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年(1755),雍正第一重臣张廷玉在家去世,消息传到京城,乾隆最终遵从雍正遗诏,允许张廷玉配享太庙。

张廷玉成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百年之后,为晚清立下不朽之功的曾国藩也未能获此殊荣。唯一遗憾的是,乾隆给张廷玉的谥号是“文和”,在文臣中这算是很低的谥号了。这表明乾隆对张廷玉仍心存芥蒂,那么乾隆和张廷玉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刑部侍郎。雍正继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协助雍正创立军机处,任首席军机大臣,是雍正的最信赖的大臣之一。

雍正去世前,遗命张廷玉为顾命大臣之一,辅佐新皇乾隆,并给了张廷玉一个梦寐以求的殊荣,配享太庙:

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

乾隆继位之初,对张廷玉相当倚重,事事咨询,称他为柱石之臣。乾隆天资聪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掌握处理政务的诀窍,对张廷玉的倚重逐渐减弱。

当然,身为九五至尊,保证书是不能写的,可以为其破例“以诗为券”。乾隆想了想,写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给张廷玉:

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羚侧动予悲。

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思或过之。

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摧碑。

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

前面四句讲述了张廷玉请求致仕,乾隆同意,并遵循遗诏让其配享太庙的经过。后面四句的意思是:是有明朝刘基致仕仍可配享太庙的例子,但是也有唐朝郑国公魏征死后墓碑被唐太宗毁掉的例子,我不是尧舜那样下君主谁又是皋契那样的臣子,至于后世如何评价我们君臣就让他们评价去吧。

按礼第二天张廷玉应该亲自觐见谢恩,但是他却鬼使神差的安排儿子张若澄去谢恩。乾隆这首诗是带有情绪在里面的,张廷玉作为横行官场几十年的老油条,竟然看不到诗里面乾隆不满的情绪,难度真的是因为年纪大了,老眼昏花了吗。

前后折腾这么久,乾隆对张廷玉的不满不少一两日的事情,一再加恩容忍,没想到张廷玉竟然如此傲慢不知礼仪,这下张廷玉算是真的把乾隆惹怒了。乾隆遂即命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承旨,问责张廷玉。汪由敦为张廷玉求情,因此当日圣旨未下发。

张廷玉听到风声,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到皇宫磕头认罪。这下乾隆更加火大了,圣旨还没下发,你张廷玉动作倒是快啊,一大清早就跑过来认罪。乾隆怀疑是汪由敦提前走漏风声,因为汪由敦是张廷玉的学生,也是他举荐进军机处的。乾隆向来反对大臣结党营私,威胁皇权,于是乾隆革去汪由敦协办大学士,保留刑部尚书之职,以观后效。

大臣们纷纷上奏,请求革去张廷玉大学士职位,伯爵,取消配享太庙的资格。乾隆先是责骂张廷玉:在朕平心论之,张廷玉实不当配享,其配享实为过分。而竟不自度量,以此冒昧自请,有是理乎?接着说:配享是先皇所赐,这个朕不能改。最终乾隆再次开恩,张廷玉被削伯爵,仍以大学士原衔休致,仍许配享。张廷玉致休、配享太庙的事情最终尘埃落定,告一段落。

不过张廷玉的运气实在太差了,乾隆十五年(1750),正当张廷玉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回乡时,乾隆的皇长子定亲王永璜不幸去世,没办法,曾经做过皇长子师傅的张廷玉只能留下来参加丧礼。好不容易熬到初祭结束,张廷玉归乡心切,上奏向乾隆辞程,照理来说,张廷玉已经把该做本分都做了。

没想到这次又撞到乾隆的枪口之上,皇长子因为在孝贤皇后丧礼上表现得不够伤心,被乾隆严厉责骂,为此皇长子终日寡欢,没三年就病死了。

正当乾隆因为自己的过失痛失长子时,收到张廷玉的辞程,乾隆气不打一处来,立即给张廷玉发去太庙配享的名单,让他自己评价自己是否有资格配享太庙。张廷玉收到乾隆发来的责问上谕,立马上书回奏道:······臣既无开疆汗马之力,复无经国赞襄之益······敢恳明示廷臣,罢臣配享,并治臣罪······最终乾隆根据大臣商讨的结果,取消张廷玉配享资格,但是还是保留大学士称号。

张廷玉致仕回乡后,深居简出,虽然失去了配享太庙的资格,以及伯爵爵位,但是至少还保留性命。五年后,乾隆二十年(1755),张廷玉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消息传到京城,乾隆最终还是遵循父皇的遗命:准许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

雍正做事比较冲动急噪,张廷玉刚好相反办事稳重,有耐心,两个人共事刚好可以互补,关系十分融洽。在雍正看来,张廷玉能力突出,品格高尚,忠心耿耿,完全配得上配享太庙。

但是到乾隆这里就不一样了,乾隆天资聪颖,他眼里张廷玉表面精明能干,实际处事圆滑,手段高明,心机颇深。张廷玉和他是同一类人,这对乾隆来说是威胁。

所以乾隆认为张廷玉是没有资格配享太庙的,最终允许其配享太庙,也只是遵循先皇遗命罢了。对于一直标榜自己为“大孝子”乾隆,不会傻到作出“忤逆先皇”的行为。

不管乾隆是真心还是假意,反复折腾二十年后,太庙那块冰冷的肉最终还是摆到了张廷玉的嘴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