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7 07:4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萬笑影 通訊員 張菁

潘小健技能比武現場。

日前,得知獲得2018年中國技能大賽——全國住房城鄉建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鋼筋工職工組第一名時,潘小健既激動又感慨。

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中國建設勞動學會、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主辦,省建設投資集團承辦的2018年中國技能大賽暨全國住房城鄉建設行業“浙建杯”職業技能大賽全國決賽在浙江建設技師學院舉行。比賽期間,來自全國30支代表隊的98名技術頂尖的鋼筋工、防水工,展開了一場高手間的激烈競爭,而潘小健在高手中脫穎而出。

他本來有着另外一種人生走向。從部隊退伍後,潘小健回到安徽省歙縣,在老家當了7年村支書。2002年,他離開家鄉來到杭州,成爲浙建集團所屬省建材集團一名預應力張拉工人。

從零基礎,到預應力操作,再到鋼筋製作,這股一絲不苟、不折不扣的勁頭,爲他打開了另一番天地。本次比賽浙建集團參賽選手總教練田志剛告訴記者,潘小健剛參訓那會兒,他其實不是最看好的。“有人說,高手製作鋼筋就像擺弄麪條,可隨意變換成合規構件,而在新手的手上就像一堆樹杈,怎麼擺弄也不符合要求,因爲鋼筋製作主要靠的是手眼協調,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而5年前的潘小健,還是一個連彎箍機都沒有摸過的新手。“但越接觸越驚訝,他熟練、精準的手感,更像是一個從事鋼筋製作多年的高手。”

其實,令人驚訝的背後,是潘小健的耐心、執着與堅持。當年,省建材集團在斯里蘭卡的一個項目啓動後,鋼筋工緊缺。抱着試試看的想法,潘小健開始了嘗試、摸索的過程。他請教身邊熟悉鋼筋操作的同事,先從鋼筋設備的使用開始,一方面充分了解不同鋼筋設備的用處和製作要求,一方面着力學習鋼筋翻樣和製作綁紮,8毫米直徑、10毫米直徑、12毫米直徑,35°、45°、90°……一根根不同型號的廢鋼筋,一個個不同彎曲的角度,邊試邊幹,邊試邊學,手被磨出了血泡,腰也痛得直不起來,但漸漸地,他對彎曲規律和角度變化的參數也摸了個透。

“裏面學問大着呢!”潘小健說,鋼筋對於建築,就像人的脊樑一樣,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保證建築安全穩固。“一束束鋼筋從哪裏攔腰紮起來,一個個連接點怎麼焊接,都要嚴格按照圖紙製作,既是技術活,更是良心活。”

這些年,潘小健在斯里蘭卡的工地上工作,手下管理着一支五六十人的團隊。在努力把這些成員培養成生產能手的同時,他還在優化生產工序上動足了腦筋,“比如,一片架板需要用到20多種樣型的鋼筋,原來按部就班製作,一天只能生產一片,而將型號歸類來做,速度就可以提高4倍左右。”

“巧手能將鋼骨展,十年磨礪力鏗鏘”,正如同事送給潘小健的詩中所寫,他一直在爲做建築業的“一根鋼筋”努力着。

據悉,除潘小健外,浙江省三建建設集團防水工選手李敏榮獲職工組防水工決賽亞軍,省建設投資集團選送的4支代表隊11名選手中,有6名選手獲得決賽前10名。獲得職工組前3名的選手,經人社部覈准後,將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可晉升技師職業資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