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特高壓資本狂歡:上下游業績暴漲,這批上市公司迎黃金機會)

作爲新基建的重頭戲之一,特高壓最近頻迎政策利好。

近日,國家電網公司研究編制了《2020年特高壓和跨省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項目前期工作計劃》,明確將加速南陽-荊門-長沙工程等5交5直特高壓工程年內核准以及前期預可研工作。

而此前3月初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也強調,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網絡、特高壓、城際高鐵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個領域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資本市場反應劇烈,不僅特高壓概念股迎來多個漲停板,隨着國家電網特高壓項目的逐漸開工,產業鏈供應商均有望獲得大額訂單。

不過特高壓自誕生以來一直伴隨着爭議,爭論的焦點一是安全性和穩定性,二是經濟性和必要性。如今中央層面對特高壓的加速重啓,意味着這些爭議逐漸淡去。本輪特高壓建設持續性和確定性高,未來兩到三年相關企業業績將有望持續釋放,相關投資的黃金機會到來了。

全年整體投資規模近5000億元

我國是特高壓輸電領域唯一實現大規模投入商業運營的國家。作爲“新基建”七大領域之一,特高壓代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提質振興的主攻方向,具有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等優勢。

公開資料顯示,特高壓由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和±800千伏及以上直流輸電構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輸電技術,具有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少佔地等優勢,是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佈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和電力跨區域大範圍輸送的核心技術。

經過近10年的持續投入,中國已形成較爲完善的特高壓電網運營網絡,特高壓線路長度、變電容量、輸電能力等均得到穩步提升,截至目前共有25條在運線路、7條在建特路以及7條待覈準線路。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曾鳴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特高壓投資超預期,與當前經濟形勢有關,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經濟放緩,加大特高壓投資,產業鏈上多個行業都會受益,進而提振經濟。

國家電網日前印發的《國家電網有限公司2020年重點工作任務》顯示,年內核準南陽-荊門-長沙、南昌-長沙、荊門-武漢、駐馬店-武漢、武漢-南昌,以及白鶴灘-江蘇、白鶴灘-浙江特高壓直流等7條特高壓工程。力爭完成青海-河南特高壓直流工程引入社會資本工作,積極推進白鶴灘浙江特高壓直流工程引入社會資本。

國網公司董事長毛偉明表示,目前全年公司特高壓建設項目明確投資規模達1128億元,可帶動社會投資2235億元,整體規模近5000億元。年初公司初步安排電網投資4000億元以上,可帶動社會投資8000多億元,整體規模將達到1.2萬億元。

帶動配套產業聯動發展

特高壓產業鏈長而且環環相扣,帶動力極強。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特聘專家孫會峯撰文表示,結合當下疫情對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特高壓不僅可拉動與之相配套的中低壓及配網板塊的工程建設,還可依託自身對上下游關聯產業的配套需求,直接帶動電纜線路、輸電鐵塔、特高壓核心設備、電氣設備、通信設備等配套產業聯動發展。

以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爲例,工程配套電源超過2300萬千瓦,將增加輸變電裝備製造業產值約148億元,直接帶動電源等相關產業投資超過2000億元,增加就業崗位7000多個。

民生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郭曉蓓對第一財經表示,隨着特高壓工程的連續覈准與開建,我國電工裝備製造業也迎來了春天。從傳統老牌企業哈電集團、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到如今的西電集團、特變電工,輸變電設備製造企業“走出去”的案例屢見不鮮。

特高壓直流項目的核心設備爲換流閥和換流變,前者的主要供應商爲國電南瑞、許繼電氣,後者的主要供應商則爲中國西電、特變電工。在直流控制保護系統方面,許繼電氣和國電南瑞佔據主要市場份額。

特高壓交流項目的核心設備爲GIS和交流變,GIS的主要供應商爲平高電氣、中國西電、新東北電氣,交流變的主要供應商爲中國西電、特變電工和保變電氣。

許繼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換流閥是直流輸電工程的核心設備,由許繼集團生產的±800千伏/5000兆瓦柔性直流輸電換流閥,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輸電換流閥,躋身工信部發布的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名單。而該換流閥即將應用到世界上首個特高壓混合直流輸電工程——烏東德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直流示範工程龍門站。

此外,特高壓建設提速已經使部分上下游設備商實現了業績暴漲。郭曉蓓表示,由於電網階段性投資明顯低於預期,以及當前國家拉動基建穩增長預期大幅提升,重啓特高壓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本輪特高壓建設持續性和確定性高。特高壓核心產品領域龍頭公司競爭力強,且中標份額較爲穩定,未來兩到三年特高壓企業業績將有望持續釋放。

特高壓爭議

市場對特高壓有兩個爭議:一是安全性與穩定性;二是經濟性和必要性。

郭曉蓓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國特高壓電網建設從提出構想到正式實施,用了整整20年的時間,主要是因爲當時我國的特高壓技術科研力量薄弱、電網發展條件尚不成熟等。

“儘管近年來我國特高壓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還面臨着一些技術挑戰,比如提高電壓與抑制電壓、污穢環境下外絕緣子的配置以及特高壓設備的研製等。此外,特高壓電網一旦遭遇不可預見連鎖反應嚴重故障,帶來的損失非常大,因此必須採取科學、謹慎的態度進行特高壓規劃。”郭曉蓓說。

但從其經濟性來看,郭曉蓓表示,從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實際執行情況看,特高壓交流輸電的經濟性優於500千伏:變電單位容量造價相當,線路單位容量長度造價只有66%;輸電損耗只有1/3;走廊佔地只有1/3。隨着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的規模化應用,特別是特高壓設備的批量化生產,工程總體造價將進一步下降,經濟性將進一步提高。

市場上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擔心,如特高壓利用效率能否達到預期,會不會造成投資浪費;如若利用效率不高,後果會不會由全民買單,會不會推高社會用電成本。

“爭議是個老話題,各方有不同的認識。”曾鳴說,其中一個是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的原因,這些年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穩步推進,有人擔心特高壓網絡太多了有可能對打破壟斷形成了一定的障礙。

曾鳴表示,目前有一些具體的項目,由於利用率低,投資回報率不太好,導致用能用電成本提高,引發爭議。但從長遠來看,經濟和社會效益不見得不好。在規劃階段要進行詳細的分析論證,包括定量的模型方法、場景仿真來反覆論證,以確保投資回報率,這樣一些爭議就迎刃而解了。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特高壓投資要取決於電力需求以及電力輸送的需要。隨着對特高壓認識的深入,爭議似乎在逐漸變小。和5G相比,特高壓投資效果更可控可預測,對沖經濟下滑見效快,一建起來就會有需求有市場,對上下游拉動大。

一位國家電網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特高壓在試驗探索階段爭論非常激烈,但目前共識越來越大,實踐中一些已建成項目效益不錯,技術也越來越成熟,接下來幾年有望快速發展。但是目前“十四五”電力與特高壓方面的規劃還未落地,投資額與供應商訂單落地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曾鳴還表示,“十四五”期間,更宜採取“集中式開發、遠距離輸送與分佈式開發、就地消納並舉”的策略,這樣能使效益提升,同時又可以滿足能源的匹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