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初期的子彈

闕 明

在1929年的冬天,我參加了工農紅軍**游擊隊。參軍後的第二天,就被編到七班任戰士,第五天就給我發了一隻單響槍(裝1粒子彈,打1粒)。

發了5粒子彈,有2粒子彈能用的還是土造,另3粒是子彈殼,什麼都沒有。我說:“要它幹啥呢?扔掉它?”

我正說“扔掉”兩字時,連指導員來了,他聽到我說扔掉,就問:“新同志,你說什麼?”

我回答說:“指導員同志,你看,給我發了5粒子彈,其中有3粒是空的,無頭、無尾,又無腸肚,只有鐵皮,有什麼用啊?如果打起仗來叫我去打什麼呢?請給我多發幾粒子彈吧!”

他大笑說:“哎呀!給你5粒子彈有2粒是好的,這就優待了你,因你是新戰士。老戰士1粒也不發。給你5粒,你還嫌少,這就不少了。但是,在打仗時你有把握就打,無把握就不亂打。1粒子彈要打死1個甚至幾個敵人。子彈就是我們革命的生命線,也是每個戰士的生命!”最後,他又指示我們的班長:“你要幫助新同志怎樣造子彈。每個同志都要學會,這是我們的任務。爲了革命勝利,我們就要多多製造。”

後來,我看到老戰士和班長及其他的班都在那磨磨擦擦,我也跟他們學,不會就問。在班長和老同志的幫助下不就就學會了。

當時的子彈是這樣造的:將打過的彈殼用洋釘子在屁股後面打開窟窿,然後用釘子撬掉。找一塊很薄的鐵皮,用剪刀剪成圓形比打開的窟窿稍大一點,剪好後拿到石頭上去磨圓。再將洋火柴頭上的火藥扣下來,放進打開的窟窿裏,裝滿後慢慢將磨圓的鐵皮蓋上,慢慢錘緊它。子彈頭是把一塊白鐵壺錫剪成一塊一塊放進一個鐵勾子子內,將鐵勾子放進火爐上煉成錫水,倒在比子彈頭稍粗一點的竹筒內,等錫水硬固了就圓了。拿出來剪成一段一段,用小刀子刮成和彈頭一樣。然後將土藥裝進彈殼內再把子彈頭安上就成了一個完整的子彈了……

(圖片自網絡)

【人物簡介】

闕明(1914-1985),通賢鄉礤頭村人。1929年參加革命,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排長、連長、後方醫院院部管理科科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區隊隊長、新華廣播電臺行政科科長等職。是新華廣播電臺的創始人之一。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察邊區羣衆團體聯合祕書處副處長、東北民主聯軍後勤供給部工廠管理處處長、東北軍區後勤供給部燃料處處長等職。

建國後,曾任瀋陽軍區工程兵處處長、一〇一四倉庫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

闕 明

來源:《戰鬥中成長》中央文獻出版社、 上杭才溪鄉調查紀念館

編輯:鍾毅康 編審:楊其先 監製:張鋒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