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不计生死,深入虎穴,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让和氏璧“完璧归赵”,同时消除了秦国与赵国开战的借口。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秦国并没有甘心吃这个哑巴亏,乖乖与赵国交好,而是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报复,夺取数座城池,歼灭数万赵军。

赵惠文王十六年,也即是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闻赵国得到了楚国至宝“和氏璧”,便修书赵王,想要用十五城换取。赵国君臣认为秦王绝无交换的打算,只是想要凭借强大的实力,空手套白狼,向赵国勒索和氏璧罢了。然而,此时的秦国如日中天,赵国虽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但在“沙丘之乱”后国力大损,多年来“主少国疑”,实力早已不如秦国,因此,赵国不敢直接忤逆秦王之意,却也不愿白白失去美玉。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不计生死,深入虎穴,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让和氏璧“完璧归赵”,同时消除了秦国与赵国开战的借口。
这段故事被记录在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也出现在了我们小学课本中的名篇《将相和》中,太史公司马迁耗费大量笔墨,十分生动地讲述了这个叫“完璧归赵”的故事,将蔺相如不畏强秦,机智勇敢的正义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秦国并没有甘心吃这个哑巴亏,乖乖与赵国交好,而是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报复,夺取数座城池,歼灭数万赵军。于是,许多人便认为是蔺相如激怒了秦王,为赵国带来了无穷的兵祸,甚至认为他对秦国最终下决心与赵国决战,都负有重要责任,事实真是如此吗?
秦昭襄王嬴稷是在赵武灵王的帮助之下即位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秦、赵之间都维持着相对和平的状态。此时,东方的齐国如日中天,楚国虽然在丹阳、蓝田之战后衰弱,实力也不容小觑,再加上中间的韩、魏左右摇摆,秦国不能与所有的诸侯为敌,尤其是强大的赵国。在这段时间里,雄心勃勃的秦昭襄王,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与楚国争霸和夺取韩、魏的土地上,做下了许多大事,比如配合齐、韩、魏的垂沙之战,比如扣押楚怀王,比如斩首二十四万的伊阙之战等等。
在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的前一年,一场神秘的“黑天鹅事件”,让战国格局发生了剧变,一向存在感极低的燕国突然暴起,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齐国,夺取七十余城。失去了齐国的钳制,秦国成了唯一的霸主,其野心越发的膨胀起来,东出灭国,并吞天下的大势也慢慢开始形成了。秦国东出,有南、中、北三条道路,南为楚,中为韩、魏,北为赵。此时的楚、韩、魏已是秦国的板上鱼肉,只有赵国国力未有大损,成为阻碍秦国东出的最后屏障。
赵国处四战之地,受胡风影响颇重,尚武之风盛行,造就了赵人刚烈好战的性格。“胡服骑射”以后,赵国解决了南北对立的内部矛盾,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限,迅速崛起。与此同时,一支来去如风,睥睨天下的“胡刀骑士”横空出世,让赵军的战斗力飞速提升。这样的赵国让诸侯畏惧,也让秦国忌惮,虽然两者最终必有一场存亡之战,但动手之前双方都必须十分谨慎,因此,必要的试探在所难免,而索要和氏璧,便是秦国的第一次试探。
秦王索要和氏璧,赵国没有断然拒绝,显露出了赵国对秦国的忌惮。蔺相如不计生死,出使秦国,用自己的勇气和计谋完璧归赵,同时也显示出了赵国的刚强,挫败了秦国的阴谋,使秦国最终没能摸清赵国的虚实。从结果来看,秦国没有得到和氏璧,也没有看清赵国虚实,蔺相如的出使是十分成功的。至于完璧归赵后,秦国夺取赵国石城,之后白起再次攻赵,夺取光狼城,都是在除此试探失败后的再次试探,并非因被“完璧归赵”激怒。真正让秦国最终与赵国全面开战的不是蔺相如,是秦、赵争霸的必然结果,是秦强赵弱的基本态势,是赵国对秦国的心虚示弱,是赵国渑池之会后坐视秦、楚鄢郢之战的间接后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