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月26日,三大股指全線低開後,滬指暴跌逾6%,創近13個月來新低。兩市板塊全線飄綠,近千股跌停。收盤時,上證指數報2749.79,跌6.42%;深證成指報9483.55,跌6.96%;創業板指報1994.05,跌7.63%。滬指一日失守2900、2800關口。面對如此慘狀,許多人又開始追憶起那位早夭的“熔斷先生”……

股市大跌,滬指跌破2800,此時你還記得那位“熔斷先生”嗎?

“熔斷機制就好比你上擂臺打拳擊,對手一拳打你臉上,你剛想還擊,裁判說:停!休戰15分鐘。休戰結束,對手又一拳把你打趴在地,你剛想爬起來繼續戰鬥,裁判說:結束了,你輸了!”

“入境”僅七天的熔斷先生被中國證監會驅逐“出境”了。證監會在1月7日深夜緊急公告宣佈:8日起暫停實施指數熔斷制度。跟上一次明確維護熔斷先生截然不同,本次證監會表態承認熔斷機制具有“磁吸效應”,起了助跌作用,負面影響大於正面效應。

要知道,早在三年前上交所就開始研究“熔斷機制”,證監會更是對這個誕生在成熟資本市場的紳士抱有極大期望。

這一次,熔斷先生顯然讓人們失望了。七天,四個交易日露臉四次,把中國A股的滬指從2015年最後一天的3539點砸到3125點,6.66萬億市值蒸發。

熔斷先生匆匆地走了,還有很多散戶沒搞清它到底是什麼來頭,只知道賬戶裏的銀子,因爲它而嘩嘩溜走了。

“要是再來股災就熔斷!”

股市大跌,滬指跌破2800,此時你還記得那位“熔斷先生”嗎?

1月4日,新年的第一個交易日,上海懿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白嘉(化名)鉚足了勁兒,準備大幹一場。

上午九點,在公司的盤前晨會上,大家紛紛表示,即便想在新年有新氣象,但要對行情持小心謹慎的態度。“在外部,實體經濟復甦的進度遠低於預期,傳統企業轉型乏力,創業創新方向未明,供給側改革又不知何時才能由媒體口中的陌生名詞轉爲實實在在經濟上升的動力;在內部,大盤已橫向調整將近兩月,屢次做突破狀但最終都成爲假摔,註冊制推行的腳步越來越快,讓大家對着開閘的洪水有點心慌。此外,1月8日是5%以上股東限售解禁日等等。”白嘉說,會上討論的種種現實讓他們不得不謹慎。

“熔斷!要是再來股災就熔斷!”不知是誰提了一句。

2015年12月4日,經中國證監會同意,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發佈指數熔斷相關規定,將於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白嘉的私募團隊大部分人有海外背景,對“美國籍”的熔斷先生大都有所耳聞。順着這句“熔斷”,大家當作笑談討論了一會兒便算了。畢竟,熔斷先生在美國性格比較安靜、剋制,出生後在近10年的時間裏他就在美國股市邊上看着,沒幹出什麼驚心動魄的事。

晨會結束,白嘉像往日一樣回到交易室,打開操作檯上的3臺電腦等待新年的第一天開市。9點半開盤,一如預期的低開低走。不過,白嘉暗自慶幸倉裏的股票還不錯,都是節前的主流熱點,有一定的盈利做安全墊,而且倉位也壓到4成。“看一下行情再說吧。”白嘉不準備有什麼大動作。

10點,白嘉突然覺得形勢不太對。不但大盤開始跳水,大量個股也放量跟隨下跌,創業板更是從下跌1.8%的正常範圍下跌至5.6%,倉裏的股票也紛紛由紅翻綠。在另一個終端上,白嘉看看了外匯市場的動態,人民幣持續承壓,市場壓力不小。

11點,前一波放量跳水後有個慣性的反彈,但明顯力度不足,大盤開始在近期箱體的底部橫盤,雖然還沒有向下突破,但依白嘉多年的經驗,他決定做一個風險規避動作。白嘉馬上與投資總監進行交流,“我們認爲大盤特別是創業板趨勢已經走壞,應該找個反彈的機會進一步減倉。我讓交易員對倉內股票進行平均減倉,總體倉位從4成下降到3成。”

熔斷先生駕到!

很快,滬深300指數的跌幅已經超過3%。“會熔斷嗎?”不知道爲什麼,白嘉想到了早上那句輕鬆的笑話,但心情卻沉重起來。白嘉心裏對這個外來者一直懷有疑惑:有漲跌停板制度,這東西能有啥用?

午市收盤時,滬深300指數已經下跌超過4%。

中午休市,白嘉沒敢休息。安排同事查閱相關資料和數據,同時蒐集市場資訊和各大機構的看法。在對行情做簡要分析後,白嘉認爲熔斷會是個大概率事件,一旦與熔斷先生正面接觸,能否有效止跌很難預測。白嘉做出一個決定:繼續降低倉位。

下午一點開盤,指數開始放量跳水,恐慌肆意蔓延,機構都在做減倉規避。13點12分,滬深300指數跌幅達到5%,觸發5%閾值(臨界值),交易終端上所有的行情都變成一條沒有波動的直線,熔斷先生就這麼在所有人沒有防備的時候突然降臨。

上海證券交易所立即發佈“上證公告(熔斷)〔2016〕01號”,宣佈開始實施熔斷機制,熔斷自13時12分開始,13時27分結束。這是中國資本市場歷史上,第一次觸發熔斷。

面對這樣的第一次,圈內有人冷靜思考,有人交流分析,有人忐忑等待,也有人抱怨咒罵,但做出的決策卻出奇一致——開盤後先跑出來再說,去年的那場股災唯一教會大家的就是要成爲第一個逃離火場的求生者。

15分鐘再次開盤後,恐慌開始蔓延,指數飛瀉,成交量也巨幅放大,無數股票直接躺倒跌停板上,僅僅5分鐘,滬深300指數就在13點33分觸發7%閾值。按照證監會制定的熔斷機制,大盤要熔斷直至收盤。而白嘉也有幸在15年的交易生涯中,第一次在13點33分就完成當日行情的交易。

下午兩點,白嘉在微信朋友圈發了個心情:“今天的日報會早很多,因爲收盤了。”網絡上,熔斷機制下的股市竟成爲段子手狂歡的盛宴,大家都在忙着以熔斷先生爲主題進行調侃和自嘲。

“學生強烈要求期末考試加入熔斷機制!當一道題目有5%的考生不會做時,考試暫停一個小時,大家一起冷靜思考。要是重新開考後發現有7%的考生不會做,考試直接結束,監考老師提前下班,每人都有一個保底的60分。”

“一個券商的股票操盤手去倒了杯咖啡,回來被告訴下班了。”……

救命先生變熔斷先生

股市大跌,滬指跌破2800,此時你還記得那位“熔斷先生”嗎?

繼剛需購房者、改善性需求購房者之後,農民成爲中央決策層眼中“能夠支持住房消費”的龐大購房羣體。這種思路早已有跡可循。今年11月,國家總理李克強就提出“以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帶動住房、家電等消費”。

“根據目前全國樓市的情況,去庫存政策手段將主要在二三線城市實施,因此,爲避免調控政策再次演變爲對樓市的大規模刺激,未來的樓市政策將側重於針對性較強的政策手段。從這一角度來說,城鎮化進程中的‘新市民’將成爲最佳羣體。”住建部一位官員指出。

而“新市民”的主體則是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民兄弟。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的計算,按照未來5年1億人城鎮化計算,如果70%的家庭人口在城鎮購房(人均33.3平方米),每年以農民工爲主體的購房需求可達4.6億平方米,未來5年總共23.1億平方米。

這無疑是一個“天量”的購房需求。

不過,不是所有農民都會對補貼表現出極大熱情。今年5月前後,四川眉山市、安徽宿州市等地都出臺政策,農村居民進城購房可獲得200-300元/平米的購房補貼。從這兩地的樓市成交情況來看,這一政策收效並不明顯。雖然濮陽6月-10月團購消化了一大塊庫存,但此後再推出的團購活動,吸引力就大大打折。

據《證券日報》報道,卸任一年左右的前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在2015年12月26日與媒體人午餐時直言,要農民工成爲進城買房的主力,不大靠譜。“除非土地可以私有化,耕地和宅基地可以轉讓。這一點太難了。”另外,從以往看,在城市買房人羣比重中,農民進城買房的比例非常低,不具備規模意義。

國家統計局對農民工調查報告的公開數據論證了這一論斷:2014年外出農民工購房人口占總體人口的1%。

農民工即便在城裏買了房,也是迫於某種“原因”,並非內心的意願和剛性需求。張軍原本是地地道道的陝北農民,最近幾年,他一直和妻子利用農閒時間到西安打工。他們在家鄉也算是村子裏的中等家庭。張軍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均在西安租房生活。他們拼命賺錢想在城裏買套房子是想給孩子找找歸屬感。

“我們的錢不多,當時全部家當拿出來付個首付。但是畢竟兩個孩子,用誰名字不用誰的名字很難決定。”爲了減少家庭矛盾,張軍咬牙決定用自己的名字,但銀行拒絕提供貸款。這樣一來,其實也就是“從一個農村搬到另外一個農村,但這個農村是城裏的。”張軍自嘲地說。由於農民工收入不穩定、無社保、還貸信譽低,想從銀行獲得貸款幾乎不可能。數據顯示,公務員申請貸款的成功率高達64.2%,而無固定職業羣體的成功率只有1.5%。這種金融歧視大大增加了農民工的購房難度。

因爲資金有限,張軍只能在西安郊區草灘鎮附近購買了一套兩居室。傾盡所有購買的房子並沒能給張軍的生活帶來多大的便捷和改善。“剛買房的那兩年,我一直給某政府部門看大門,有時候要上夜班,我老伴給人當保姆看孩子,我們都有住的地方,基本上只有週末回新房。”張軍告訴本刊記者,即便一週回去一次也不方便,當時草灘交通相當不便利,公交車都沒有固定的站點和時間。

對於國家出臺的鼓勵農民買房的政策,張軍只是暗悔自己出手早了,沒能拿到補貼。不過,自從西安高鐵站開通後,自家房子價格也開始水漲船高。這樣一想,他也就釋然了。

熔斷之後,要檢查線路

股市大跌,滬指跌破2800,此時你還記得那位“熔斷先生”嗎?

擔任證監會主席以來,肖鋼演講、講話,以及署名文章中,高頻詞之一就是“風險防控”(CFP/圖)

白嘉總結了7天的交易記錄,發現市場並沒有思考熔斷機制首次亮相對市場的影響,直至熔斷不斷髮生,股指不斷下挫。“這時熔斷帶來的並不是冷靜,而是恐慌。因爲中國證券市場的參與者有着高度的同步性,千股跌停,千股漲停就是這麼來的,而熔斷機制使這種同步性發揮出恐怖的殺傷力,當跌幅至5%時大家因爲擔心流動性,事實上已經開始沒有流動性,就會迅速殺跌至7%,從而收盤,不給多頭任何反攻的機會,因爲抄底反彈的路已經被熔斷制度徹底封死。”

“你說這種制度是否存在缺陷?一種減少流動性,減少反向預期的制度1白嘉早在制度討論初期,就和圈內朋友們聊過,一個有漲跌停板限制的市場何必設置熔斷,這不是更加扼殺流動性嘛。“從交易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恐懼通常不會來自可見的損失,而是未知的風險,熔斷機制導致的交易暫停恰恰放大了這一點。”

徐財源也認同這種觀點。他認爲如果觸發7%熔斷閾值,事實上大部分股票都已經跌停了,熔斷和沒熔斷對一般投資者來說可能沒什麼區別,但熔斷後的“檢查線路”纔是重要環節。“切斷電路”無可厚非,但是斷電後必須認真“檢查線路”。

“1月4日在沒有任何實際利空的情況下出現千股跌停,肯定不正常,如果有大資金故意惡意做空,完全可以通過大數據查出來,可給予嚴厲的懲處。”徐財源認爲熔斷不只是一種形式,熔斷後監管層要履行穩定市場的職責及分析和排查,看造成市場恐慌是正常的市場行爲還是另有“外力”。

管理層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1月7日晚間,管理層發出“逐客令”。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宣佈:爲維護市場穩定運行,經中國證監會批准,自2016年1月8日起暫停實施指數熔斷機制。

熔斷先生就這樣退場了。

“風控先生”的熔斷

是時候好好認識一下祖籍美國的熔斷先生了。1987年股災後,美國前財長尼古拉斯·布雷迪領導的一個委員會提出暫停交易的建議,以避免發生類似“黑色星期一”的股災。1988年他正式在美國“出生”了。

不過,直到1997年10月27日,當天美國道瓊斯指數暴跌554.26點(7.18%),熔斷先生才第一次出手。

根據美國證監會的記錄,道指在當日下午2時36分因下跌350點暫停股票、期貨、期權交易30分鐘。3時6分恢復交易後,道指繼續急劇下跌,並於3時30分下跌550點,觸發熔斷機制,因此提前半小時收盤。熔斷先生在資本市場第一次亮相,美股提前半小時收盤。第二天,10月28日,道指大幅反彈337.17點,漲幅4.71%,收於7498.32點。似乎熔斷先生的工作還算做得不錯。

中國證監會就是看上了熔斷先生的風險防控功能。2013年8月16日,光大證券自營部門發生交易系統錯誤,在進行ETF套利時下單234億元,最終成交72.7億元,大量買單瞬間推升滬指5.96%,造成當天A股和股指期貨市場大幅波動。

這一足以載入中國資本史冊的“光大烏龍指”事件,讓擔任證監會主席僅5個多月的肖鋼意識到風控的重要性。事發13天后,肖鋼主持召開一場針對光大證券“烏龍”事件後續處置及加強監管的討論會議。據媒體報道,在這次會上,國務院相關負責人要求證監會從光大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打一仗進一步”,並舉一反三,控制市場風險底線。上交所則在這次會上領到了一個任務——研究“熔斷機制”。

擔任證監會主席以來,肖鋼很低調,公開露面的次數不多,不過,其出席論壇、會議時的演講、講話,以及署名發表的文章中,高頻詞之一就是“風險防控”。各界也一致認爲,肖鋼注重風險控制,被稱爲“風控先生”。

同年11月28日,在“上證法治論壇”上,肖鋼第一次公開提到“熔斷先生”:從境外經驗看,各國證券監管部門都是集必要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職權於一體的法定特設機構。“比如熔斷機制,當交易出現特別異常情況時,如2分鐘內股票暴漲5%,就要暫停交易10分鐘,有些交易需要取消,這在一些境外市場是普遍做法,但目前我國沒有明確具體的法律規定。”肖鋼說,“因此,遇到類似情況,證券交易所不能採取熔斷或取消交易的措施,否則,投資者跟你打官司、上訪,交易所就很難講清楚。”

肖鋼強調,“國外這方面的制度(熔斷機制),很多是由證監會制定規則或者經過證監會確認的交易所規則來安排的,這是有法律效力的,得到法律保障的。任何人要挑戰這個規則,法院是不支持的。因此,監管機構必須要有必要的立法權。”

時隔幾年,中國的證券監管機構雖然沒有像國外的證券監管機構一般擁有立法權,不過,肖鋼上述演講中提到的熔斷模式已經成爲現實。

熔斷先生冤不冤

不難看出,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熔斷先生都是用來救命的,設置熔斷機制的目的是控制交易風險,是政府在股市發生極端情況時使用的強制性手段,本意是引導市場走向平穩,建立常規的市場維護機制。然而,事與願違。

“熔斷在A股市場運行僅四個交易日就停了,如此短命,證明市場對其有恐懼和排斥心理,熔斷機制或許與A股難配匹,國外的東西,拿到國內來,難免會水土不服,中國股市應該建立適合自己的機制,管理層在推出該機制前沒有做好最壞的打算,好心變壞事,讓股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徐財源慨嘆。

信達證券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劉景德也有太多沒想到,他沒想到熔斷先生訪華的速度這麼快,也沒有想到其威力那麼大,更沒想到他那麼快就走了。

“事實上,對於熔斷機制大家也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因爲熔斷剛剛實行,有一個磁吸效應,即5%的熔斷之後,大家開始恐慌拋盤,指數會很快到7%,但當人們熟悉這種制度,利用15分鐘時間冷靜下來,企穩的可能性就大了,大家需要有一個習慣的過程。”劉景德分析。

他和很多業內人士的觀點一樣,對A股的此輪下跌早有預期,認爲熔斷先生並不是罪魁禍首。埋伏在背後的人民幣升值承壓、註冊制逐步推進,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等,這些纔是真正引起股指下挫的原因。熔斷先生本是來做好人的,只可惜“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股市熔斷機制的提出者布雷迪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中國官員必須修改安全網,以免製造恐慌。“他們完全錯了,他們需要一套恰當反映其市場的熔斷機制,正確的做法是擴大波幅。” 要知道,股指暴跌7%在美國實屬罕見,但中國股市在過去一年中就經歷了7次7%左右的下跌。送走了熔斷先生,證監會也發佈了新規,從2016年1月8日起三個月內,上市公司高管和大股東減持不得超過1%,這個新規爲穩定市場帶來重大作用。

“現在有接近100家公司承諾不減持,這對穩定市場有重大影響。熔斷機制本身不是引起市場下跌的主因,主因是減持。證監會公佈減持新規定後,市場穩定的基礎就成立了。”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如是分析。

高毅資本副總裁趙新宇1月9日在某論壇演講中提出的“尊重常識”也值得思考。“這個市場在過去的一年最欠缺的是什麼,就是兩個字‘常識’。”如果機構、股民都能清楚地知曉熔斷機制是爲了控制交易風險,維護市場穩定,是不是就不會出現因無知的恐慌而造成的拋盤?

雖然熔斷先生已然離場,但留下的負面影響仍在。白嘉沒有那麼樂觀,他長嘆一口氣:“熔斷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了,不知道是糾錯,還是遊戲制度。但有一點可以明確,這一次破位,可能又要修復好久,本來病入膏肓的實體經濟可能更加雪上加霜。2016必將是滿布荊棘的一年。”

看天下337期

《Vista看天下》團隊出品

做最好看的新聞故事

股市大跌,滬指跌破2800,此時你還記得那位“熔斷先生”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