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月26日,三大股指全线低开后,沪指暴跌逾6%,创近13个月来新低。两市板块全线飘绿,近千股跌停。收盘时,上证指数报2749.79,跌6.42%;深证成指报9483.55,跌6.96%;创业板指报1994.05,跌7.63%。沪指一日失守2900、2800关口。面对如此惨状,许多人又开始追忆起那位早夭的“熔断先生”……

股市大跌,沪指跌破2800,此时你还记得那位“熔断先生”吗?

“熔断机制就好比你上擂台打拳击,对手一拳打你脸上,你刚想还击,裁判说:停!休战15分钟。休战结束,对手又一拳把你打趴在地,你刚想爬起来继续战斗,裁判说:结束了,你输了!”

“入境”仅七天的熔断先生被中国证监会驱逐“出境”了。证监会在1月7日深夜紧急公告宣布: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制度。跟上一次明确维护熔断先生截然不同,本次证监会表态承认熔断机制具有“磁吸效应”,起了助跌作用,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

要知道,早在三年前上交所就开始研究“熔断机制”,证监会更是对这个诞生在成熟资本市场的绅士抱有极大期望。

这一次,熔断先生显然让人们失望了。七天,四个交易日露脸四次,把中国A股的沪指从2015年最后一天的3539点砸到3125点,6.66万亿市值蒸发。

熔断先生匆匆地走了,还有很多散户没搞清它到底是什么来头,只知道账户里的银子,因为它而哗哗溜走了。

“要是再来股灾就熔断!”

股市大跌,沪指跌破2800,此时你还记得那位“熔断先生”吗?

1月4日,新年的第一个交易日,上海懿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嘉(化名)铆足了劲儿,准备大干一场。

上午九点,在公司的盘前晨会上,大家纷纷表示,即便想在新年有新气象,但要对行情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在外部,实体经济复苏的进度远低于预期,传统企业转型乏力,创业创新方向未明,供给侧改革又不知何时才能由媒体口中的陌生名词转为实实在在经济上升的动力;在内部,大盘已横向调整将近两月,屡次做突破状但最终都成为假摔,注册制推行的脚步越来越快,让大家对着开闸的洪水有点心慌。此外,1月8日是5%以上股东限售解禁日等等。”白嘉说,会上讨论的种种现实让他们不得不谨慎。

“熔断!要是再来股灾就熔断!”不知是谁提了一句。

2015年12月4日,经中国证监会同意,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发布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白嘉的私募团队大部分人有海外背景,对“美国籍”的熔断先生大都有所耳闻。顺着这句“熔断”,大家当作笑谈讨论了一会儿便算了。毕竟,熔断先生在美国性格比较安静、克制,出生后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就在美国股市边上看着,没干出什么惊心动魄的事。

晨会结束,白嘉像往日一样回到交易室,打开操作台上的3台电脑等待新年的第一天开市。9点半开盘,一如预期的低开低走。不过,白嘉暗自庆幸仓里的股票还不错,都是节前的主流热点,有一定的盈利做安全垫,而且仓位也压到4成。“看一下行情再说吧。”白嘉不准备有什么大动作。

10点,白嘉突然觉得形势不太对。不但大盘开始跳水,大量个股也放量跟随下跌,创业板更是从下跌1.8%的正常范围下跌至5.6%,仓里的股票也纷纷由红翻绿。在另一个终端上,白嘉看看了外汇市场的动态,人民币持续承压,市场压力不小。

11点,前一波放量跳水后有个惯性的反弹,但明显力度不足,大盘开始在近期箱体的底部横盘,虽然还没有向下突破,但依白嘉多年的经验,他决定做一个风险规避动作。白嘉马上与投资总监进行交流,“我们认为大盘特别是创业板趋势已经走坏,应该找个反弹的机会进一步减仓。我让交易员对仓内股票进行平均减仓,总体仓位从4成下降到3成。”

熔断先生驾到!

很快,沪深300指数的跌幅已经超过3%。“会熔断吗?”不知道为什么,白嘉想到了早上那句轻松的笑话,但心情却沉重起来。白嘉心里对这个外来者一直怀有疑惑:有涨跌停板制度,这东西能有啥用?

午市收盘时,沪深300指数已经下跌超过4%。

中午休市,白嘉没敢休息。安排同事查阅相关资料和数据,同时搜集市场资讯和各大机构的看法。在对行情做简要分析后,白嘉认为熔断会是个大概率事件,一旦与熔断先生正面接触,能否有效止跌很难预测。白嘉做出一个决定:继续降低仓位。

下午一点开盘,指数开始放量跳水,恐慌肆意蔓延,机构都在做减仓规避。13点12分,沪深300指数跌幅达到5%,触发5%阈值(临界值),交易终端上所有的行情都变成一条没有波动的直线,熔断先生就这么在所有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降临。

上海证券交易所立即发布“上证公告(熔断)〔2016〕01号”,宣布开始实施熔断机制,熔断自13时12分开始,13时27分结束。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第一次触发熔断。

面对这样的第一次,圈内有人冷静思考,有人交流分析,有人忐忑等待,也有人抱怨咒骂,但做出的决策却出奇一致——开盘后先跑出来再说,去年的那场股灾唯一教会大家的就是要成为第一个逃离火场的求生者。

15分钟再次开盘后,恐慌开始蔓延,指数飞泻,成交量也巨幅放大,无数股票直接躺倒跌停板上,仅仅5分钟,沪深300指数就在13点33分触发7%阈值。按照证监会制定的熔断机制,大盘要熔断直至收盘。而白嘉也有幸在15年的交易生涯中,第一次在13点33分就完成当日行情的交易。

下午两点,白嘉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个心情:“今天的日报会早很多,因为收盘了。”网络上,熔断机制下的股市竟成为段子手狂欢的盛宴,大家都在忙着以熔断先生为主题进行调侃和自嘲。

“学生强烈要求期末考试加入熔断机制!当一道题目有5%的考生不会做时,考试暂停一个小时,大家一起冷静思考。要是重新开考后发现有7%的考生不会做,考试直接结束,监考老师提前下班,每人都有一个保底的60分。”

“一个券商的股票操盘手去倒了杯咖啡,回来被告诉下班了。”……

救命先生变熔断先生

股市大跌,沪指跌破2800,此时你还记得那位“熔断先生”吗?

继刚需购房者、改善性需求购房者之后,农民成为中央决策层眼中“能够支持住房消费”的庞大购房群体。这种思路早已有迹可循。今年11月,国家总理李克强就提出“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带动住房、家电等消费”。

“根据目前全国楼市的情况,去库存政策手段将主要在二三线城市实施,因此,为避免调控政策再次演变为对楼市的大规模刺激,未来的楼市政策将侧重于针对性较强的政策手段。从这一角度来说,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将成为最佳群体。”住建部一位官员指出。

而“新市民”的主体则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兄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的计算,按照未来5年1亿人城镇化计算,如果70%的家庭人口在城镇购房(人均33.3平方米),每年以农民工为主体的购房需求可达4.6亿平方米,未来5年总共23.1亿平方米。

这无疑是一个“天量”的购房需求。

不过,不是所有农民都会对补贴表现出极大热情。今年5月前后,四川眉山市、安徽宿州市等地都出台政策,农村居民进城购房可获得200-300元/平米的购房补贴。从这两地的楼市成交情况来看,这一政策收效并不明显。虽然濮阳6月-10月团购消化了一大块库存,但此后再推出的团购活动,吸引力就大大打折。

据《证券日报》报道,卸任一年左右的前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在2015年12月26日与媒体人午餐时直言,要农民工成为进城买房的主力,不大靠谱。“除非土地可以私有化,耕地和宅基地可以转让。这一点太难了。”另外,从以往看,在城市买房人群比重中,农民进城买房的比例非常低,不具备规模意义。

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调查报告的公开数据论证了这一论断:2014年外出农民工购房人口占总体人口的1%。

农民工即便在城里买了房,也是迫于某种“原因”,并非内心的意愿和刚性需求。张军原本是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最近几年,他一直和妻子利用农闲时间到西安打工。他们在家乡也算是村子里的中等家庭。张军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均在西安租房生活。他们拼命赚钱想在城里买套房子是想给孩子找找归属感。

“我们的钱不多,当时全部家当拿出来付个首付。但是毕竟两个孩子,用谁名字不用谁的名字很难决定。”为了减少家庭矛盾,张军咬牙决定用自己的名字,但银行拒绝提供贷款。这样一来,其实也就是“从一个农村搬到另外一个农村,但这个农村是城里的。”张军自嘲地说。由于农民工收入不稳定、无社保、还贷信誉低,想从银行获得贷款几乎不可能。数据显示,公务员申请贷款的成功率高达64.2%,而无固定职业群体的成功率只有1.5%。这种金融歧视大大增加了农民工的购房难度。

因为资金有限,张军只能在西安郊区草滩镇附近购买了一套两居室。倾尽所有购买的房子并没能给张军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便捷和改善。“刚买房的那两年,我一直给某政府部门看大门,有时候要上夜班,我老伴给人当保姆看孩子,我们都有住的地方,基本上只有周末回新房。”张军告诉本刊记者,即便一周回去一次也不方便,当时草滩交通相当不便利,公交车都没有固定的站点和时间。

对于国家出台的鼓励农民买房的政策,张军只是暗悔自己出手早了,没能拿到补贴。不过,自从西安高铁站开通后,自家房子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这样一想,他也就释然了。

熔断之后,要检查线路

股市大跌,沪指跌破2800,此时你还记得那位“熔断先生”吗?

担任证监会主席以来,肖钢演讲、讲话,以及署名文章中,高频词之一就是“风险防控”(CFP/图)

白嘉总结了7天的交易记录,发现市场并没有思考熔断机制首次亮相对市场的影响,直至熔断不断发生,股指不断下挫。“这时熔断带来的并不是冷静,而是恐慌。因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参与者有着高度的同步性,千股跌停,千股涨停就是这么来的,而熔断机制使这种同步性发挥出恐怖的杀伤力,当跌幅至5%时大家因为担心流动性,事实上已经开始没有流动性,就会迅速杀跌至7%,从而收盘,不给多头任何反攻的机会,因为抄底反弹的路已经被熔断制度彻底封死。”

“你说这种制度是否存在缺陷?一种减少流动性,减少反向预期的制度1白嘉早在制度讨论初期,就和圈内朋友们聊过,一个有涨跌停板限制的市场何必设置熔断,这不是更加扼杀流动性嘛。“从交易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恐惧通常不会来自可见的损失,而是未知的风险,熔断机制导致的交易暂停恰恰放大了这一点。”

徐财源也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如果触发7%熔断阈值,事实上大部分股票都已经跌停了,熔断和没熔断对一般投资者来说可能没什么区别,但熔断后的“检查线路”才是重要环节。“切断电路”无可厚非,但是断电后必须认真“检查线路”。

“1月4日在没有任何实际利空的情况下出现千股跌停,肯定不正常,如果有大资金故意恶意做空,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查出来,可给予严厉的惩处。”徐财源认为熔断不只是一种形式,熔断后监管层要履行稳定市场的职责及分析和排查,看造成市场恐慌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还是另有“外力”。

管理层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1月7日晚间,管理层发出“逐客令”。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宣布:为维护市场稳定运行,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自2016年1月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

熔断先生就这样退场了。

“风控先生”的熔断

是时候好好认识一下祖籍美国的熔断先生了。1987年股灾后,美国前财长尼古拉斯·布雷迪领导的一个委员会提出暂停交易的建议,以避免发生类似“黑色星期一”的股灾。1988年他正式在美国“出生”了。

不过,直到1997年10月27日,当天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跌554.26点(7.18%),熔断先生才第一次出手。

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记录,道指在当日下午2时36分因下跌350点暂停股票、期货、期权交易30分钟。3时6分恢复交易后,道指继续急剧下跌,并于3时30分下跌550点,触发熔断机制,因此提前半小时收盘。熔断先生在资本市场第一次亮相,美股提前半小时收盘。第二天,10月28日,道指大幅反弹337.17点,涨幅4.71%,收于7498.32点。似乎熔断先生的工作还算做得不错。

中国证监会就是看上了熔断先生的风险防控功能。2013年8月16日,光大证券自营部门发生交易系统错误,在进行ETF套利时下单234亿元,最终成交72.7亿元,大量买单瞬间推升沪指5.96%,造成当天A股和股指期货市场大幅波动。

这一足以载入中国资本史册的“光大乌龙指”事件,让担任证监会主席仅5个多月的肖钢意识到风控的重要性。事发13天后,肖钢主持召开一场针对光大证券“乌龙”事件后续处置及加强监管的讨论会议。据媒体报道,在这次会上,国务院相关负责人要求证监会从光大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打一仗进一步”,并举一反三,控制市场风险底线。上交所则在这次会上领到了一个任务——研究“熔断机制”。

担任证监会主席以来,肖钢很低调,公开露面的次数不多,不过,其出席论坛、会议时的演讲、讲话,以及署名发表的文章中,高频词之一就是“风险防控”。各界也一致认为,肖钢注重风险控制,被称为“风控先生”。

同年11月28日,在“上证法治论坛”上,肖钢第一次公开提到“熔断先生”:从境外经验看,各国证券监管部门都是集必要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职权于一体的法定特设机构。“比如熔断机制,当交易出现特别异常情况时,如2分钟内股票暴涨5%,就要暂停交易10分钟,有些交易需要取消,这在一些境外市场是普遍做法,但目前我国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肖钢说,“因此,遇到类似情况,证券交易所不能采取熔断或取消交易的措施,否则,投资者跟你打官司、上访,交易所就很难讲清楚。”

肖钢强调,“国外这方面的制度(熔断机制),很多是由证监会制定规则或者经过证监会确认的交易所规则来安排的,这是有法律效力的,得到法律保障的。任何人要挑战这个规则,法院是不支持的。因此,监管机构必须要有必要的立法权。”

时隔几年,中国的证券监管机构虽然没有像国外的证券监管机构一般拥有立法权,不过,肖钢上述演讲中提到的熔断模式已经成为现实。

熔断先生冤不冤

不难看出,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熔断先生都是用来救命的,设置熔断机制的目的是控制交易风险,是政府在股市发生极端情况时使用的强制性手段,本意是引导市场走向平稳,建立常规的市场维护机制。然而,事与愿违。

“熔断在A股市场运行仅四个交易日就停了,如此短命,证明市场对其有恐惧和排斥心理,熔断机制或许与A股难配匹,国外的东西,拿到国内来,难免会水土不服,中国股市应该建立适合自己的机制,管理层在推出该机制前没有做好最坏的打算,好心变坏事,让股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徐财源慨叹。

信达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刘景德也有太多没想到,他没想到熔断先生访华的速度这么快,也没有想到其威力那么大,更没想到他那么快就走了。

“事实上,对于熔断机制大家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为熔断刚刚实行,有一个磁吸效应,即5%的熔断之后,大家开始恐慌抛盘,指数会很快到7%,但当人们熟悉这种制度,利用15分钟时间冷静下来,企稳的可能性就大了,大家需要有一个习惯的过程。”刘景德分析。

他和很多业内人士的观点一样,对A股的此轮下跌早有预期,认为熔断先生并不是罪魁祸首。埋伏在背后的人民币升值承压、注册制逐步推进,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等,这些才是真正引起股指下挫的原因。熔断先生本是来做好人的,只可惜“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股市熔断机制的提出者布雷迪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官员必须修改安全网,以免制造恐慌。“他们完全错了,他们需要一套恰当反映其市场的熔断机制,正确的做法是扩大波幅。” 要知道,股指暴跌7%在美国实属罕见,但中国股市在过去一年中就经历了7次7%左右的下跌。送走了熔断先生,证监会也发布了新规,从2016年1月8日起三个月内,上市公司高管和大股东减持不得超过1%,这个新规为稳定市场带来重大作用。

“现在有接近100家公司承诺不减持,这对稳定市场有重大影响。熔断机制本身不是引起市场下跌的主因,主因是减持。证监会公布减持新规定后,市场稳定的基础就成立了。”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如是分析。

高毅资本副总裁赵新宇1月9日在某论坛演讲中提出的“尊重常识”也值得思考。“这个市场在过去的一年最欠缺的是什么,就是两个字‘常识’。”如果机构、股民都能清楚地知晓熔断机制是为了控制交易风险,维护市场稳定,是不是就不会出现因无知的恐慌而造成的抛盘?

虽然熔断先生已然离场,但留下的负面影响仍在。白嘉没有那么乐观,他长叹一口气:“熔断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了,不知道是纠错,还是游戏制度。但有一点可以明确,这一次破位,可能又要修复好久,本来病入膏肓的实体经济可能更加雪上加霜。2016必将是满布荆棘的一年。”

看天下337期

《Vista看天下》团队出品

做最好看的新闻故事

股市大跌,沪指跌破2800,此时你还记得那位“熔断先生”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