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西方戰機時,米格23的戰績不能算太好,但最起碼在70、80年代,米格-23還是取得了不少擊墜記錄,其中不乏新銳的F-16戰機;不過由於整個80年代,西方在雷達航電,空空導彈方面的進步顯然比蘇聯更大,到了1991年的海灣戰爭,弱小的伊拉克空軍在美軍面前幾乎毫無還手之力,空戰變成了一邊倒態勢,從此以後米格23就完全不是西方戰機的對手了。


從米格23參與的歷次戰爭看,它這輩子最大的對手就是F-14、F-15和F-16。因爲儘管都是70年代服役的戰機,但米格23是實實在在落後這兩種戰機一代了,在需求定位上也存在着明顯的差距。米格23的最大飛行速度可以達到2.4馬赫,並且應用了當時新潮的可變後掠翼技術,但這種可變後掠翼因爲技術不夠成熟,不僅只能手動控制,而且存在動作機構超重的問題。


可變後掠翼的目的是爲了使飛行器可以找到任何速度下的最佳升阻比,但由於米格23的可變後掠翼只有三個檔位,且只能由飛行員手動控制,這個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也沒有發揮出來。米格-23可變後掠翼只有三個檔位,並不能像F-14那樣連續變化,結果就是米格23的敏捷性不佳,一旦被貼身格鬥就很難取得優勢。


雖然米格23最大的對手是F-14、F-15和F-16,但是米格23設計之初的假想敵是美軍的F4“鬼怪”!在設計上突出考慮了中距高速攔截的需求。爲了安裝大孔徑雷達放棄了米格設計局之前一貫採用的機首進氣,採用兩側進氣,爲此還特地設計了適於兩倍音速飛行時的二元四波系進氣道。


在60年代,由於中距空戰所需的大型雷達、火控系統、空空導彈的重量大,從一開始米格23就不再能夠秉承之前米格戰鬥機的輕型化思路了。此時爲了保證截擊所需要的加速性、兩倍音速下的飛行能力,米格23不能再安裝米格21的6噸級發動機,只能使用更大的10噸級推力發動機;而且還要有更大的垂直尾翼甚至是腹鰭以保證兩倍音速時的航向穩定性,這樣結構重量進一步攀升,也進一步提升了對推力的要求。


本該和美軍的“鬼怪”鬥起來應該是旗鼓相當。很可惜,蘇聯的總體工業水平不如美國,這樣一種與“鬼怪”性能相當的戰鬥機所需雷達、發動機,蘇聯的電子工業和發動機工業一直到了70年代才能配齊。這時候,第一種三代戰鬥機F14已經率先飛上了天空,而分別在推重比、水平機動性方面更爲強悍的F15、F16也即將面世,米格23被迫要和比它先進一代的對手同場較量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