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令孜(?—公元893年),唐末權宦。本姓陳,字仲則,蜀人。唐懿宗李儇小時候,田令孜隨養父來到內侍省,當了李儇的玩伴。
由於李儇自小一直由田令孜陪着,加上他又會來時,所以,李儇長大成人後,一直信任他,就是繼位做了皇帝后,爲唐僖宗了,還對他很依賴,並尊稱其爲“阿父”。
由於唐僖宗繼位時歲數不大,玩心太重,所以朝廷的大小事務都交於他辦理,一時之間田令孜把持大權,恃寵橫暴,不可一世。
由於宦官左右朝政,朝廷上下是烏煙瘴氣,搞得老百姓沒有了活路,於是紛紛揭竿而起。
唐末的王仙芝、黃巢起義就是其中最大一股起義軍力量。
後來王仙芝戰死,黃巢接過義軍大旗,率軍繼續戰鬥,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幾番波折,終於柳暗花明,起義隊伍像摧枯拉朽一般,兵鋒直指長安城的要塞潼關。
聽說黃巢的軍隊攻破了潼關,唐僖宗頓時嚇掉了魂,在宦官田令孜的護送下,逃出長安城。
他們此次逃亡的目標,和安史之亂爆發後的唐玄宗一樣,都是四川。
唐僖宗是在田令孜率五百神策軍的保護下匆忙逃出長安的,跟隨出來的除了福王、穆王、澤王、壽王及嬪妃數人從行外,連朝廷的百官全不知道。
當唐僖宗等逃到咸陽時,有駐守咸陽的騎兵認出了皇帝,齊聲喊道:“聖上今天乘輿西去,關中的老百姓怎麼辦?希望陛下回宮。”
此時慌不擇路的唐僖宗哪顧得上回話,田令孜一看,命令羽林軍將這十幾個攔截的騎兵全部斬首,讓唐僖宗騎馬,晝夜不停地奔馳到駱谷。
唐僖宗一行入蜀避難,興元是途中的必經之地,只有到了這裏, 纔算是擺脫了義軍的威脅。
當時從長安至興元,有三條路可供選擇:
一條是駝谷路,是路程最短的一條路,全長六百二十多里,但道路崎嶇難行;一條是斜谷路,全長九百多里;一條是驛路,全長一千二百多里,路程最長,全是坦途。
但他們急於逃命,哪還顧得上道路崎嶇,直接下了駝谷路。
駝穀道路高低不平, 荊棘叢生。田令孜騎着馬, 揮着馬鞭,跑前跑後,督促大家快跑。
唐僖宗有一個還好就是打馬球,此時他的騎術派上用場了,沒受多少苦。那幾個嬪妃就可憐了,雖然死死地抱住馬鞍,但還是在馬上東搖西晃,好不辛苦。
其實這些嬪妃還不算辛苦,他們至少還有馬騎,跟隨的福王、穆王、澤王、壽王四人,連馬都沒有,只能能拿步量了。這幾個人不僅披頭散髮,鞋也跑沒了,腳也劃破了,在小宦官的扶掖下,嘴角泛着白沫,磕磕絆絆地往前走。
田令孜的心裏是心急如焚。
他知道加快行軍的必要性,一個黃巢的追兵隨時有追來的可能,另外一個就是擔心在路上耽擱久了,士兵們沒喫沒喝,容易引起譁變。
當年唐玄宗西逃,馬嵬之變的前車之鑑還歷歷在目,一旦兵變, 自己首當其衝, 決難倖免。
田令孜就這樣腦子裏想着,嘴裏吆喝着,手裏的馬鞭也不閒着,哪個士兵或宦官的腳步稍一停滯,他上去就是幾鞭子。
就在田令孜胡思亂想,越想越怕之時,他突然發現壽王李傑在行進的隊伍中停了下來,走到路邊的一塊大石上臥下,大口地喘着粗氣。負責攙扶壽王的兩個小宦官也在旁邊停下來喘息。
田令孜打馬過去,兩個小宦官見他過來,趕緊去扶李傑起來。
田令孜喝令李傑跟上隊伍,李傑哀求道: “ 小王腳痛,煩勞軍容使爲我找匹馬吧!”
田令孜揮手就是幾鞭,打在李傑背上,喝道:“深山老林,到哪裏弄馬去,這裏只有鞭子。”
捱了鞭打的李傑恨恨地瞪了田令孜一眼,再也不敢說話了,在小宦官的扶掖下,跌跌撞撞向前走去。
田令孜作威作福習慣了,做夢也沒想到,這幾鞭竟成了他日後被迫自縊埋下了伏筆。
黃巢在長安就是曇花一現,很快被朝廷軍隊給剿滅了。公元885年(光啓元年)正月,他僖宗踏上回長安的旅程。
在四川待了5年之久,一出川就遇到了倒黴事。黃巢起義被剿滅後邠寧節度使朱玫卻出了幺蛾子,他將當時因病沒有跑掉的襄王李熅挾持到長安,立爲傀儡皇帝。
俗話說,天無二日地無二主,一個天下兩個皇帝怎麼辦,開打吧!
於是擁立唐僖宗軍隊的和朱枚的僞軍又開始打起來,戰亂持續了三年,才終於在朝廷軍隊的碾壓下,平息了叛亂。
期間唐僖宗對他這位“阿父”田令孜已經失去信任,啓用另一個宦官楊復恭爲樞密使,田令孜不再受寵。
田令孜一看自己失勢,知道往常做的壞事太多,天下人容不下他,只好明智的讓位給宦官楊復恭,自任爲西川監軍使,到成都投靠了他的乾兒子陳敬瑄。
經過幾番折騰,在回京的路上,唐僖宗的身體就徹底垮了。
公元888年(光啓四年)二月,他回到闊別8年的長安城,還沒顧上再次享受人生呢,於三月三日駕崩,時年27歲。
唐僖宗這麼小歲數就去世了,他的兒子還是個嗷嗷待哺的嬰孩,這麼能接班呢?
於是在當權大宦官楊復恭的擁立下,唐僖宗同母弟壽王李傑做了皇帝,改名李曄,是爲唐昭宗。
唐昭宗上臺後,還記得當年逃難時的那頓鞭子呢,他豈能饒了已經是喪家犬田令孜?
察言觀色那可是太監的基本功呀,楊復恭要是這點眼色都沒有,也不用在皇上身邊混了。不等皇上發話,他就開始收拾田令孜了。
此時失勢的田令孜只有任人宰割的分了。此時他才悔悟過來,不能隨便得罪人,得罪了不該得罪的,早晚有一報,遂在被迫無奈中自縊身亡。
參考資料:《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相關文章