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初期的子弹

阙 明

在1929年的冬天,我参加了工农红军**游击队。参军后的第二天,就被编到七班任战士,第五天就给我发了一只单响枪(装1粒子弹,打1粒)。

发了5粒子弹,有2粒子弹能用的还是土造,另3粒是子弹壳,什么都没有。我说:“要它干啥呢?扔掉它?”

我正说“扔掉”两字时,连指导员来了,他听到我说扔掉,就问:“新同志,你说什么?”

我回答说:“指导员同志,你看,给我发了5粒子弹,其中有3粒是空的,无头、无尾,又无肠肚,只有铁皮,有什么用啊?如果打起仗来叫我去打什么呢?请给我多发几粒子弹吧!”

他大笑说:“哎呀!给你5粒子弹有2粒是好的,这就优待了你,因你是新战士。老战士1粒也不发。给你5粒,你还嫌少,这就不少了。但是,在打仗时你有把握就打,无把握就不乱打。1粒子弹要打死1个甚至几个敌人。子弹就是我们革命的生命线,也是每个战士的生命!”最后,他又指示我们的班长:“你要帮助新同志怎样造子弹。每个同志都要学会,这是我们的任务。为了革命胜利,我们就要多多制造。”

后来,我看到老战士和班长及其他的班都在那磨磨擦擦,我也跟他们学,不会就问。在班长和老同志的帮助下不就就学会了。

当时的子弹是这样造的:将打过的弹壳用洋钉子在屁股后面打开窟窿,然后用钉子撬掉。找一块很薄的铁皮,用剪刀剪成圆形比打开的窟窿稍大一点,剪好后拿到石头上去磨圆。再将洋火柴头上的火药扣下来,放进打开的窟窿里,装满后慢慢将磨圆的铁皮盖上,慢慢锤紧它。子弹头是把一块白铁壶锡剪成一块一块放进一个铁勾子子内,将铁勾子放进火炉上炼成锡水,倒在比子弹头稍粗一点的竹筒内,等锡水硬固了就圆了。拿出来剪成一段一段,用小刀子刮成和弹头一样。然后将土药装进弹壳内再把子弹头安上就成了一个完整的子弹了……

(图片自网络)

【人物简介】

阙明(1914-1985),通贤乡礤头村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排长、连长、后方医院院部管理科科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区队队长、新华广播电台行政科科长等职。是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始人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察边区群众团体联合秘书处副处长、东北民主联军后勤供给部工厂管理处处长、东北军区后勤供给部燃料处处长等职。

建国后,曾任沈阳军区工程兵处处长、一〇一四仓库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阙 明

来源:《战斗中成长》中央文献出版社、 上杭才溪乡调查纪念馆

编辑:钟毅康 编审:杨其先 监制:张锋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