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武灵王也援古证今,攻击其矛盾之处,他说:“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赵国贵族反对衣服的改制,认为有违古代所传下的礼制,赵武灵王直接指出,夏、商、周三代的服饰不同,不也是经过改变了吗。赵武灵王改变风俗不是违背先人的传统,而是因为拘泥于守古之法,已经无法适应今日之情势。

大家好,我们的星河讲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赵武灵王是个勇于改革的君主,其有关“胡服骑射”的文章,见诸于《战国策》。从这些文字中,处处可见赵武灵王议论的机锋,令人感受到赵武灵王的决心和气势。其思维的重心在于“制今者不法古”,而面对各位反对者,大致都是以此观点切入,纯粹以理服人,但是在说理的同时,也使用了一些政治语言和压力。
从文学方面来考量,这些文章大量使用了排比、映衬的句型句式,条理分明,长句短句亦错落有致,形式上充满了美感,在声音的表现方面,音调也铿锵有力,极具艺术之美。
赵武灵王说服反对派的言辞之中,可以更具体地分析出其改革的思想。
将守旧派的论述归纳起来,有四点主要的意见:
首先,中国是礼仪之邦,胡人向往我们、效法我们,现在怎么反而是我们降低格调去效法蛮人?中国人不接受蛮夷的行为,那根本不是教化民众的方法;其次,遵守古代传承下来的礼仪制度,并没有过失;再次,不顾世人的反对施行改革,即便是费很大的力气,也难以成功。既然徒劳无功,何必一意孤行?最后,奇异的服装会使人心志不正,怪异的风俗徒使百姓迷惑,从而使得乱象四起。
这些反对意见,赵武灵王极有耐心地去逐一说服。他说服的主要论点为:
首先,风俗是可以变的,贵族们认为远古圣人们已经制定好的风俗、礼制是不可以改变的。赵武灵王也援古证今,攻击其矛盾之处,他说:“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赵国贵族反对衣服的改制,认为有违古代所传下的礼制,赵武灵王直接指出,夏、商、周三代的服饰不同,不也是经过改变了吗?改变的结果是他们依然能够统治天下。再看看近期春秋时期的五霸,他们所推行的教化皆不同,还是一样可以施展政令。
实际上,圣人们并不是法古、守旧、完全没有改变的。他们“观时”、“因事”,视时代改变或事情的需要,而制定不同的法与礼。所以,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那才是圣人们的道理。
这种历史的进化观点,商鞅早其五十年提出,商鞅说:“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社会风俗变化易,治世之道便需要随着时势变迁而改变。
由此可见,赵武灵王想要吸取、效仿商鞅变法的经验,想要让赵国也像秦国一般,在变法之后一跃成为强国。
其次,不应该习惯于“陈俗”,而应该“制俗”。风俗、礼制虽然是可以改变的,但也不能任意改变,应该要“随时而化”、“因地制宜”。
赵武灵王举南方国家“被发文身,错臂左衽”、“黑齿雕题,繫冠秫缝”的文化,有异于中原地区,是因为水土气候大不相同,要便利于行事。赵国的周边也有其特殊的形势,不能拘泥法古而是要作出与环境相应的变革。
赵国的东边有黄河、薄洛之水,这片水域是和齐国以及中山共有的,而赵国居然没有发展水运、没有水师防备。所以,赵武灵王认为一定要聚集船只,派出深谙水性的居民去防守。
赵国从常山到代地、上党,东边有燕国、有东胡,西边有楼烦、秦国以及韩国,边境辽阔,却没有骑射来进行防御工作。服装的改变是为了便于骑射,便于骑射才可以防守胡人的边境。
赵武灵王改变风俗不是违背先人的传统,而是因为拘泥于守古之法,已经无法适应今日之情势。他要制定当今的制度以适应赵国特殊的地理环境,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聪明的人制定教化,贤明的人议论改革风俗,至于一般民众的职责,便是秉承教化、遵守法令。换言之,上位者制定正确的政策,下位者自然要奉行,怎么可以迁就于下位者的反对,就放弃去做正确之事呢?
最后,改革具有因“便”得“利”的功效。改革必须要有前瞻性,对国家来说,要有巨大的利益,才值得花费力气去革新。赵武灵王改服制不是为了美丑,而是重要的军事改革,胡服是为了便于打仗而更换的,他认为“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衣服和礼仪都是因地制宜,便于行事而制定的。服饰的改革能便于行事,使人民的得到利益,从而增强国家的实力。也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原则在于能不能得其利,能不能便其事,不在外在的形式是不是要与人相同。
商鞅也说:“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如果能够强国利民,就不需要一味要求法古循礼。赵国的强大,直至赵惠王时期国势仍旧未减,而齐国则已经衰落。战国晚期遂形成秦、赵两国相持的局面,这也是赵武灵王勇于改革的功劳。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