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國防務

不久前,俄軍首度公開已接裝的S-350新一代防空系統服役畫面。S-350原定於2013年完成國家試驗,對俄軍而言這刻可以說遲來了太久。但晚到總比不到好,S-350的服役將讓俄軍的國土防空再添硬核強援。

關於S-350,北國防務此前已就其起源、技術特點以及用途定位等一一發文做過介紹,其中一些信息也逐步得到印證。但S-350作爲一個姍姍來遲的系統,此輪曝光還是有此前從未披露的技術細節,今天北國防務(微信ID:sinorusdef)就來說說S-350獨特的雷達系統。

△最新披露的S-350防空系統組成,從左至右分別爲96L6-TsP型雷達、96L6-VP型無源雷達、50P6發射車以及50N6指揮車

從俄軍公開的信息來看,S-350依然沒有正式進入作戰部隊進行戰備值班,而是首先在俄空天軍防空部隊的訓練中心服役,展開測試並進行人員培訓。按計劃,首個正式裝備作戰部隊的S-350單位將於2021年開始部署西伯利亞(預計2022年部署完畢),列裝單位正是北國防務此前介紹過的新組建第24防空旅。這背後涉及了S-350的兩個基本事實:

其一,從技術潛力看,S-350具備實現150千米射程(如海軍版)的能力,完全可以在指標上對S-300進行直接替換,成爲名副其實的“S-300替代者”。但從目前來看,俄軍接裝的S-350射程外宣口徑僅60千米,從這個“縮水”的指標(很可能是經過改進使其更適合對付低空、高機動,以及精確制導武器等目標)可以看出,俄軍對S-350的定位更側重於要地防空,是對S-400/S-500防空反導系統的補充,用於對突破後者的敵目標進行“撿漏絕殺”。

這個定位從S-350的部署地點也可以得到印證,中部軍區的第24防空旅和第388防空團是已經確定的首批S-350列裝單位,它們都身處葉尼塞運河畔的西伯利亞內陸地區。相比之下,如S-400等遠程防空系統除部署莫斯科、聖彼得堡等核心城市外,大都部署在重點方向的俄邊境,利用射程優勢首重禦敵於國門之外。

△俄軍官員和相關畫面(下圖)都顯示完整的S-350系統包含12部50P6型發射車,也就是144枚待發導彈,如此龐大的規模有利於對抗飽和攻擊,S-350所用9M96系列第四代防空導彈有效應對精確制導武器、高機動等目標

其二,俄軍在本輪宣傳中正式披露S-350系統的組成信息,俄軍高級官員和公開的視頻畫面均顯示一套S-350防空系統包含12部發射車,即一輪齊射可發射144枚導彈。這是什麼概念呢?一個基礎的S-400單位(營)可一輪齊射32枚導彈,即便按俄軍標準的完整作戰單位(團)也就是64枚。S-350是S-400的2倍有餘,這其中當然有定位不同的原因(如果說S-400側重打飛機,S-350就是打飛機上發射出來的衆多導彈),因此不能一概而論。但勢必也伴隨着編制的改變,從基本作戰單位包含12輛發射車來看,這應該不是現在報道中提到的一個“營”所能裝下的,至少應該包含2個傳統的發射“營”(分別配套多功能火控雷達)。

除了上述兩個大的方面,俄軍最近披露的S-350服役畫面也包含了非常有趣的技術細節。S-350於2013年在莫斯科航展上首度公開亮相,當時公開的系統組成包括50K6指揮車、50N6多功能雷達車以及50P6發射車,這個組合的亮點在於,僅有50N6這麼一款發射車,俄方也強調其集探測與火控功能於一身。如果S-350的最終組成確實如此,那確實是一個大突破,畢竟蘇俄過往的中遠程防空系統都由龐大的系統組成,主要特徵就是配備不同用途的雷達系統。

△S-350的50K6指揮中心操作界面,數字化程度較高

然而,俄羅斯人還是讓人“失望”了,最終服役的S-350依舊是濃濃的蘇俄風,配套雷達系統沒有缺席。以俄軍工當前的實力而言,研製一款靠譜的多用途雷達問題並不大,配套雷達系統的投入更多還是系統冗餘度方面的考慮。

S-350配套的新型雷達系統是首度公開的全新型號,型號爲96L6-AP“自動目標探測一體化雷達站”,從型號名稱和外形上看,96L6-AP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與S-300PMU2、S-400等配套的96L6/96L6-1型全高度L波段雷達,但研製單位稱它們是“完全不同級別”。從公開的信息來看也確實如此,96L6-AP並非單一型號,而是由1臺96L6-TsP 型主動雷達和3臺96L6-VP型被動跟蹤系統組成的主動複合雷達系統:

△S-350所用96L6-AP雷達系統的96L6-TsP雷達與早前的96L6/96L6-1“神似”,但由明顯不同,96L6-TsP採用收、發天線分離的設計

96L6-TsP型的外形和早期的96L6/96L6-1型類似,在技術上應該存在繼承關係(同一單位研製),這也是96L6-AP雷達系統延續使用96L6名稱的主要原因。只是儘管兩個型號有共通之處,但還是有根本區別,96L6-TsP的天線進行了重新設計,罕見採用發射機和接收機各自獨立的架構。其中接收機採用有源相控陣天線技術,發射機也採用相控陣技術,公開信息未指出是有源或無源,但很可能延續96L6/96L6-1的無源技術。

這種類似多基地雷達的概念在大型雷達中運用較多,小型雷達中則較少。發射機和接收機分離後的96L6-TsP主要優勢體現在可以無時差收、發信號,這樣實時、連續跟蹤目標的能力就會更強,S-350的定位本來就會更側重對付高機動目標,因此雷達設計和S-350系統是契合的。此外,96L6-TsP的天線設計對於連續跟蹤探測大仰角飛行的彈道導彈目標同樣有優勢,甚至可以說核心優勢。

△可架高16米的96L6-VP型無源雷達,其不僅可以探測目標,也可以進行信息傳輸、中繼

96L6-VP型則是事實上的多基雷達,堪稱S-350的“第三隻眼”。96L6-VP應該與我們熟知的“維拉”雷達類似,本質上是一款無線電情報系統,通過多站協同被動蒐集目標的無線電信號來確定目標位置。96L6-VP與96L6-TsP採用同樣的MZKT-7930特種底盤,傳感器通過特製的高架設備可舉升到16米高,工作部署時3臺96L6-VP以96L6-TsP爲中心形成等邊三角形,各96L6-VP與96L6-TsP相距約8-10千米。

不過,96L6-VP並非單獨用於目標跟蹤,它同時可以作爲數據傳輸,官方稱這是在設計過程中臨時增加的功能,給研發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但研製工作仍在“短時間”內完成,整個設備的用途更加多樣化。得益於傳感器架高16米,各站之間可以在25千米左右的距離間進行通暢的信息傳輸。

96L6-AP在技術水平上或許並沒有太出彩的地方,96L6-TsP基於早前的96L6/96L6-1無源相控陣雷達,96L6-VP的同類也早已有之。但技術細節的優化,以及主被動探測方式的融合也着實讓整個系統煥然一新。這比較好的體現了我們常說的俄羅斯強於“系統思維”,在有限條件下通過“微創新”仍能夠發展出一些性能可靠的裝備。

△面臨隱身威脅最嚴重的的中俄,最終都選擇將反隱身主要砝碼壓在低頻段、有源雷達上

如前文提到,96L6-AP系統所用96L6-TsP雷達的基本技術特性使其在連續跟蹤目標上會有優勢,有利於其跟蹤高機動和彈道導彈目標,96L6-VP無源探測裝置的加入則讓系統在對抗巡航導彈、隱身目標同樣具備一些優勢,而這些都是現代防空反導作戰的主要威脅。

早年,類似“維拉”的無源探測系統被“神話”爲隱身戰機“剋星”,但從中國、俄羅斯近年來着力發展的反隱身探測裝備來看,踏踏實實的發展低頻段等有源雷達纔是“玄門正宗”。而“維拉”/96L6-VP這類系統也並非一無是處,但它最大限度發揮作用的前則是與有源雷達充分融合、協同,否則效用不可高估。

△俄A-100預警據稱採用了UHF和S雙波段,確實的話顯然是整體反隱身探測體系的一部分

因此,96L6-AP系統的背後其實也反應了一些未來反隱身探測的方向,按照中國雷達巨頭、中國電科14所專業人士的說法就是多維空間協同探測技術,當然,這遠比96L6-AP這種小系統要複雜的多。從這個角度看,再聯想到96L6-AP以及A-100(疑似)雙波段雷達預警機、55Zh6M多波段雷達系統、“集裝箱”天波雷達等所體現出的思路,俄羅斯人的反隱身發展方向與中國頗有異曲同工之處。

回到96L6-AP系統這個“個體”本身,逐漸成爲主流的有源相控陣技術未能使用或許仍是“槽點”。如96L6-AP系統的96L6-TsP雷達雖有可取的之處,但整體上還是很難與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抗衡。對於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好,俄羅斯人自然也是清楚的,S-500使用的雷達就已經使用有源相控陣技術,研製單位對此也大書特書,頗有“成就感”。

△俄羅斯的S-500終於用上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有源雷達的廣泛使用是不可逆的

俄軍工之所以會明白有源相控陣技術的好,卻在使用上邁的步子不大,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不外乎兩方面原因:其一,對無源技術的潛力仍然有“期待”,以96L6-AP爲例,通過“系統思維”,再局部混用一些有源相控陣在內的新技術,俄近年出現的無源相控陣雷達暫時也都還能湊合用;其二,俄軍工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產業鏈剛剛得到完善,總體來看,俄在有源雷達的設計上問題不大,元器件(非尖端產品)逐步能夠自產,雖然在諸如檢測等一些高端基礎設備領域對西方依然有依賴,已經能造出產品。

但一個剛完善的鏈條和難以控制的成本,自然會影響俄軍方以及總體單位在早前的選擇。如今產業鏈得到完善,無源雷達的也發展空間逐漸見頂,無論俄軍和俄軍工想或不想,有源雷達都得上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