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诸葛亮的规划里,一旦北方形势有变,刘备就率领益州军出汉中、入秦川、席卷整个关中,关羽则带领荆州军出南阳、进中原、牵制曹魏主力。但是第一次北伐,蜀军除了在街亭略损兵马外,其他情况并没有损伤,而且还将天水,南安,安定三座大郡的军民全部迁往了汉中,大大扩充了蜀国国力。

图1【南阳盆地】

刘备不夺取襄阳、宛城这两座天下重镇,不控制四通八达的南阳盆地,刘备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
宛城、襄阳之所以这么重要,则是由当时形势决定的。
图2【东汉地图】

在诸葛亮的规划里,一旦北方形势有变,刘备就率领益州军出汉中、入秦川、席卷整个关中,关羽则带领荆州军出南阳、进中原、牵制曹魏主力。
诸葛亮北伐又称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间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只好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北伐。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进攻武都、阴平,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蜀军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231年),蜀军包围祁山,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拒不出战。此时刘禅听信谣言,下旨令退兵,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
第五次是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军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僵持不下。诸葛亮正欲屯田久战,因长期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蜀军全军退回汉中,至此历时6年之久的诸葛北伐结束。
五次北伐,虽然蜀军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军;而曹魏也曾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结束后,由曹真为统帅向蜀汉发动过反击战,但因受蜀汉地形、气候影响而退军。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全面战争(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图3【荆州地图】

首先,刘备兵力配置极不均衡。
刘备入主成都后,益州军队共有十余万,除去留守部分,能够动用的机动部队约十万。荆州与益州情况类似,但人口和财赋主要集中在南阳、南郡、江夏等荆北三郡。尤其是南阳盆地,是整个荆州的精华所在。
荆南四郡虽然面积广阔,开发却并不充分,不但提供不了多少兵源和财赋,还需要留驻兵力来防备当地豪强和异族。
图4【南岭地图】

其次,刘备、关羽面临的压力不同。
关中号称“富庶险阻”,但是,从西汉末年开始就和富庶没有任何联系了。。
图5【三国地图】

图6【南阳郡地图】

与关中的残破不同,河北自东汉开国就人口稠密、商业发达。黄巾军起义后,河北虽然是主战场,但是恢复较快。
曹操封魏王后,更是以冀州最精华的几个郡作为自己的封地。
图7【中原地图】

再者,南阳盆地本身的特殊性。
除用来进攻中原外,控制南阳后还有其他四条路线可供选择,充分体现了“进可攻、退可守”“通衢七省”的重要地位。
历史不容假设,关羽不仅没能攻克襄阳、宛城,还把荆西三郡丢失。面对这种局面,即使孙武、吴起也没有办法回天,诸葛亮也就只能鞠躬尽瘁了。
有人认为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是自取灭亡之道诸葛亮先后5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才真正意义称得上是"全面大型战争"。
其他三次只能说是"区域局部小型战争"。
能动摇蜀国国力的只有:第一次与第五次北伐。
但是第一次北伐,蜀军除了在街亭略损兵马外,其他情况并没有损伤,而且还将天水,南安,安定三座大郡的军民全部迁往了汉中,大大扩充了蜀国国力。
至于第五次北伐,蜀军的最大损失就是诸葛亮的去世,其他的情况也没有受到任何可以动摇国本的伤害。
所以说这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并没有使蜀国的国力受到伤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