野洋子

1971年,列侬为'War Is Over' 运动画的简笔画并许下新年愿望:「没有恐惧的…美好的一年。」

这首歌就是 'Happy Xmas (War Is Over)'《圣诞快乐 战争结束了》。

2018年很快就过去了,今天让我们听着这首歌,回望过去的一年,纪念一下列侬,聊聊这首歌和背后的一张海报。让我们先回到1969年。

1969年,一个伟大的年份。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年轻人走上街头参加反越战游行示威,一个名叫伍德斯托克的小镇举办了一场被载入史册的音乐节,尼克松当选总统,表示要让美军逐步撤出越南,列侬被英国ATV电视公司选为“十年来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另外两位当选者是肯尼迪和毛泽东。

这一年的3月20日,列侬和比他大7岁的小野洋子在直布罗陀结婚。为了响应当年的反战口号 'Make Love. Not War.’ (要做爱,不要战争),3月25日,列侬和洋子发起了著名的「床上和平运动」(Bed-in For Peace),在阿姆斯特丹的希尔顿酒店大床上整整7天不下床,五六十个记者蜂拥赶来报道这场行为艺术,以为能拍到这对夫妇在床上做爱,进门只见两人穿着睡袍,坐在那边说:「世界和平,弟兄们」( Peace, brother )。

当年6月,他们在蒙特利尔开始第二次床上和平运动时,在床上创作并录制了著名的反战歌曲《给和平一个机会》(Give Peace A Chance) ,这首歌是列侬在脱离甲壳虫乐队前的第一支单曲,发行后立刻成为反战运动的圣歌,1969年10月15日越战纪念日游行活动中,这首歌被50万游行民众共同传唱。

时间拨回到1966年,两人相识也是因为行为艺术。洋子在伦敦表演她的著名激浪派作品《切片》(Cut Piece)。洋子笔挺的坐在台上,「来吧,剪下我的衣服,随便哪里;每个人剪下的面积不要大于一张明信片,并请将这碎片送给任一个你爱的人。」观众陆续登台,在缄默中剪割下洋子的衣服,直到她一丝不挂。这是列侬第一次见到洋子。

真正打动列侬的是洋子的一件装置作品。一把梯子,通往天花板上的黑色幕布,那里悬挂着一个放大镜。列侬爬上去,透过放大镜看到一排很小的字母:YES。他深深松了一口气,「因为你爬上梯子透过放大镜看到的是 'Yes' ,而不是 'No' 或 ‘Fuck' 之类的东西,它就写着 ‘YES’」

他们恋爱了,当时列侬还是已婚。因为这段「婚外情」,洋子背负了很多歌迷的骂名,但很多人都无视了洋子当时也是已婚的事实。洋子在事后谈起丈夫说:「我知道全世界都恨我嫁给列侬。但爱和恨,同时都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力量。我有这种能力,将恨转化成爱。」

之后他们合作的第一张唱片《Two Virgins》同样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不是因为充满实验性质的音乐,而是因为这张唱片的封面——两人赤身裸体。

两年后的1969年,他们成为夫妻,穿上睡衣为和平抗争。年底,列侬和洋子为联合国的儿童援助中心举办了一场慈善音乐会,并以此发起了“War Is Over”运动。

1969年12月16日,一幅巨大的白色广告牌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璀璨的霓虹灯中,与此同时,这幅广告牌还出现在伦敦、巴黎、洛杉矶、罗马、雅典、西柏林、蒙特利尔、多伦多、东京等地的繁华闹市区。

和四周绚丽多彩的广告牌相比,它只是一张简洁的海报,白色背景,上面用黑色字体写下:「战争结束了」(War Is Over),下面还有一行小字:'If You Want It’,最后的落款是「列侬和洋子祝各位圣诞快乐」(Happy Christmas from John&Yoko) .

在接受《滚石》杂志采访时,列侬这样谈起这张海报「与我们接触过的人都理解到这是一桩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仅止于那件信息本身而已。我们收到世界上许多年轻人的感激之意,因为我们所做的事启发他们去行动。我们收到了一大堆的回应,来自各个阶层、各个年纪,不只是流行歌迷,蛮有趣的。我在纽约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街上遇到一个女士对我说:希望你的和平行动都一切顺利,祝好运。这就是它产生的主要效应——这并不是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这很有趣,它为许多鸿沟搭起了桥梁。」

1971年,列侬发布了他最经典的那首单曲 ‘Imagine’,年底,列侬和洋子以 'War Is Over’ 为主题创作了一首单曲 'Happy Xmas (War Is Over)',与他们搭档合唱的是纽约Harlem社区唱诗班的孩子们。

下面是列侬为这首歌创作的简笔画。那一年,列侬许下的新年愿望是:「没有恐惧的…美好的一年。」

两人发起的 'War Is Over' 这场运动,以及海报和歌曲,如今已经成为经典。在列侬离世多年后,洋子在她的网站 'IMAGINE PEACE’ 上专门辟出一个 'War Is Over’ 页面纪念这场运动 (imaginepeace.com/warisover)

这张著名海报也被翻译成了100多个国家语言的版本,落款处的 'Happy Christmas’ 改为了 ‘Love' ,并在网站上提供各种尺寸语言版本图片的下载,希望大家将这张海报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个圣诞,你也可以去下载一张,打印出来,贴在家里墙上,循环播放 'Happy Xmas (War Is Over)’ ,然后,发一会儿呆。

在网站上有一条列侬讲述这个运动心路历程的视频,10分钟长度(下面这条视频只是其中3分钟的歌曲),看到有些孩子气的列侬,身旁与他十指相扣的洋子,战争带来的苦难,孩子绝望的眼神… 都那么让人动容。

视频的结尾,屏幕渐暗,看到这句甘地的名言 「以眼还眼,我们终将盲目」。

An eye for an eye

will make us all blind.

- Mahatma Gandhi

在视频旁的一封公开信里,洋子写了下面这段话:
Small Pebble People are people who know that small pebbles,

when they’re dropped in the ocean,

will immediately affect the ocean of the whole wide world.

Don’t throw a big stone. It scares people and creates repercussions.

Just drop a small pebble.

We’ll keep doing it. Together.

That’s how the world gets changed…by Small Pebble People.

We change, and the world changes.

向海里投一颗小小的卵石,也将激起浪花。

不要扔一块大石头,那会带来惊吓和不好的反响。

投一颗小卵石就好。

我们要坚持不懈,并永远站在一起。

这就是我们让世界改变的方式。

我们做出改变,世界就可以做出改变。

▲ 列侬和洋子,1980年9月摄于纽约筱山纪信 《最后的影集》

1980年12月8日晚上10点49分,一个名叫马克·戴维·查普曼的青年掏出一本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下面藏着的是一把点三八口径左轮手枪,他在纽约当街叫住自己的偶像,「约翰·列侬先生?」接着,对转过身的列侬连开五枪。列侬身中四弹,倒在了血泊中。

这个结尾,其实挺讽刺的,一个热爱和平的歌手,最后被自己的歌迷枪杀了。他曾和洋子躺在床上,穿着睡衣弹唱《给和平一个机会》,但命运并没有给他一次重来的机会。

遇害前不久,列侬还对《花花公子》畅谈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热诚,「我快到40岁了,生活从40岁开始,他们都是这么说的。哦,我也相信这一点。因为我感觉很好。我有点激动。这就像刚满21岁时的感觉,您知道,刚满21岁。这感觉就好像「噢,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呢?」」然而,三个月后他遇害了,一切都停留在1980年的那个冬天。

人物简介

小野洋子,女,1933年2月18日出生于日本,日裔美籍音乐家、先锋艺术家。小野洋子的作品有《Yoko Ono/Plastic Ono Band》等。

小野洋子,一个神秘而绮情的女人。一个擅于在不动声色中制造艺术事件的女人。一个85岁高龄仍专注表现出位的女人。裸露、和平,差不多属于她的御用主题。

约翰·温斯顿·列侬(John Winston Lennon,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出生于英国利物浦,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成员,[1]摇滚音乐家,诗人,社会活动家。[2]

1952年9月,列侬在进入Quarry Bank初级中学之后开始喜欢上音乐;1955年初列侬在学校里组织了一个摇滚乐队“the Quarrymen”(采石工人);1960年,列侬组建了“披头士”并开始在各地的俱乐部演出。1965年,约翰·列侬获英国女王颁发的大英帝国勋章,1970年披头士乐队解散后,列侬发行《约翰·列侬/塑胶小野乐队》与《想像》等专辑,也创作了《Give Peace a Chance》、《Imagine》等歌曲,列侬同样也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用音乐来呼唤和平,参与了反越战活动。1980年12月8日 晚上10点49分,约翰·列侬在纽约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据称患有精神病的美国狂热男性歌迷马克·查普曼枪杀,年仅40岁。

1994年,约翰·列侬入选摇滚名人堂[3],2004年约翰·列侬入选《滚石》杂志评出的“历史上最伟大的50位流行音乐家”[

改编自王十三

更多展览资讯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成蹊公众号!

官方微博:@成蹊当代艺术中心

邮箱:[email protected]

合作电话/ Tel.86 13241963310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